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大字典》收录3000多个现代汉语常用字作为字头,收录上起晋朝下至清末的历代书法家行书书例33000余个。 字头后附列相应的汉语拼音、繁体字、异体字以及简要释义。字头下汇集该字的名家行书书例,书例下方依次标注朝代、作者及出处。 全书采取横式排列,正文前有部首检字表,方便读者检索查阅,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很高的艺术价值。
该书收录近3000个现代汉语常用字作为字头。字头处附列相应的拼音、繁体字、异体字以及简要释义。字头下汇集该字的名家隶书书例,书例下方依次标注朝代、作者及出处。全书采取横式排列,正文前有汉语拼音音节索引和笔画索引,方便读者检索查阅,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很高的艺术价值。
本书在吴让之篆刻作品基础上编辑整理而成,共收录吴让之篆刻作品字例五千八百四十六个,附吴让之篆刻作品一千四百零四方。本书篆刻字例下附有编号,以对应书后附录的篆刻作品,明确所收字例在原印中的具体位置,方便读者查检。本书的检索方式参照《新华字典》,采用拼音检索及笔画检索两种方式,供不同习惯的读者查阅。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隶书横幅、隶书节临韩仁碑、隶书五言联、隶书七言联、隶书五言联、隶书横匾等。
本书是"历代名家尺牍精粹"丛书中的一种。本书是明代文人屠隆的尺牍合集,从《屠隆集》收录的尺牍中选择部分文学性、可读性较强的,予以详尽注释,并对尺牍的内容进行串讲,点评考证背景,交代人物关系,分析内容,使读者在无障碍阅读的基础上对每篇尺牍的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有所了解,并感受屠隆尺牍的语言文字之美,从而对屠隆其人及其作品有一定的认识。
《淳化阁帖》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所谓法帖,就是传统法式,将古代著名书法家的墨迹经双钩描摹后,刻在石板或木板上,再拓印装订成帖。《淳化阁帖》共10卷,收录了中国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书法墨迹,包括帝王、臣子和著名书法家等103人的420篇作品,被后世誉为中国法帖之冠和“丛帖始祖”。其中,收录汉章帝至唐19位帝王的书法,包括东晋明帝司马绍《墓次帖》、康帝司马岳《陆女郎帖》、哀帝司马不《中书帖》等。
本书黄牧甫创作(临摹)的内容、题材、容量分成了四本,即上边列出的四本书的书名。其中《黄牧甫临钟鼎文字十二种》,从中可以窥探作为一代大家的黄牧甫是如何取法经典、如何深入经典、如何理解经典的,可以从中为书法作者学习篆书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黄牧甫(一八四九至一九〇八),安徽黟县人,原名士陵,字牧甫,亦作穆甫、穆父,后以字行。晚年别署黟山人、倦叟、倦游窠主。其父博雅能义,著存《竹瑞堂集》。 黄牧甫在篆刻艺术方面的成就,主要是不为明清流派所束缚,虽遍学各家,但入而能出,他以自己丰富的金石学的学识,与印艺很好地结合起来,不但把古玺艺术介绍于当代,同时将几百年来以烂铜印作为拟汉的专享标准给予了变革。他用光洁妍美的风姿,把汉印原来的面目重现于刀下,为后代寻索传统的玺印艺术,指出了坦阔的途径,并在长期的研求中,纳故吐新,创造了自己寓险绝于平正,峭拔而雄深的风格。 本书中的班孟坚《公孙宏传赞》、张平子《归田赋》、鲍明远《舞鹤赋》皆为名篇,可以直接进行临摹。
名碑名帖·完全大观--2-··怀仁集王书圣教序 2
