学习传统山水画须从临摹入手。初学者面对古画名作,往往无从下手。本书作者为当代著名山水画家、山水画教育家,且具备数十年山水画教学经验,为初学者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临摹学习方法。 全书分三卷:*卷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法,第二卷为初级临摹,第三卷为高级临摹。*卷中,作者亲手绘制近百幅基础技法解析图。第二、三卷,精选六十余幅意境、笔墨俱佳的历代传世珍品画作,展示原图,划分临摹步骤,示范临摹画法,一步一图,以精致笔触配合精到讲解,使得本书极具可操作性。 独特的大开本设计能够完整展示名画的画面和笔触,配合精心设计的画面解析、局部放大等环节,更使得本书具有与众不同的实用性。 本书美轮美奂,还具有极高收藏价值。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与香港商务印书馆联合出版,香港昌明公司制版,深圳中华商务精印,印刷极其精致。由启功、王世襄、李学勤等八位专家任特邀顾问,刘九庵、耿宝昌、杨伯达、单国强、徐邦达等二十名权威任总编委,故宫博物院院长杨新先生任主编,均大16开豪华精装全彩精印加精美函套。本书是一套极具收藏、欣赏、馈赠价值的好书。 本书汇集了北京故宫博物院庋藏的隋、五代、两宋的山水楼阁画精品五十八帧,藉此勾勒出中国古代早期山水楼阁画渊源流变的大致脉络,希冀读者通过直观更为真切地感受到蕴涵其中的民族文化精神。
《山右书画》仅是三晋文化名人中小小的文墨整理,却包含着组织者、编辑者热爱家乡、崇尚书画艺术的情怀。愿这一朵小小的浪花能为厚重的三晋文化锦上添花,这也是我们的职责和使命。
古圣先贤之书,是中华文明的载体,是华夏民族性格的内在成因。从《周易》、《论语》、《四书五经》到《三希堂法帖》,囊括经史子集各类精华、书法碑帖、历代画传等,从国学经典和国学艺术两方面,再现传统文化的博大厚重。 国学类文章精选历代校注正统底本,集结当世国学大师之力,为文中古奥言辞注释,并用优美纡徐的白语文尽现古人言语风致,传统版画延展文章深远意境国艺类图集原色印刷,画面清晰、纤毫分明除个别图集外,都竖行排版,选用古代通行字体,尽可能保留古籍韵味。 期望丛书可成为文化崇尚者的典藏精品。
李勇逸,曾署李勇、逸者,1963年生于江苏徐州。祖父曾考入保定讲武堂,后弃戎经商。其外祖父是新四军鲁南徐州三区区长,在解放初期为革命献出宝贵的生命。父亲为新中国建国后首批土改干部,后入东海舰队,20世纪60年代转业到地方工作。少年时期的勇逸家境平平,军人出身的父亲正直严厉,以做事认真、正直、刻苦的精神严格塑造勇逸的人格。李勇逸自小在母亲的教导下,很早就受到良好的革命传统教育,在母亲的传统歌谣和民间艺术的熏陶下,使他从小酷爱绘画。
新安画派,是明末清初时期徽州地区一个重要画家流派。他们师法宋元绘画传统,融合诸家画法,以文人笔墨刻画家乡山水,并兼容己法、以己法化传统,创造出画家独特风格。画作格调高古,笔墨清新润朗,多见明山净水、江南雨色。意境深远,令人神往。新安画家兼具诗文修养,往往于画中题写诗文,融 诗书画 为一体。新安画派自明末而清初,自萌芽而余韵,画作多表达遗民身份的故国情怀,也表达文人书斋生活的悠然自适。 田凯、邓峰主编的这本《水墨徽韵(新安画派山水画集萃)》共收录新安画派山水画作品近60件,其中包括程嘉燧、李永昌、渐江、查士标、戴本孝等大师作品。通过本书,我们可以徜徉于艺术的海洋,感受新安画派画家们深厚的笔墨情操和独特的艺术语言。
《中国画艺术专史》丛书为我国部中国画艺术专史,填补该领域空白。作者分别对中国传统绘画中三科: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作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不仅全面展示了中国画灿烂辉煌的风貌,更对中国画中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科的具体成因、发展规律、技法特性、人文价值等物质层面和深层内涵作了客观的揭示和有益的探讨。具有学术价值、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本书为丛书之山水卷。本书共分为十编,编总体论述中国山水画的文化精神;第二编主要探讨前山水画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第三编至第十编,对整个山水画演变的历史作描述和梳理,力求在保持细节的真实性和生动性的同时,厘清和概括出这种演变的整体脉络。
`
