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铎(1592-1652),字觉斯,号嵩樵,别署烟谭渔叟,孟津(今河南孟津)人。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传世墨迹有《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等。王铎是明末清初狂放书风的收尾者。王铎狂放书风对赵孟頫以来 温柔敦厚"的吴门书派审美体系构成了极大冲击,直接影响了清代书法的审美。本字典将王铎书法作品结集,以字头为单位编排,注明所选字迹出处,并附有拼音索引、笔画索引,方便检索。入选书迹均采自各大博物馆馆藏标准件作品,因此是真伪甄别、治学研究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书法爱好者查检字体的实用工具书和行草书临摹创作的范本。
文徵明(1470 1559),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以兼善诸体闻名,尤擅行书小楷。其书风温润秀劲,温文儒雅,是吴门书派的开创者。其书法研习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和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法度谨严、笔锋劲秀、体态端庄,风格清秀俊雅,传世墨迹有小楷《前后赤壁赋》《顾春潜图轴》《离骚经九歌册》;行书有《南窗记》《诗稿五种》《西苑诗》等。本字典将文徵明书法作品结集,以字头为单位编排,注明所选字迹出处,并附有拼音索引、笔画索引,方便检索。入选书迹均采自各大博物馆馆藏标准件作品,因此是真伪甄别、治学研究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书法爱好者查检字体的实用工具书和行草书临摹创作的范本。
本书是《中国砚文化》系列图书中的本,是把砚和相关活动上升到艺术理论高度的一种尝试,是传统砚文化的继续和深入。本书主要涉及以下几个章节的内容:一、砚雕的历史、古代砚雕的流派及传承和发展;二、砚的基础知识,包括砚的构造、经典的砚式和传统砚式的主要要求;三、砚的制作,制作的前期准备、工艺流程以及如何包装;四、砚雕的艺术构成,艺术砚的设计与制作、不同类型的艺术砚的处理手法;五、相关砚雕的图片赏析。《砚雕》例证丰富,文字通俗,图片精美,全面介绍了砚雕历史、砚雕知识与砚雕技艺,兼具知识性与实用性,对砚雕工作者、砚台爱好、收藏与研究者具有参考价值。
中国传世碑帖,自成翰墨世界,气象万千。其经典者,引无数后学一窥秘奥。从来学书术众,各擅胜场。访碑临书,古已有之;摹拓习帖,世所从也。或有自历代前贤之书学论述寻道求法,另出机杼。然书论所涉,其有繁芜,要言导学,更需实践。而临池研墨,范本不可或缺;沐手提笔,尚需一碑一帖。 唯原碑原帖多蕴精华,名家临书佳作纷呈,择选时难取舍。若能既得探碑帖本源之秘境,亦可观名家临书之心法,或俾当世研习书艺者取事半功倍之门径。“一碑一帖”书系,盖承此任。其每册择一碑或一帖,以名家临书和原碑原帖对照,逐字比较,逐行寻理。习名家笔法,悟经典奥义。一碑一世界,一帖一气象。 《集字圣教序》为唐代长安弘福寺僧人怀仁从内府所藏王羲之行书遗墨中集字而成,后摹勒上石,现存西安碑林。此碑为历代书家所重,是学习行书的很
《行书集王圣教序五种》是我社“条称体”系列图书又一新增品种。该系列已出图书有:《小楷洛神赋十三行五种》《楷书九成宫醴泉铭三种》《小楷灵飞经五种》《小楷乐毅论五种》《小楷孝女曹娥碑五种》《小楷黄庭经五种》《大字麻姑山仙坛记三种》《篆书说文解字部首四种》《篆书千字文五种》,等等,目前已出14种。本书选用了《集王圣教序》的五种经典版本:崇禹舲藏本、朱卧庵本、赵孟临本、董其昌临本、查声山临本,书后附有释文点校,历代集评,利于读者识读和学习。本书延续了“条称体”系列的经典特色:高清原迹,排比条陈,一本抵多本,方便读者比对、研习和书法实践,让学书者在细节中精进。
穴雁塔圣教序移建于永徽四年(653),由太宗、皇太子李洽(后来的高宗)撰文,褚遂良书。唐初是楷书初步成熟的时期,在太宗喜爱王羲之书法的背景下,《雁塔圣教序》有着浓厚的行书味道,即在这块楷书碑中,可以看见许多的行书笔画。 这次使用的拓片是宋拓本,在历代传下来的拓片里是数一数二的。我们通过对原碑的研究,发现很多细腻的部分在拓片上漫有显示出来。这次公开的照片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全面了解《雁塔圣教序》的原貌。碑中大量修正的綫条告诉我们,这块碑的书法曾经被修正过。从修正的事实出发,我们可以联想到建碑时的一些不太正常的情况。褚遂良是当时的宰相,正常情况下,绝对不会留下这磨多的修改的笔画。 杨守敬到日本介绍漠唐碑刻以后,日本书法界对碑刻的研究成果日益丰硕。与杨守敬有过直接交流的日下部鸣鹤的弟子比田
