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守谦教授从2007年开始主持中研院“东亚文化意象之形塑”课题项目,在之后五年左右的时间里,先后撰写了六篇有关东亚山水画交流方面的论文,陆续发表在台湾大学艺术研究所的《美术史研究集刊》和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学术期刊上,本书即为这六篇专论的结集。由于国内向来对日、韩美术史较少深入了解,更不用说从整体上来考察它们的互动关系,因此石守谦教授在此方面的研究具有学术上的开拓意义。 山水画起源于中国,后逐渐为韩国、日本所接受,在拥有共同理念和传统的基础上,又延展出各具特色的在地文化。比如“净土”、“桃花源”等理想之境,在将理念付诸笔端,加以形象描绘的过程中,都与各国当地文化传统相结合,不断被再创作与辗转流传,生发出各种变种,塑造出既可相通但又面貌各异的文化意象,其间故事,颇值玩味。这
宋代是中国美术史上群星闪耀的时代,在以文立国的政治环境中,书画艺术空前繁荣,朝野内外崇文尚艺之风盛行。宋代的绘画发展十分全面,人物、山水、花鸟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都有极大发展,绘画的形式也是种类繁多,其中小品画以存世量多、题材广泛,成为欣赏和研究宋代绘画的重要对象。本书从真伪优劣、作者生平、绘画技法、文化特色等多方面对宋代小品画加以解读,侧重画法与画理研究的结合。 宋画色彩典雅幽暗,层次极为丰富,需印刷精良方见其真。本书将临摹学习与画作品鉴合为一体,不同于普通画册明艳失真的色彩,专家反复的校色使得印刷颜色在*程度上反映了古画的原貌。书脊设计上采用的 裸背包布 装帧方式,让书的每一页都可以完全平摊展开,为读者的观看与临摹提供了便利。高清图版纤毫毕现如近观原作,为读者献上一场精妙绝
本书汇集了对中国山水画经典理论与创作问题的诸多思考。结合画家及观者的感知经验,从士人的审美思想脉络中阐发传统山水画中的 光影 气韵 卧游 师造化 和 远 等重要范畴,以此揭示山水画的视觉特点、空间表达与士人的精神性理想。并在具体作品案例的分析中,重新审视宋元山水画的笔墨语言及其象征性等问题。本书还融入了作者真实的创作经历与实践体悟,在考察 临摹 与 写生 之内在关系的同时,探索当代山水画的创作路径,引发 山水精神 之时代反思。 林泉之思,皆在画忆。 本书旨在从经典理解与读画思考中唤起大众共鸣,从山水画的品读中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以此获得心灵的沉淀。
《望江南:吴浩然给孩子的诗意江南》是一本以 诗意江南 为主题的文图并茂、装帧精致的画册。吴浩然先生深得 子恺漫画遗韵 ,学习借鉴子恺画风同时,也形成了自家特色,画家前后构思了近五年,画成了这套 望江南 系列组画,内容多为走访江南各地的写生小品 这是画家献给江南的一份真爱。除了精美别致的图画,本书配文、配诗也追求精致,颇为用心。总之,这本书老少咸宜,图、文都能给人以美学熏陶,也可以加深我们的乡国情怀,文化自信。
八大山人是明末清初的艺术大家,大写意的一代宗师,他一生苦难,由王孙为遗民、落发为僧再佯狂还俗。八大山人的画是满怀悲悯与禅意的,苦难的境遇到了八大山人的笔下,就变成了激越的清响。八大之所以称为八大,是磨难之后的圆融,困顿之后的超越。 作为大写意画家,册页极能体现八大山人的艺术水准,其笔下的花鸟鱼虫、山石草木形象夸张,笔墨凝炼沉静,作品用笔直率而不入疏狂,用墨灿烂而不落臃胀,构图奇特,禅意幽然,艺术价值极高。 本书选取八大山人册页中的经历,合集成册,共分十本,以飨读者。
