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丰富详实的图文资料,通俗易懂,略带幽默的语言,引领读者穿越千年历史长河,领略中国画的独特魅力与深邃意境。 让那些非专业人士、不懂画画的人,通过中国画,读懂中国画。 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国画的艺术特色与技法。从笔墨到线条、色彩、构图等绘画元素的运用,再到写意、工笔等不同画法的展示,全方位展现了中国画独特的艺术语言与表现手法。同时,书中还通过具体作品的分析,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中国画中的意境营造与情感表达。 此外,本书还特别关注了中国画与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的紧密联系。通过探讨中国画中的 道法自然 气韵生动 等理念,揭示了中国画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哲学思想。这种跨学科的视角,不仅有助于读者更全面地理解中国画,还能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 《这就是中国画》是一部集知识性、艺术性
《永玉100》封面以红色为主体色调,哑光布面材质触感细腻柔和,金色的 永玉100 在光线下熠熠生辉,其中 100 以斑驳之态呈现,意在表现黄老历尽风霜的一生。设计打破常规画集先整体、再局部的传统模式,先通过作品局部精彩部分的展示,让读者渐入佳境。《永玉100》收录了著名美术大师黄永玉九十岁后至离世的全新作品,涉及家国大爱、日常起居、生肖月历等作品。另外,还有部分以追忆往事、咬文嚼字为灵感而创作的妙趣横生的精彩画作。作品整体线条饱满流畅,色彩明亮,细节清晰,展现出黄永玉先生高超的绘画技巧以及特立独行的艺术思维,为读者送上了一席艺术的饕殄盛宴。在文字上,编者将黄永玉先生作品中的题跋、钤印等文字内容,依现代汉语规范用法进行了修订,为了将作品中的逸闻趣事、精彩锐评更加直观地呈现于读者。作品后的大事记部
张仁、髡残、八大山人、石涛是活跃于清初的四大僧人画家,画史上合称“四僧”。其艺术风格和主张与同时期的“四王”等画家有着明显的差别,共同构成了清初画坛异彩纷呈的壮丽景观。“四僧”的绘画以其强烈的个性及艺术特色,深受之后的“扬州八怪”和“海上画派”画家的推崇,影响所及直至今日的中国画坛。本卷尽可能将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四僧”作品,按作者划分、以年代先后为序进行编次,并附录诗文题跋和简要说明,为读者提供一份欣赏和研究“四僧”艺术的珍贵资料。 本书是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系丛书之一,本书彩色图画,印刷精美,并配有相应的文字说明,内容直观而又清晰,是了解我国古代艺术精品的一个重要途径,本书既可欣赏也可珍藏,集两者于一身,实不可多得。
张大千(1899—1983),二十世纪中国 杰出的画家、书画鉴藏家之一。张大千是我国近现代 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其作品在收藏市场中也极受欢迎,拍卖价格屡创新高。本书收录张大千 收藏价值的作品,均为大尺幅作品,堪称神品。在体例规范上,既有全貌展示,又有局部放大,附画作具体信息及内容解说,旨在成为临摹、鉴藏、研究张大千的 精品之作。
:《戴敦邦画谱·中国甲胄图(1)》和《戴敦邦画谱·中国甲胄图(2)》。《戴敦邦画谱·中国甲胄图(套装共2册)》是继穴中国仕女昼移、穴中国高士图移后的第三集。自己一度曾想改称“神武图”或“英武图”,但总觉欠妥,甲冑乃武士们的统称,亦为中国人物昼科目之习惯分类,再说“神武”或“英武”也含混笼统,不如“甲冑”通俗明确,易与“仕女”“高士”等分别。在这本穴甲冑图移中,既有吾历年索存的旧昼,亦有专为本集新绘之图,新绘者均系大场面的群像,反映吾对某个历史事件的新观念。
杜应强先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版画家,他创作的版画《南天丽日》曾获得第六届全国美展铜牌奖,1996年荣获中国版画家协会颁发的“鲁迅版画奖”。其后,他逐渐转向了中国画的创作,以一个版画家的眼光审视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融入他多年从事版画创作的艺术体验,广泛吸收古今中外的艺术营养,实现自己不同于他人的美学追求。通过多年的创作实践,他业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果。他先后在香港、澳门、台北、新加坡、吉隆坡、曼谷、洛杉矶、1日金山、悉尼等城市举办了个人画展,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举办的综合画展,并在多家报刊杂志上发表介绍,已出版画册、画集达20余种。如果说老一辈的岭南画家关山月、黎雄才等已经远去,新一代山水画家涌现出来,杜应强是其中很突出的一位。清新浓郁的生活气息,响亮明丽的南国情调,是杜应强山水
八大山人留下的早的纪年书迹是顺治十六年(一六五九)三十四岁所作《传綮写生册》中的题识和书法。《传綮写生册》中包括三开书法和七段题识(其中三段写在同一开上)。这十段文字中有五段楷书、一段隶书、一段草书、三段行书,三段行书风格各不相同,显示出八大山人早年书法学习与创作的有关状况。此时,八大山人已经能够写出一手比较端整的欧体楷书,结构匀称,点画妥帖。从宋代以来,唐代楷书几乎成为所有人学习书法的入门范本,其中欧阳询的楷书又以其严谨、挺拔而受到人们特别的推崇。欧体楷书可能是八大山人学习书法时入门的范本,而且临习过比较长的一段时间。书写中,他有意夸张某些笔画,如横画有隶书意味的收笔,以及某些捺笔等。这里或许已经暗示出他对规范的敏感,以及潜意识中对规范进行修正的欲望。
继首届中国粉画展在苏州举办后,时隔八年,第二届中国粉画展又将在我市隆重开幕。这是中国美术界的一件盛事,也是我市文化生活中的一大喜事。 苏州是一座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文化名城,这里孕育了灿烂的吴地文化,造就了无数的文化英才。苏州是吴门画派的发源地,也是中国粉画艺术的发祥地。20世纪二三十年代,颜文樑先生就积极倡导并引进西方粉画艺术,1929年他在苏州创作的粉画《厨房》荣获法国沙龙奖,为中国的粉画艺术乃至美术史留下了精彩的篇章;如今,被国际誉为“中国粉画巨子”的著名画家杭呜时教授,在苏州笔耕不止,正通过不懈的努力将中国粉画艺术推向新的高峰。这两位粉画大师的艺术成就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粉画艺术的发展,在中国美术界产生了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也使苏州成了中国粉画艺术发展的重地。
齐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二十世纪中国画艺术大师,二十世纪十大书法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 齐白石1864年元旦(清同治二年癸亥十一月二十二日)出生于湘潭县白石铺杏子坞,1957年9月16日(丁酉年八月二十三日)病逝于北京,终年九十四岁。宗族派名纯芝,小名阿芝,名璜,字渭清,号兰亭、濒生,别号白石山人,遂以齐白石名行世;并有齐大、木人、木居士、红豆生、星塘老屋后人、借山翁、借山吟馆主者、寄园、萍翁、寄萍堂主人、龙山社长、三百石印富翁、百树梨花主人等大量笔名与自号。家道贫寒,只读过短暂的私塾,十五岁起从师学木工而以雕花手艺闻名,二十六岁转从萧芗陔、文少可学画像,二十七岁始从胡沁园、陈少蕃习诗文书画,三十七岁拜硕儒王闿运为师,并先后与王仲言、黎松庵、杨度等结为师友。齐白石在家乡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