《九成宫醴泉铭》系列图书是河南美术出版社在新时期将书法与新媒体结合的全新尝试。《九成宫醴泉铭》(李祺本·姚孟起临本·邓散木临本·杨华临本)是在上一版本的基础上将两本书合二为一,在附加视频的基础上,还会在每一页上面附上释文和欧楷的知识性内容。该书还附加了宋拓李祺本和姚孟起临本的整幅拓片印刷品。更增加了该书的可读性与 知识性。
本书是依据“说文部首”而编的简明汉印字典,可供篆刻爱好者在初学汉印时查阅、临习。既是字典,也是字帖。《说文解字》是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是以小篆为研究对象的,由东汉许慎整理完成。许慎把汉字按字义分类归纳成540部,每部选一个字统领各目大义类,这一字即为“部首”。这540个部首是组成汉字的基本部件,是构成汉字的字根。自许慎创建以来,一直是研究、学习汉字的入门推荐。本书以“说文部首”541字为内容在众多金文中选取该字为“本字”,配以“今字”“注音”“释义”及“本字变体”“从此部诸字”等元素,供欲学金文篆法者入门使用。
《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由孙宝文编
品读中国历代碑帖,玩味古人的笔墨风神。胡竹峰品读的不仅是书法之美、文人雅趣,更有烟火日常。王羲之为友人送橘呈上一份《奉橘帖》写有“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的情谊;金农的《金农题画记》写着 “豆荚青,豆花白。豆荚肥,秋雨湿。想见田间午饭时,此中滋味,问着肉食贵人全不知。”,道出四时风物的生活妙趣;张旭有一日肚痛,狂笔书就《肚痛贴》……这一切正是“一半是尘土,一半是清风,一半是生活,一半是艺术”。在流动的清澈行文中,作者带我们通往明、清、唐、宋与魏晋,这是碑帖之路也是古典之路,更是一个人的心路。
文徵明(1470—1559),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以兼善诸体闻名,尤擅行书小楷。其书风温润秀劲,温文儒雅,是吴门书派的开创者。其书法研习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和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法度谨严、笔锋劲秀、体态端庄,风格清秀俊雅,传世墨迹有小楷《前后赤壁赋》《顾春潜图轴》《离骚经九歌册》;行书有《南窗记》《诗稿五种》《西苑诗》等。本字典将文徵明书法作品结集,以字头为单位编排,注明所选字迹出处,并附有拼音索引、笔画索引,方便检索。入选书迹均采自各大博物馆馆藏标准件作品,因此是真伪甄别、治学研究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书法爱好者查检字体的实用工具书和行草书临摹创作的范本。
本书选取于右任先生手书,籍录成册,于右任多才,是诗人,也是书法大师。他尤擅 草书 ,被誉为 当代草圣 。1932年于右任发起成立草书研究社,创办《草书月刊》。他将篆、隶、草法入行楷,独辟蹊径,中年变法,专攻草书,参以魏碑笔意,自成一家。本书的出版,便于书法爱好者学习临摹,具有较高出版价值。
《颜氏家庙碑》全称《唐故通议大夫行薛王友柱国赠秘书少监园子祭酒太子少保颜君庙碑铭并序》,或称《颜惟贞家庙碑》。颜真卿撰并书,李阳冰篆额。唐建中元年(七八〇)立于长安颜氏家庙中。篆额三行六字“颜氏家庙之碑”。碑文四面环刻,碑高三百三十八厘米,宽一百七十六厘米。前后皆二十四行,行四十七字;碑侧宽四十厘米,各六行,行五十二字。碑阴额有斋室小记,十行,共九字。原碑今存西安碑林。为颜真卿楷书代表作。本次选用之本为朵云轩所藏清初精拓本,碑阴斋室小记系其它旧本补配,宋人题记二则亦旧拓本补人。整幅为朵云轩所藏,百年前旧拓。均为首次原色全本影印。
本书为“彩色放大本中国著名碑帖”之一,收录清代孙星衍藏明拓本《衡方碑》,并参校整拓,供读者鉴赏、临习。《衡方碑》,全称《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东汉建宁元年(168)刻立,原在山东汶上县,清雍正年间因水患陷落,后邑人重建,现存于泰安岱庙。碑高二百七十五厘米,碑宽一百零八厘米,碑阳二十三行,行三十六字,碑额隶书“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十个大字。
