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文》是我国东周时期的秦国文字,因留以籀文(大篆)刻于十个鼓形的花岗石上,故名石鼓文。又因其每石刻有记述秦国国君游猎之事的四言韵文一篇,十石共十篇,故又称猎碣文。此石鼓于唐代初期在陕西凤翔的荒野之中被发现。后来由于朝代的更替,原石多般移,屡遭损坏。直到建国后,才运抵北京,藏于故宫博物院至今。据文献记载,石鼓上原有七百余字,但时至近代拓本,仅存二百五十余字。石鼓书法苍劲浑厚,古茂端庄,历来为文人学士赞赏备至。唐代文学家、哲学家韩愈称之为[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近代康有为在其《文艺舟双楫》中说的石鼓文:[若金钿落地,芝草团云,不烦整截,自有奇采。]不少书法名家,如邓石如、杨沂孙、吴昌硕、王禔等,皆得力于此,从而有所建树。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为“江西诗派”之祖。黄庭坚书法初以宋代周越为师,后来受到颜真卿、怀素、杨凝式等人的影响,又受到焦山《瘗鹤铭》书体的启发,行草书形成自己的风格。黄庭坚大字行书凝练有力,结构奇特,几乎每一字都有一些夸张的长画,并尽力送出,形成中宫紧收、四缘发散的崭新结字方法,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在结构上明显受到怀素的影响,但行笔曲折顿挫,则与怀素节奏完全不同。在他以前,圆转、流畅是草书的基调,而黄庭坚的草书单字结构奇险,章法富有创造性,经常运用移位的方法打破单字之间的界限,使线条形的组合,节奏变化强烈,因此具有特殊的
本集所选作品,也是从横的方向显示自己的创作范围,所收作品以草书为主,章草和行书也占一定分量,篆、楷体数量较少,仅能起到陪衬的作用,这样的书体分布,与本人学书的点与面是一致的,虽然各体皆备能使作品集丰富一些,但关键是看作品水平。事实上,样样皆精是不太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学书应当博取,出集子也应充实,创作则应专项,其他为辅助,这是作者的书法现状的横断面,本作品集尽量显示了这一点。
沈鹏,书法家、美术评论家、诗人、编辑出版家。1931年9月出生于江苏江阴。幼年始习字画。少年从章松厂(清末举人)等人学习古文、诗词、中国画、书法。入后攻读文学,又学新闻专业。先生所书十九米长卷《古诗十九首》,含意幽微,樸茂无华,敦厚如人。其字里行间透露出委婉与周密以及谋篇布局透露出的真情。“十九首”所以为千古至文者,是以能言人类同有之情。人是有情感的,自然四时变化、人世生离死别,所有这些物象、事象、都会摇荡人的心灵,从而产生诗的感发、书写的冲动。沈鹏有着文人的情怀,更有着一双诗人的眼睛,他对自然、对人世的物象和事件是极为敏感的。“二九首”所小离别的感情、失意的感情、忧虑人生无常的感情,这种种感情于沈鹏心有戚戚焉。
本书是“书法高考指南”中的一册,全书以长于行书的米芾为学习对象,紧紧围绕书法高考的要求进行学习梳理和有针对性的练习,且提供详细的书法高考真题和信息并进行深入分析,给出建议。本书对每年约3万人之众的书法高考考生很有帮助。
《墨点字帖·余中元教你学书法·隶书入门教程:曹全碑》精选毛笔必练碑帖,配以精炼独到的技法详解,例字由当代名家——余中元先生亲笔处理,余中元,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钢笔书法大赛评委,江苏省徐州市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
《微距下的沈尹默系列之九:沈尹默临晋唐宋墨迹七种》是沈尹默老先生临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的书法作品。这是他书法艺术成熟的时期。此时作者把握中锋用笔的技艺更为娴熟,已至炉火纯青的高境。所临之作,皆以悬腕肘为之,故中锋用笔沉劲迟涩,积点成线。点画质感沉实而流动,有入木三分之妙,其中无一笔懈怠,无一笔拖抹,功力极为深厚。放大后更感觉字字有千钧之力。 《微距下的沈尹默系列之九:沈尹默临晋唐宋墨迹七种》的出版对广大书法爱好者探求前贤笔法有事半功倍之效。
沈尹默(1883~1971),是我国的学者、诗人,更是一位中国现代史上载入史册的划时代的书法宗师。张一鸣编的这本《微距下的沈尹默系列:沈尹默诗稿十二种》是沈老用行书或行草创作的十二首诗稿作品,其书法法度严谨,用笔刚劲果断,尤其难得的是,在潇洒的行书中,把笔画交待得十分清楚,达到了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微距下的沈尹默系列之三:沈尹默诗稿十二种》的出版对广大书法爱好者探求前贤笔法有事半功倍之效。
画不可言,诗不可言,书亦不可言。历代书论言法,书原本无法,历代书家道行其法,法距成城于世,书法成。法可言,书不可言,画家由法而书,法书乃史,今人欲立新于书者,自然要遗弃前法,有前法而无我。法古则无道新,故书法之本旨在书不在法。释书之辞,犹言道字,犹言诗性,犹言笔墨,犹言玄纹。字、纹、诗、画、原本一家,皆属神觉之象观,象观非思想,非逻辑可理异之物,故象论乃释书之本论,书义之构成均衡等理念乃非本体狭囿之见,楷此必致呆书。法尸无魂之得,而不可神,象论穷宇宙无有呼吸,乾坤之交合,象空不形不意不声不色;又象意象形象声象色。查纹与字象,陶字与陶纹同太朴之象,商纹与篆共严华之象,隶与汉纹满构玄辉之象,故书象不仅在字,亦在纹在诗在画。书呆之读,读宜打印;不可无字,无字亦无书性,无书象可言。
