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着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的中国书店出版社,真诚地希望给热爱书法的朋友们,提供必要的、方便阅读理解的书法理论指导资源图书,他们撷取了在中国古代书论史上有重大影响、有特色、有创见、有影响的书论,以探索书法字帖出版的新形式、新内容的方式呈现给广大书法爱好者。而这套《历代书论释译楷书丛帖》因此而推出,它以京剧“音配像”的形式,先将书论以书法字帖的形式呈现给广大读者,再对难解的书论古文加注释,每一段书论文字前加上书论注释者对古人书论理解的导读文字,使之成为一种新的字帖,既利于人们学习珍贵的历代书论精华,提高自己的书法理论素养,同时又可临摹练字,一举多得。本书为其中之一册,收录了颜真卿的楷书大作。
蔡罕编著的这本《吴昌硕西泠印社记及其笔法》介绍了近工书法家吴昌硕的代表作《西泠印社记》,并对该碑的基本笔画、偏旁部首以及间架结构以图示的方法进行了讲解分析,全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讲解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中读者可对“吴体篆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是学习篆书的。
篆书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字体。现在除了用于雕刻印章以外,一般的人都不太熟悉。但是,其形态却有特别的魅力。篆书里有甲骨文、金文等所谓原始的、自由的古文和后来讲究格调和齐整美的小篆。学习的时候,一般是先通过小篆学习其规律。清代的邓完白、吴让之、赵之谦都将古代的篆书纳入书法作品的素材,分别在篆书里创造出独特的笔法,树立了新风。本书的编者是篆书界的,他首先解说了什么是篆书,并介绍了其学习秘诀,地解析了这三位名家的妙技,以此说明,即使是对初学者来说,自学难度较大的篆书也是可能的。
众所周知,自20世纪80年代初的“书法热”以来,此起彼伏的书法活动和层出不穷的书法出版物实在令人目不暇接。显然,各种活动与出版物的立场、方法、水平、质量等等大不相同。对于有水平和选择能力的书法家、书学家而言,选择其佳者而参与而购买自不在话下,而对于一些初学者而言,则往往于鱼目混珠之中莫衷一是,难以择善。因此,试图邀请一些国内学有所长的中青年研究家分头撰写此丛书得以实施。本丛书一共八本,每本以一、二种书体为中轴,分别述及该书体之产生、发展及变化的流变史,概略介绍该书体之名称与含义;其次,则对该书体之历史性名作予以评介与鉴析,或侧重艺术风格之分析,或侧重时代背景之剖白,或侧重视觉形式之阐述,或侧重审美内涵之挖掘,不求完满,但求实在,言之求简,论之求确;最后,奢望能高屋建瓴地从该书体的
在中国古代艺术理论中,书法理论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艺术理论中最宝贵的遗产。不认真研究我国古代的书法理论而希望在书法上有所作为,这是难以想象的。古代书法去今久远,但他们的书法创作实践、书法艺术理念对今人学习书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年代久远,古代书论文字让一般的书法爱好者阅读起来略为吃力,尤其是对古人书论蕴含的艺术哲理难以领略,这不能不说是今人研习书法的遗憾。历代书论难于书法碑帖流传的原因有二:一是人们学习书法一般是以练字为主,不太重视书法理论的学习;二是书论不像字帖那样能直接临摹,是纯理论文字。本书是《历代书论释译楷书丛帖》中的一册,采取了“文配书”的方法,即将书论写成“字帖”,解释原文词义,对技法书论加配例字,以提高古人书论的可读性,增加临摹性。本书每类法则配
《中国草书大字典》由翟本宽,马守国主编
《行草书法字典》字头偏旁部首以繁体为主,为方便查阅,部分字头注明繁体字,较为常见的繁体不再一一注明。《行草书法字典》收录字体,为历代传世章草书体字迹,为保存字迹原貌,一般不做修饰处理。出于对版面齐整的追求,各字体均做适当缩放调整,难免有不尽人意之处。此书收录汉字三千余,历代章草字体三万余n章草是由篆书演进到隶书时派生出来的一种书体。
本书针对书法书写形式上的一些分类,分为常见和常用到的扇面的写法,在书写这些形式的时候应该注意到的问题,编者汇集了大量的作品来举例和分析,以便帮助书法爱好者能够正确和快速的掌握学习的敲门,早日成功。
本书为杨永法楷书手抄《大学·中庸》。杨永法先生是当代海上书法家,长期对书法艺术努力不懈。其书法植基于汉魏晋唐各代碑刻,功深力厚,于楷书用力尤勤,所书端雅方正,尤善写欧体楷书,且有自家风格。今其楷书手抄《大学·中庸》一部,以书法形式呈现国学经典。通篇字字用意,一笔不苟,具有重要的书法价值和国学价值。《大学·中庸》三千五百余字,是重要的国学经典。其中《大学》分为十一章、《中庸》分为三十三章,每品的书法作品配有释文,以便于社会各界和书法同行鉴评,全书展现了作者对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和国学经典的热爱与传承。
书法水平等级考试是对书法书写与创作能力的评价,是对书法专项技能水平资格认定的专门考试。其考试共分十级,从初级要求临摹一种书体到要求以两种书体进行命题创作。本书选圣教序范字,指导读者在水写布上循序反复练习,并将范字集成作品,供读者作为应试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