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丰富详实的图文资料,通俗易懂,略带幽默的语言,引领读者穿越千年历史长河,领略中国画的独特魅力与深邃意境。 让那些非专业人士、不懂画画的人,通过中国画,读懂中国画。 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国画的艺术特色与技法。从笔墨到线条、色彩、构图等绘画元素的运用,再到写意、工笔等不同画法的展示,全方位展现了中国画独特的艺术语言与表现手法。同时,书中还通过具体作品的分析,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中国画中的意境营造与情感表达。 此外,本书还特别关注了中国画与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的紧密联系。通过探讨中国画中的 道法自然 气韵生动 等理念,揭示了中国画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哲学思想。这种跨学科的视角,不仅有助于读者更全面地理解中国画,还能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 《这就是中国画》是一部集知识性、艺术性
《永玉100》封面以红色为主体色调,哑光布面材质触感细腻柔和,金色的 永玉100 在光线下熠熠生辉,其中 100 以斑驳之态呈现,意在表现黄老历尽风霜的一生。设计打破常规画集先整体、再局部的传统模式,先通过作品局部精彩部分的展示,让读者渐入佳境。《永玉100》收录了著名美术大师黄永玉九十岁后至离世的全新作品,涉及家国大爱、日常起居、生肖月历等作品。另外,还有部分以追忆往事、咬文嚼字为灵感而创作的妙趣横生的精彩画作。作品整体线条饱满流畅,色彩明亮,细节清晰,展现出黄永玉先生高超的绘画技巧以及特立独行的艺术思维,为读者送上了一席艺术的饕殄盛宴。在文字上,编者将黄永玉先生作品中的题跋、钤印等文字内容,依现代汉语规范用法进行了修订,为了将作品中的逸闻趣事、精彩锐评更加直观地呈现于读者。作品后的大事记部
张仁、髡残、八大山人、石涛是活跃于清初的四大僧人画家,画史上合称“四僧”。其艺术风格和主张与同时期的“四王”等画家有着明显的差别,共同构成了清初画坛异彩纷呈的壮丽景观。“四僧”的绘画以其强烈的个性及艺术特色,深受之后的“扬州八怪”和“海上画派”画家的推崇,影响所及直至今日的中国画坛。本卷尽可能将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四僧”作品,按作者划分、以年代先后为序进行编次,并附录诗文题跋和简要说明,为读者提供一份欣赏和研究“四僧”艺术的珍贵资料。 本书是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系丛书之一,本书彩色图画,印刷精美,并配有相应的文字说明,内容直观而又清晰,是了解我国古代艺术精品的一个重要途径,本书既可欣赏也可珍藏,集两者于一身,实不可多得。
张大千(1899—1983),二十世纪中国 杰出的画家、书画鉴藏家之一。张大千是我国近现代 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其作品在收藏市场中也极受欢迎,拍卖价格屡创新高。本书收录张大千 收藏价值的作品,均为大尺幅作品,堪称神品。在体例规范上,既有全貌展示,又有局部放大,附画作具体信息及内容解说,旨在成为临摹、鉴藏、研究张大千的 精品之作。
荣宝斋出版社编辑的《百鸟图集》,辑我院教授霍春阳先生、贾广健先生及画坛新秀张晓彦先生的花鸟画作为册。“百”即多也,他们以多品种的禽鸟入画,以利天下画人。霍春阳教授是当代中国画坛代表性的国画家,他的国画创作,不停留在中国绘画表现形态的探索之中,而是继承中国绘画“技进乎道”的文化传统,从绘画特征深入到文化内涵之中。他注重探寻中国绘画语言与中华文化的表里关系,通过对中国绘画特有的笔墨语言的千锤百炼,体悟中华文化所包含的基本人生态度与精神情操,复次将其转化为自我别有之绘画语汇,通过对绘画语汇锤炼研究,把握文化对人生的修持与造就。霍教授为天津美术学院研究生导师,寂寞执教于我院数十年,孜孜以求,谆谆化育,培养国画人才不计其数,有着丰厚的国画教学体验。尤其对国画理法的参悟,自有一招,别是
姑苏繁华图以长卷形式和散点透视技法,反映当时苏州“商贾辐辏,百货骈阗”的市井风情,又名《姑苏繁华图》,进献乾隆皇帝,以赞乾隆盛世。这是继宋代《清明上河图》后的又一宏伟长卷,全长1225厘米,宽35.8厘米,比《清明上河图》还长一倍多,现为国家一级文物。 画卷布局精妙严谨,气势恢宏,笔触细致,十分细腻地刻画出了江南的湖光山色、田园村舍、阊胥城墙等,描绘了苏州城郊百里的风景和街市的繁华景象,形象地反映了18世纪中叶苏州风景秀丽、物产富饶、百业兴旺、人文荟萃的繁盛景象,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王原祁草堂十志图册》十开,纸本,墨笔或设色。每开尺寸不等(纵约29厘米,横约29.5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 此册是王原祁(1642-1715)根据唐卢鸿《草堂十志图册》图意,分别以仿宋、元诸家笔意,重加艺术创作而成。虽然卢鸿原作已无存,但尚存宋人的临仿本,与此册比较,极为不同,是画家师其意而不师其迹的*之作。该册无纪年,依画笔之苍老浑劲,当是晚年作品。十页画幅,有六页设色画,并兼用墨笔,色、墨兼施,浑然一体,清丽中有苍厚之致,为画家毕生努力后形成的特色。此图册的创作,表达了作者追慕前贤的草堂之隐而又不能的无奈心境,是其晚年代表佳作。