此幅作品描绘了浙江富春江一带山水景色,黄公望将富春江两岸数百里胜景尽收笔下,场面壮观,视野开阔。富春山脉此起彼落,连绵蜿蜒,显现着交响乐一般的节奏感。富春江两岸峰峦树木,似初秋景色。全图雄秀苍莽,变化多端,诸如茂林村舍、渔舟小桥、亭台飞泉,令人目不暇接。画法有 董巨 湿笔披麻皴,也有干笔皴擦。用笔简练,使水墨发挥极大作用,对以后水墨山水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本书共分17章,通过对青绿山水画的发展简史,青绿山水画的分类与特征,青绿山水画的用具与颜料,青绿山水画的构图与程序,青绿山水画的临摹、写生和创作等进行系统而详尽的论述,由浅入深地使读者从了解并把握青绿山水的常识和理论,过渡到具体物象的表现技法和作品临摹,*后进入到写生和创作阶段。本书结构清晰,语言通俗易懂。书中配有大量的作品图片,大部分为作者近年来创作的青绿山水画精品。其中 简史 部分精心选取了古代及近现代的山水画名家的经典作品,与表现技法相关的章节还引入了相当一部分作者的课徒稿,创作草图、步骤图和实景图片,书后更是配有高清的大幅范画数十幅,不仅全面而立体地展示了青绿山水的学习过程,更对读者通过研读和临摹作品,举一反三,而后进行写生和创作大有裨益。
此幅作品采用全景构图法,描绘了壮丽秀美的山水景色。以积墨法画出千岩万壑,逶迤起伏,气势磅礴。树木以横点、浑点、介子点、夹叶点等技法绘写,下深上淡,数遍点染,疏落有致。山石用雨点皴、豆瓣皴,多次皴擦渍染,用黑白对比和虚实浓淡的变化,画出远近层次,使得画面极富意境。
\"《中国古代山水画二十讲》以中国古代山水画名家名作欣赏为主线,主要讲述山水画史演变的规律、脉络和主要历程,兼及画家所处历史、环境以及画家生平、创作、传闻等。 全书20章,全书15万字。每章结合时代背景介绍一或两位画家,并赏析其代表作品。中国人民大学陈传席教授作序。 全书覆盖画 重要画家、画派,重大变化、转折,以点带面演绎古代山水画的艺术魅力所在,文字优美、描述风趣、图文并茂、诗意盎然。\"
本文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立场,并借鉴和吸收西方文化的优长,对20世纪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对中国山水画现代转型中产生的审美观念和表现形式之变革进行分析和梳理,着重阐述中国山水画发展中的主流形态,也兼及非主流形态,而在具体陈述中则采用史与论结合、图像与释阐结合的方式,并试图在现象的铺排与个案的分析中,寻找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内在联系,以此说明中国山水画在现代转型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梳理、概括出中国山水画既具有现代精神又具有民族特性的现代形象。
《施云翔山水画教程(云水篇)》8开,5印张,属 于山水技法书。适合具有一定绘画水平的画家及书画 爱好者使用。云水是山水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云水 或静谧,或灵动,或浩渺直接体现了山水画的气韵, 所以画好云水是画家的必修课,本书即是通过详细的 关于云水绘画分析性质的文字及作品技法过程图例以 及作品赏析,为广大读者展现了施云翔山水画烟波浩 渺,光影迷离气象万千的景象,尽显浪漫主义色彩。
该书从传世的清代山水画中遴选出极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画家及其经典汇集成册,书中作品皆采用制作高仿真复制品的高清电子文件及精良印刷工艺,并首创性地摘录相关的历代画理、画论或画者语录原文予以对接,比照结合、*限度地还原作品的原滋原味。