由刘元飞教授主编的《历代书法大家系列》丛书,包括董其昌、伊秉绶、八大山人、何绍基、赵之谦、金农、吴昌硕、于右任、徐悲鸿、齐白石、王铎诸书家共十一册,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丛书在内容选择和编辑方面,所选作品注意体现该书家风格脉络形成的完整性和多样性,其次是所选作品有一部分就是该书家谈艺论书的语录、诗词或书信,这对学书者来说,可以直接把握该书家或审美或教法或艺事交游等诸方面的一手资料。在装订方面也充分考虑了临写的实用性,采用套盒装散页式,既保证了不同形式作品的完整性,又方便了临写时的使用。印刷设计方面,体现了当今出版印刷的先进水平。综上所述,此套系列丛书的出版发行将为学书者提供一份较难得的艺术大餐。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中独具地域特色的重要一脉,湖湘书法作为湖湘文化中独具魅力且卓有建树的一支,在湖湘乃至中国的艺术目前书写出了壮丽的篇章。丰厚的文化土壤孕育出了中国书法目前的历代书法大家,包括欧阳询、怀素、陶汝鼐、何绍基)、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齐白石、曾熙、谭延闿、等,还有一批外省籍书法名家在湖湘大地上名胜古迹中遗存的记载了湖湘书法的光辉岁月书法经典,这些共同确立了湖湘书法艺术在中国艺术目前的独特地位。《湖湘书法经典》是对湖湘书法名家的一次集大成式的呈现,汇集了中国书法目前各阶段举足轻重的湖湘书法名家的经典作品,对其进行全方位、多角度、高清的展示,挖掘湖湘书法精神内蕴,更好地继承、保护和弘扬我省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推动湖湘文化整体的发展与繁荣。该卷精选收
《沈尹默信札集萃》由沈尹默写给马巽伯、谢稚柳、章士钊、朱希祖等朋友的信札组成,其中尤以写给马巽伯及朱希祖的数量较多。沈氏兄弟三人(沈士远、沈尹默、沈兼士)皆为全国学界赫赫有名的人物,与钱玄同、鲁迅、周作人、马衡、马裕藻有“一钱、二周、三沈、二马”之称。沈尹默与马裕藻、马巽伯父子一直保持着亦师亦友的亲密关系,数十年来未曾间断。马巽伯酷爱沈老法书,收藏了大量沈尹默的书法精品。如今,这些在收藏过程中的往来信札也成了书法珍品。而沈尹默致朱希祖的信札基本上是朋友间以“寺”字韵而作的诗词唱和,反映了于右任、沈尹默、马衡、朱希祖、章士钊等文人写诗作词的雅兴。本书所收录的这批信札写于20世纪30年代末至50年代,是沈老书艺登峰造极时期的书法作品。用笔飘逸灵动,又内含筋骨,笔笔合法又自出新意,是的沈
沈尹默(一八八三—一九七二)原籍浙江吴兴,生于陕西汉阴,是我国着名的学者、诗人,更是一位中国现代目前载人史册的划时代的书法宗师。他历任北京大学教授、《新青年》编委、北平大学校长、中央文史馆副馆长等职,他参与创建了上海市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并任主任委员,为推动我国的书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笔法是书法的核心,元代赵子昂所言“用笔千古不易”,是指用笔的法则,是对笔法重要性的高度强调。沈尹默所起的作用与趟子昂类似,他在清末民初“碑学”大潮汹涌之时,身体力行地继承和倡导传统:“二王”书法,使当时将要湮没的“帖学”重新崛起,成为现代帖学的开山盟主。法度美是中国传统书法最重要的审美价值,历代书法名迹无一不法度森严而又各具面貌,可见笔法不是僵死的东西。沈尹默在他的书论中反复强调笔法是书法的根本大
一、《中国行书字典》(袖珍本)是专为书法家、书法研究者、书法爱好者编辑的一部中国书法艺术工具书,收入历代书家墨迹及碑版法帖中的行书字体。 二、《中国行书字典》(袖珍本)采用的部首与《康熙字典》的部首基本相同。为帮助读者了解和使用查字的方法,本书列出了每个字的部首。 三、为方便读者检索,本字典列有《部首目录》及音序《检字表》,读者可根据喜好,来选择部首查字法,或者拼音查字法,可以更好地方便广大读者参考使用。 四、在检字表及正文中,所注释的文字采用繁简对照的方法,方便读者参考使用。 五、《中国行书字典》(袖珍本)共收入210个部首,部首次序基本按笔画数目多少排列。检字时,在一个部首里出现的字,其他部首就不再出现。 六、由于本书为书法工具书,力求古代书法的原貌,本书所选用的例字,尽可能
本书为元代大书画家赵孟頫书苏轼《前后赤壁赋》行书墨迹的高精度复制本。《前后赤壁赋》原件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纸本册装,共11开21页,每页纵27.2厘米,横11.1厘米。帖共81行,935字。前有赵孟頫作东坡公像,末署“大德辛丑正月八日,明远弟以此纸求书二赋,为书于松雪斋,并作东坡像于卷首。子昂。”时赵孟頫48岁。赵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的书法家。《元史》本传:“孟俯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赞誉很高。赵氏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赵构)书,中年学“钟繇及羲献诸家”,晚年师法李北海。此外,他还临抚过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集前代诸家之大成,在中国书法目前享有极高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