《李阳冰谦卦碑》由艺美联主编
《中原彩陶文化西传哈密研究》由《中原彩陶文化西传哈密研究》编辑委员会编
乾隆三十四年春,取内府旧藏宋毕士安所得赐本命内直诸臣详加订正。于标名编卷悉忠于史法而进退之。又参考黄伯思、姜夔、刘次庄、施宿、顾从义、王澍诸家之说,辅以《大观》《太清》诸刻,别其异同,析疑辨似,捨短从长,于篆籀行草诸体各加释文,于行间每卷复加以御笔诊断及释文订异,镌石中,而四方承学之士多未得仰窥崖略,侍郎金简乃请以武英殿聚珍版印行,其正书诸帖释文所不及者亦附录之,而是帖之全文展卷可悉矣。
西泠印社印谱藏珍图书依托西泠印社大量的社藏印谱,选择优代表性的人物,遴选他们印中精品,分册出版,为广大篆刻爱好者提供学习篆刻艺术的优良范本。西泠印社编的《西泠后四家印谱(精)/西泠印社印谱藏珍系列丛书》西泠四家印谱包括陈豫钟,陈鸿寿,赵之谦,钱松四位浙派篆刻大家的作品,共计400于方。陈豫钟工书法,喜收藏,通小学,金石学家,篆刻师法丁敬,秦汉。讲究虚实,在繁简中得平衡。陈鸿寿篆刻追秦汉,旁涉丁敬,黄易等人。浑厚扑老,古拙中有神采,赵之琛篆刻师法陈豫钟,又取换衣‘奚冈’陈鸿寿之长。钱松,通金石,工书法,篆刻切中带削,及富金石韵味。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四川眉山)人。他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而且位居“宋四家”之首。苏轼“尚意”的书法审美观念,大胆创新的精神和自然洒脱的书法风格,对当时和后世的书家产生了巨大影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四川眉山)人。他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而且位居“宋四家”之首。苏轼“尚意”的书法审美观念,大胆创新的精神和自然洒脱的书法风格,对当时和后世的书家产生了巨大影响。
《剪映真传:88招玩转短视频剪辑》基于手机视频编辑剪辑软件剪映(移动端)编写而成,旨在帮助读者学习如何在手机上进行视频剪辑,并创作出满意的短视频。本书教学方法基于实践,全书没有过多的枯燥理论,力求内容简洁易懂、实用性强。全书分为3篇共13章,以88个实战案例技巧,全面覆盖剪映移动端的各项剪辑功能,从基础入门到进阶应用,让读者从新手变成剪辑高手。 第1章~第4章为软件基础篇,详细介绍剪映移动端软件的基本操作,包括素材基本处理、文本、音乐音效等使用方法;第5章~第12章为软件进阶篇,详细介绍剪映剪辑进阶知识,包括剪映中调色、关键帧、画中画、蒙版、混合模式、各类转场、抠像、特效、变速等功能的组合使用方法;第13章为案例实战篇,结合前12章所介绍的剪映剪辑方法和技巧,分享18个热门短视频实操案例。另外,本书
米芾,又称米南宫,书法目前“宋四家”之一。其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苏东坡盛赞其“真、草、隶、篆,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米芾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收藏宏富,涉猎甚广。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优选。此帖为米芾的天衣禅师碑初稿墨迹本,资料珍贵,由汉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授权,上海大学出版社编写出版。可供书法专业人士及书法爱好者学习参考,有利于中国书法的传承和发展,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流沙河先生乃蜀中大才,集现代诗人、老派文人、旧学通家于一身。