《中国历代名碑名帖精选系列:王文治行书手卷》主要收录清代书法家王文治行书手卷,长3.8米,主要内容是书写董其昌题跋,字体俊秀,格调高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作者为的学米书家,本书总结了米芾行书几十种笔划特点、偏旁特点和用笔结体等,内容编排独特,每页分原作、双勾运行笔迹、临习掌握特点等,并附米芾和作者行书作品。米芾,北宋书法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北宋家”。世居太原,迁襄阳,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初名“黻”,字元章,四十一岁后改名“芾”。生于北宋仁宗皇祜三年(1051年),卒于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享年五十七岁。米芾书法,妙在用笔,结构与转折之间,前人评为“沉着痛快,如乘骏马,进退裕如,不烦鞭勒,无不画人意。”米芾书风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直到现代,仍有众多的爱好者。米芾学古善变,自谓“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蓋取诸家之长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他真是一位革故鼎新的能手本书作者骆恒光
精选沈尹默节临《乙瑛碑》、《史晨碑》、《华山碑》、《曹全碑》等汉隶,笔笔精到,满纸灿然。
本卷保留了颜书的风格,结体饱满、严整、大方。何绍基作书结体,不求姿态,唯求沉稳雄健,倚重运笔。他自己曾讲:「余肆书泛滥六朝,仰承庭诘,唯以『横平竖直』四家为律。」笔画横平竖直,不作斜势,这是篆隶结体的特点,何绍基把它运用在行楷书中,藏巧于拙,这是一般人很少做的。一字之中,点画或粗或细,变化丰富,韵律和谐。周边有些笔画向外拓,尤其是其中的撇和捺,虽不如行草书那样突出,但在本卷中也不时可以发现,这都是师法颜书的表现。在行气布白上,由于是在朱丝格内书写,字与字间,行与行间,行与行间,布局匀停,节奏明快,与圆劲的运笔、平实饱满的结体,达到和谐统一。通篇法度严谨,兼取众长,用笔遒健,笔笔入纸;点线沉着,无飘忽轻佻之弊。气韵生动,神融笔畅,天机洋溢,一气呵成。布局无奇无险。浓墨重书,足
书法朋友,您手中的《欧体楷书间架结构一百二十八法》,是编者根据欧阳询的楷书间架三十六法和黄自元的楷书结构九十二法合编而成的。也就是说,本书前三十六法为欧阳询自己依据学书的体会所编楷书学习法则;而黄自元则在欧阳询的基础上又扩充为九十二法。这些法则,都是汉字结体的基本规律。黄自元是清代的书法家,湖南人。他一生主攻欧体,是学习继承欧阳询书法的集大成者。所以,我们将他的书法归结为欧体。《欧体楷书间架结构一百二十八法》,是一部完整的楷书间架结构的法帖,是学习楷书的精典,初学书法的习字范本。学习完《欧体楷书间架结构一百二十八法》后,则可全文临习《九成宫醴泉铭》碑帖,本书将碑文附录于后,并将碑文中缺字补齐,还原为墨迹。置于九宫格中,以利初学者临摹。(为保持原碑文从右自左的书写规律,本书将
王铎,(1592~1652),明末清初书法家,字觉斯,又字觉之,号嵩樵、石樵、十樵、痴樵、雪山,别署烟潭渔叟。孟津(今河南省孟津县)。官至清廷礼部尚书。明末书坛受董其昌书法的影响,追求所谓俊骨逸韵。王铎等人反其道而行之,以“敏而好古”为标帜,追求雄强、激烈的风格和对动荡的内心生活的表现王铎一直不断地从王羲之、王献之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后受米芾影响,使之成为创造个人风格的有力支点。极重视向传统学习,其行、草书有很高的成就,用笔沉着富有变化粗犷豪放,不失法度,既发扬了明代草书气势奔放、直抒性灵的特点,又矫正了线条粗率的弊病。在结构方面,以奇险取胜,节奏对比强烈。他对笔画结构十分敏感,创造出不少的构成方式。其传世作品有《拟山园贴》、《琅华馆帖》等诸多诗文书画。
林散之先生(1898—1989)生当碑学中兴之际。他初从乌江范培开习楷书,得安吴执笔之法,继 从张栗庵进士学古诗文辞并书法;后至海上,从黄宾虹研习书画,得“五笔七墨”之秘;归后潜修,“大力煎熬八十年”。其书法,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入宋元,降而明清,尤浸淫于汉魏碑版并王羲之、李北海、米元章、董思白、王觉斯等。师古法,出新意。融碑入帖,刚柔相济,笔势多变,随手生发,无不妙造自然,使书苑沉寂已久的草书艺术再现辉煌。 在林老去世8 年后的今天,他的艺术正日益显示出生命力。这真应了林老常讲的那句话:“要站住3 0 0 年才算数。”苏州古吴轩出版社经3年的努力,在林老百年诞辰之际隆重推出涵盖先生各个时期代表作的大型作品集《林散之书法集》。 这部书法集精选林作近200件,清晰而全面地反映了林散之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