《王时敏仿古山水册》共计十二开,纸本,其中墨笔七开,设色五开。每开纵44.5厘米,横29.7厘米。近人庞无济《虛斋名画录》著录。现藏故宫博物院。 《仿古山水册》系清顺治九年(1652年)春,六十一岁的王时敏隐居乡里时为其女婿吴世睿所作。此册笔墨技法多样,有仿黄公望松秀清润的,有取王蒙缜密灵秀的,有学倪瓒疏简峭劲的,亦有学吴镇淋漓浑厚的。从全册的笔墨风格等方面看,这些作品既继承了传统,又有所创新,已显露出王时敏的艺术特色,可以说是反映了画家中晚期山水画的特色,表现了画家追求古意和笔墨情趣的审美观。清末吴大溦评曰:“余所藏,所见真迹,是册为神品。”
在靳忠主编的《山右书画(2)(精)》中包含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书法等艺术作品。本书所选的作者具有时间跨度大,年龄悬殊,出身差异大,即使是同一画科、同一书体,风格面貌也完全不同。本书适合喜欢相关艺术作品人士欣赏品鉴。本书阅读后,会感受到中国书法和绘画的魅力所在。
山水画在中国绘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但作为一种绘画形式在历史上出现得较晚。战国以前的各类艺术品中,很难发现有山水装饰的物品或山水绘画作品。在汉代的绘画中,虽然出现了不少山水的场景,但多以实用的军事地图出现,其形式简略稚拙,为几何形或只有剪影。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才真正迅速发展起来,并成为独立的画科。 山水画的兴起是与士大夫阶层的思想感情的变迁密不可分,由于魏晋时期社会矛盾的尖锐和时局的动荡不安,士大夫们对现实生活采取一种回避与放任的态度,寄情于山水,感受山川之美,从而为山水画的兴起创造了客观条件。据史料记载,从东晋到南北朝,有些画家已开始进行独立的山水画创作。顾恺之的《庐山图》被称为“山水之祖”;南朝的张僧繇画过“没骨山水”;宗炳曾画所见山水于壁上,以作“卧游”
《龚贤山水册》共二十开,纸本,墨笔每开纵22.2厘米、横33.2厘米。此册作于乙卯年(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现藏故宫博物院。 龚贤(1618-1689)是年已定居在南京清凉山的半亩园,过着卖诗卖画、教学授徒的隐居生活。此图册是龚氏在本应亲人相聚的中秋时节,为即将离去的家人周燕及绘制的相赠之物。龚氏在创作上精心刻画笔墨之间饱含着他对周氏的缕缕惜别之情。本图册中四、八、十一、十三、十四开属于“白龚”,图中的山石、树木均以古、健、老、活的中锋勾勒轮廓线,物象具有方而不板,结而不滑的特点。本图册中第二、五、七、九、十二、十七、十九开属于“黑龚”。作者以灰墨勾出大体轮廓和经络,然后层层皴染和点染。其皴染取自宋人范觅的雨点皴而稍有变化,为头实尾虚的短笔皴。该图册是龚贤这一年中重要的画作之一。
松江绘画是指明代后期出生于松江地区(今属上海)或曾较长时间活动于核地的画家的创作的绘画,是继明代吴门绘画之后的又一画坛主流。其画家主要包括董其昌、顾正谊、孙克弘、宋旭、李流芳、赵左、沈士充等。其中尤以董其昌的影响著。 br 本卷总计收入松江诸家画作106件。其中以董其昌绘画为重点,所收24件皆为精品或有重要研究价值的作品。此外,为尽可能全面地反映松江绘画,除选取主要画家的精要作品外,还根据鉴考董其昌书画笔的成果,收录一些极罕见的代笔者的存世作品。编选作品的序列,也是以董其昌的绘画为重点,以创作时间先后而依次排列。其他各家的作品,大体亦是以创作时间为序,本署年款者置后排列。
南京博物院院藏书画中,明清山水极为丰富,可以说各家各派、名家名作,乃至画家虽不太知名,而作为流派性反中央委员,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作品皆应有尽有。本册〈清代山水画集〉是〈明代山水画集〉的姐妹篇,规模比〈明代山水画集〉更大,作品更为可观。其中“四王”一系的作品具有十分典型的价值。如王鉴〈仿古山水屏〉十幅,规模巨大,笔法严谨,秀润非凡。王翚《溪册霁雪图卷》、《仿惠崇早春图卷》,吴成《仿古山水册》十幅、王原祁《九日适成图卷》等筀产,都令人百看不厌。“四僧”一系的作品更有许多绝世精品。
曾刚以山水画名世,是因为他的艺术总带着特有的诗性和强烈的个人气息,形成了一种独具气魄与内涵的笔墨语言。曾刚生长于峨眉山脚下,巴蜀文化的丰厚、沉郁、神秘、博大给了他生命的初启蒙,也滋养了他日益茁壮的艺术之树。《曾刚画集》收录了作者百余幅作品,作品为梦开始的地方,雪乡风情(之一),独红一枝映沧桑,生命,寻幽图,青山不老绿水长存,蜀山秋韵,红树秋山雁来多,幻境,龙啸(之一),雪域圣峰,登高壮观天地间,波间不断千峰雨林上争喧七涧泉,晨曲,悟禅,牧童望村去猎犬随人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