老先生在成都某茶楼讲《诗经》、说《庄子》、解汉字的场面一度火爆,俨然网红。 其实,最能体现流沙河先生才华与学养的是他的绝活手书楹联。他的书法,弱美典丽,瘦劲挺拔,俊朗风流,潇洒出尘;他的楹联,对仗工整,平仄押韵,古今搭配,雅俗共赏,出人意表又合情合理,上下映照则妙趣横生。 流沙河先生夫人吴茂华女史把先生创作的几百幅手书楹联做了甄选,并按“读痛快书”“观灿烂星”“做蝴蝶梦”“哭笑成诗”“好古敏求”分成五辑,并增附录,遂成此书。其中不少楹联附有《拙联丛话》,乃先生对楹联的解读,篇幅短巧且涉笔成趣,引人入胜。 忙碌而焦躁的当今国人有空闲览,或有澡雪精神、安顿身心之功效。
西泠印社印谱藏珍图书依托西泠印社大量的社藏印谱,选择优代表性的人物,遴选他们印中精品,分册出版,为广大篆刻爱好者提供学习篆刻艺术的优良范本。本册西泠四家印谱包括丁敬,蒋仁,黄易,奚冈四位浙派篆刻大家的作品,共计400于方。丁敬钱塘人,文学家,金石学家,工诗善画,篆刻上追秦汉,对文彭,何震,苏宣等他家,兼收并蓄,博取所长,敢于创新,有自己独特风格,为浙派篆刻的始祖。蒋仁,工书法‘篆刻,诗文清雅脱俗。篆刻师法丁敬,古拙浑朴,苍劲婀娜,通六书,不失天趣,赵之谦评他的作品为西泠四家中的逸品。黄易,精华篆刻,金石学,山水笔墨清雅。篆刻早年取法丁敬,精研秦汉,能独出已意。丁敬评价他的作品将来能继我而起的一定是,小松也。奚冈,精华篆刻善书法,山水花卉清润超逸,得香广,南田法韵。篆刻初学浙’皖
欧阳询对大家来说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熟悉是因为他是楷书四大家之一,他的《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虞恭公碑》《皇甫诞碑》四通楷书碑刻一般人已难以说全,而其所遗存下来的其他行书、隶书、草书,乃至很多欧体书风的墓志更是鲜有人知。这些欧体墓志有的可以确信是欧阳询所书,如《姚辩墓志》《温彦博墓志》;有的是落有欧阳询的款,但还对其真实性存在疑问,如《苏玉华墓志》《郭云墓志》《黄叶和尚墓志》;有的没有落欧阳询的名字,但根据书写风格、字体特征,专家学者多将其归为欧体范围,如《李誉墓志》《丘师墓志》《窦娘子墓志》《翟天德墓志》《邓通夫人任氏墓志》《王女节墓志》。本次将这些平时少见的欧体墓志结集出版,会对学习欧阳询楷书的读者带来极大便利。此外本书还所附加的楷书《兰亭记》、《古文四十六
本册《宋拓群玉堂苏帖册》首标题作“群玉堂帖卷第六苏文忠”,因全为东坡书,故又称“群玉堂苏帖”。全册38页,“上清储祥宫碑”有22页,“春帖事词”及坡翁题记有16页。真书,204行,1771字。除有8字稍残残外,字字清晰,神完意足。评者谓此帖选刻极精,楮墨古厚,远出贾氏悦生堂诸刻之上,且为海内孤本,弥足珍重。本册宋拓群玉堂苏帖册以我省馆藏珍贵文物为底本高清呈现,诸多读者只是在博物馆内看到,却未曾握在手中翻阅,此次出版,真正使藏在博物馆的文物活起来。
《中国正书大字典》原则上参照《中华大字典》部首编排法编排。《中国正书大字典》採用繁體字,故如首文“范”是姓氏之“范”中,非“模范”之一“范”的简化字“范”、“范”分列。古碑帖中的異體字,《中国正书大字典》原则上收録在正體首文下,如:“游”、“遊”,《中国正书大字典》原则上收録在“游”字首文下。“徘”,“徘徊”之“徘”;“俳”,“俳優”、“瘖俳”之“俳”,亦可舆“俳”字通。“徘”、“俳”原为两字。古代书家笔下常以“俳”用作“徘徊”之“徘”。《中国正书大字典》则按原帖文義,確定归属。古本《千字文》中“夫唱婦随”,一般均书作“唱”,而清梁同书书作“倡”;《倪宽赞》中“倪”,书作“兒”,《中国正书大字典》按直观方法,收在“倡”,“倪”字首文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