在中国画中,小品是一种重要的绘画形式,历史上诸多绘画大家其小品画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传世绘画中熠熠生辉的瑰宝。 本书以写意山水小品画为例,谈谈有关小品画的创作。 小品画具有“尽精微,致广大”的特点。小品虽小,但要求画面气势大,有“小中见大”的意境。一般来讲,画家于案头作画,多喜解衣磅礴、泼墨挥洒。小品画因其形制的限制,要求画家在拈笔勾鈹,小心经营的同时仍保持画面的轻松感,故作主非易。把小品画仅仅理解为“尺寸小,容易画”,“可以随心所欲地胡涂乱抹”,实在是对小品画的误解。因此,画小品首先要有严肃认真的态度,不可马虎。 小品画要有诗隋画意。写意小品画一般以独立或简单的组合物象为主要描绘题材,用简单明了的绘画语言、一气呵成的方式来完成。不管画面如何简约,甚至寥寥
山水画不是一个写实的艺术形式,这是由于中国画的艺术传统和工具材料的特点所决定的,不是你眼睛看到的东西都能画到画里面,所以山水画不能照抄对象,要对你写生的对象提炼概括,首先要表达你的追求和感受,你的追求和感受就是大自然的精神和你的情感的契合点,即古人所说的“传神写照”。第二要组织画面,黄宾虹讲:“天地之阴阳刚柔、生长万物、均有不齐,常待人力补充之”。就是说自然的形态经过艺术的加工,,才可能更加完美。第三,要对自然形象进行归纳概括,比如山石要分清脉络,树要概括出疏密,姿态,山有高低错落,水有远近源流,这样才能成为艺术形象。
太行山是中国地形第二阶梯的东缘,其基底是复式单斜褶皱,东侧为断层构造,相对高差1500-2000米。因此,西望太行就如同一块横亘千里的石壁,又如同一位仗仅剑端坐,气宇轩昂,气度非凡的将军,气势逼人。太行壮美,太行如诗,太行哪车,从山水画技法上看,太行群峰上为断层构造,应属斧劈皴,下为褶皱隆起,应属披麻皴,两种结构自然合为一体,而两种用笔不同的皴法是不易协调的。因此,努力控索表现太行新貌的技法就显得非常必要。王屋山则由于其他地理位置于走向太行不同,虽与太行一永贯通,但却是峰恋起伏,植被茂密,山如剑立,水如龙行。 太行、王屋历史悠远,名胜古迹甚多,魏晋石刻、隋唐摩崖、寺庙殿宇、道观佛塔星罗棋布,足见其历史上的繁荣与鼎盛。
近几年,我社出版了《花鸟画谱》、《名家百画》(花鸟)(山水)(人物)、《中国画名家小品》(山水)(花鸟)(人物)、《中国花鸟画技法分解图典》、《中国山水画技法分解图典》丛书,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称赞和认可。应广大读者的要求,我们在全国范围内征集了著名山水画家、人物画家、花鸟画家多年来在学习中国绘画过程中临摹的作品和创作的作品编辑成丛书。这套丛书分别为《中国人物画临摹与创作》、《中国山水画临摹与创作》(上)(下)、《中国花鸟画临摹与创作》(上)(下)。每册集作品250余幅,其中包括大写意、小写意、工笔等。作品充分体现了画家深厚的绘画功力和高超的艺术造诣,不仅使读者能够充分了解画家的艺术面貌,而且还能进一步了解每位画家学习绘画的过程,以及艺术风格形成的过程。我们希望这套丛书能成为广
作为中国画的重要一脉,青绿山水曾在我国唐宋时期辉煌灿烂,在画坛占据主导地位。从这本带有众多范例的教材中,美术爱好者尤其可以感受,进而学习到如何在苍老、劲健、厚重的用笔中透出灵动和轻松,如何把“骨法用笔”的遒劲与形象的“气韵生动”结合在一起。画家在这时表现出高度综合而又融会贯通的本领:他沉潜于古老的中国血脉之河,却又不是泥古不前,在突破传统青绿的局限的同时,加进了自己通过长期、深入的观察写生,特别是通过大量的速写而获得的真情实感。正是这种持之以恒的写生实践使他能在北派的雄强伟岸中融会了南宗的柔美温婉,在文人画的缺失中,寻回了绮丽斑斓的色彩,从而为古老的丹青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