《王原祁草堂十志图册》从故宫博物院藏品中精选历代书画家的代表作,作品形式不限,有册页、手卷;题材内容多样,有山水、花鸟和人物;装帧设计独特,采用近期新的印刷技术,全部以经折装的形式,以接近原大的尺寸,再现作品的原貌。在整件作品之后,将其精彩之处加以局部放大,为观赏者解析画家用笔的细微之点与墨法的独到之处提供便利。
吴昌硕的绘画,远溯沈周、陈淳、徐渭、八大山人、石涛及“扬州八怪”的李复堂、金冬心,近追赵之谦、任伯年、蒲作英。以深厚学养入画,将三千年来的书法点线与绘画笔墨融为一炉,以“不知何者为正变,自我作古空群雄”的精神入画,创造出一种笔力苍劲、墨气浑厚、设色古艳的大写意花卉画的独特面貌,一扫清末画坛因袭模仿、脱离实际、气格靡弱、柔媚轻俏之风,铸造了金声玉振的新格局、新气象,为中国近现代大写意花鸟画开启了新纪元。也使“海上画派”达于鼎盛,成为当时影响*、成就的画派。
翻阅中国文学史册,无数大诗人、大词典家、大作家徜徉于秦淮河畔,流连忘返,梦牵魂绕,吐纳菁华。于是有了鲍照〔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的礼赞,于是有了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的怅然,于是有了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慨叹…… 《名人大家吟秦淮》遴选名家诗歌、词曲各五十首以及文学家朱自清、俞平伯的同题散文《桨声灯影裹的秦淮河》各一篇,同时特邀苏州名家张晓飞先生创作国画四十六幅。全书诗、词、曲、文相映成趣,一卷在手,对希望了解秦淮的读者,或许有所帮助。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生平传略、诞生金华、课耕故里、走出潭渡、客居沪上、蛰居燕京、南湖归老、学书历程与成就、学书历程和目的、以金石学为基点的书学画学认识、“五笔七墨”中的书学原理、千古一笔归太极等等。
四僧是指活跃于清初画坛的四位出家为僧的画家:渐江、髡残、八大山人、石涛的合称。皆明末遗民,因不甘臣服于新朝,志不可遂,便循入空门,借助诗文书画,抒书身世之感。作品均带有强烈的个性化特征和复杂的精神内涵,与当时占据主流地位的正统派画风大异其趣。他们的艺术风貌各有不同:渐江 千钧屈腕力,百尺鼓龙鬣 的笔墨功能,髡残 沉着痛快公谨严胜 的酣畅淋漓,八大山人 零碎山川颠倒树,不成图画更伤心 的怪诞奇崛,以及石涛 搜尽奇峰打草稿 的戛戛独造,可谓 抟弄乾坤于股掌,舒卷风云于腕下 。四位用袈裟掩裹着精神苦痛的画家,以激情洋溢,深情凝蓄、个性鲜明的艺术,开创了时代的新风,直接影响了扬州画派的兴起,并在以后三百年来为后人所慕,影响极大。
在这本书里所呈现的水墨作品,就是那些曾经深藏的文化,由于它们有许多是极为反传统的,恐怕难为一般人接受,所以多半未经发表,即使作者对自己的学生,都不曾展示。或许过去大多数认识我的人,都以为我是一个拼命钻研传统的画家,直到此书呈现,才发现原来刘墉也有反判的时刻。 在这本书里,依照编年排列作品,读者可以明显地见出,在作者的作品的背面有四个特质,从二十岁到四十岁,不断地浮现。 一、喜爱描写夜色,尤其是月夜。从最早期的《王守仁诗意》、《爱降城外月如霜》到近期的《雪山月夜》和《夜之华》,并从此发展出许多荒寒暗色调的作品。 二、常用折皱喷染的技法。作者认为中国的长纤维纸,由于柔韧而不怕折皱,加上强力的吸水特性,最适用于折皱、喷染、遮掩、防染的技法。 三、立体几何造型的分割和数学式的
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书画,皆为受赠所得。遵循“珍贵藏品既取之于社会就要回报于社会”之宗旨,择其精华编为《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珍品大系·书画卷》四辑,陆续推出以飨读者。 本辑为第四辑,收录书画图版九十六帧,中有兰竹,有山水,有人物,有花鸟。其原件始为著名作家萧军收藏,后由其家属捐赠中国现代文学馆。
《姑苏繁华图》又名《盛世滋生图》,是清代宫廷画家徐扬于乾隆二十四年创作完成的一幅市井风情画作。徐扬擅画人物、花鸟、草虫,世居苏州,成为宫廷画家后,多次陪同乾隆皇帝下江南,对圣意心领神会。徐扬凭借自己对家乡历史、文化与地理的谙熟,以长卷形式和散点透视技法,完成了这幅表现苏州城湖光山色、水乡田园、村镇城池、社会风情的市井风情画作。该画作形象地反映了18世纪中叶苏州风景秀丽、物产富饶、百业兴旺、人文荟萃的繁盛景象,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鉴赏价值。
黄宾虹曾在一幅山水画上题了这样一段话:“竭力追古,遗貌取神,成一家法,传无尽灯,其与韩、柳、欧、王有功古文辞,无有差别。”这段题款似乎在回溯唐宋间发生在文学界的“古文运动”,其实,“韩柳欧王有功古文辞”,已然是为一种文化价值守望坚持的典范。所谓“传无尽灯”,即是为传承已绵延数千年的文化史“正轨”,而有效的传承是以“遗貌取神,成一家法”也即创造性的承继来实现的。从这里。我们看到了黄宾虹所认同的文化史观和深埋于内心的自我期许。只是他所身处的近代大变局,是前所未有的,所以,在他的绘画、他的画学思想里,有着强烈的担当意识和思辨的印迹。在此,我们得稍稍同顾黄宾虹所身处的时代以及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他的平生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