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碑全称《高句丽好大王碑》,又称《广开土王境平安好大王碑》,据考为东晋义熙十年(四一四)刻。清光绪初年于吉林省辑安县(今集安市)出土。碑纵六百十二厘米,横一百八十五厘米,隶书,四面环刻,计四十四行,行四十一字。此碑乃高句丽第二十代长寿王为纪念第十九代王谈德而建。碑文叙述了高句丽建国的神话和谈德的战功。该碑为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文字最多的高句丽考古史料,历来为史家所重。 此碑书法似隶似楷,有秦诏版遗意。其书方整纯厚,道古朴茂,用笔多属圆笔,藏锋逆入,沉着古厚。结体开阔端庄,丰满匀称,不拘泥于细处,而注重整体的浑朴静穆,自有一种凛然不可逼视之态。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若高丽故城之刻,新罗巡狩之碑,启自远夷,来从外国,然其高美,已冠古今。” 今将此碑旧拓本影印出版,以飨
《历代书法碑帖导临教程·草书系列14:王羲之十七帖》鉴于草书的学习者都具备了的基础,故“单元《千羲之十七帖》基本点尽的变化及运用”中只列举了例字,对点书的连笔过程不再赘述。 “第二单元《王羲之十七帖》中草书符号的运用”中按照《标准草书》中的对草书符号的诠释,仅释例了《王羲之十七帖》中涉及的草书符号。
《李寿墓志·南川县主墓志·刘中礼墓志》盖题“大唐故司空公上柱国淮安靖王墓志铭”,四行,行四字,篆书。志文三十一行,满行三十七字,楷书。撰书者不详。志石为龟形,长一百六十六厘米,宽九十六厘米,高六十四厘米,盖题四周饰联珠、蔓草、龟甲纹等。《南川县主墓志(唐天宝十一年)》志文二十一行,满行二十三字,楷书。志石方形,高、宽均六十一厘米。赵楚宾撰,韩择木书。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刘中礼墓志》志题“唐故河东监军使银青光禄大夫守左监门卫将军上柱国彭城县开国伯食邑七百户赐紫金鱼袋刘公墓志铭并序”。志文四十五行,满行四十五字,楷书。盖题“唐故彭城刘公墓志铭”,三行,行三字,篆书。志石呈方形,长、宽均九十一厘米。志盖作盝顶,盖题四周饰几何纹、花瓣纹,四角饰流云状朵花,四杀刻四神。韦蟾撰,崔筠书
《嘉兴历代碑刻集》是作者经过四年多对嘉兴现存碑刻的潜心寻访、抄录、整理,在所抄录280多块古碑中选出的255块碑文。收碑范围遍及嘉兴市区及秀城(南湖)、秀州两区。为了便于阅读,《嘉兴历代碑刻集》对碑文作了断句,并在每篇碑文后附上了作者简介、碑记(包括碑刻尺寸、行数、字体、字数、印章及相关内容)和相关词句的注释。通过《嘉兴历代碑刻集》,读者不仅可以认识了解嘉兴的碑刻,更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玄秘塔为裴休撰文,柳公权书。此碑习者众多,为柳体代表作,用笔果断,结体劲媚,爽而有神,是人们学习楷书的范本。本书为1972年启功临玄秘塔碑影印本,他认为写帖要抓结体结构,结构对了,点画姿态删去,人家也会说似某帖。书中一句“趣真则滞,涉俗则流”,是真正通于书道的,也是被启功先生反复提到的。启功编著的《启功临玄秘塔碑(精)》以作为学习书法的范本。坚净居是启功先生的齐名,先生是一位成就卓著的学者,也是名扬海内外的书法大师。他的书法根基于中国历代书法的优良传统,又有本人鲜明的时代风格,结构严谨,体势劲媚,可谓出古入新,自成一体。
《张迁碑》刻于东汉中平三年(186),明朝初年出土。原在山东省东平县城内,现存于泰山岱庙。最早的著录见于明都穆《金薤琳琅》,评价《张迁碑》“字特完好可读,汉碑中之不易得者”。历史上其他评价还有“张君碑文辞翩翩,有《东京》风”,“予观《张迁碑》之端直朴茂,与《衡方碑》大相类”等语。《张迁碑》的用笔特征主要有以下特点:锋正铺毫以篆法为主;齐(蚕)头燕尾,波挑上腴,隶法具备;方起方收,楷法初具。本书讲解明晰,深入浅出,学习此碑者认真研习,可以在书法练习中体会用笔原则,扎实地掌握用笔基本功,甚至进入书法创作阶段。
故宫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将以多种形式陆续推出面向社会大众,全面介绍故宫珍藏历代重要书法作品的高品质出版物。《技法精讲》是本社针对故宫珍藏的历代名碑法帖而特别策划的深度学习与研究历代书法的技法类图书。精选故宫数以万计的碑帖藏品中代表性的作品,针对性地聘请对相关碑帖有专门研究的书法家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写经验,分别从多种角度剖析讲解临写技巧。内容涉及基本点画、用笔特征(点法、横法、撇法、捺法、折法、钩法)、偏旁部首(偏旁组合法)、结体特征(包括难辨字、形近字、同字异形)等方临习与研究名碑法帖而编写的参考书。
《大唐墓志书法精选:程知节、高力士墓志》内容主要包括:程知节墓志、程知节墓志简介、程知节墓志释文、程知节墓志正文、高力士墓志、高力士墓志简介、高力士墓志释文、高力士墓志正文。
秦泰山刻石立于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是泰山最早的刻石。此刻石原分为两部分:前半部系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泰山时所刻,共144字;后半部为秦二世胡亥即位年(公元前209年)刻制,共78字。刻石四面广狭不等,刻字22行,每行12字,共222字。两刻辞均为李斯所书。现仅存秦二世诏书10个残字,即“斯臣去疾昧死臣请矣臣”,又称“泰山十字”。秦泰山刻石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书法严谨浑厚,平稳端宁;字形公正匀称,修长宛转;线条圆健似铁,愈圆愈方;结构左右对称,横平竖直,外拙内巧,疏密适宜。元赫经赞道:“拳如钗股直如筋,曲铁碾玉秀且奇。千年瘦劲益飞动,回视诸家肥更痴。”《岱史》称:“秦虽无道,其所立有绝人者,其文字、书法世莫能及。”鲁迅认为秦泰山刻石“质而能壮,实汉晋碑铭所从出也”。此刻为一级文物藏品。
《中国历代碑帖珍品:赵孟頫淮雲院记》在文字疏解、艺术赏评诸方面做了全新的尝试,使文字记载、释义的属性与书法艺术造型、审美的作用相辅相成,进一步拓展字帖的功能。同时,《中国历代碑帖珍品:赵孟頫淮雲院记》精选底本,并充分利用现代高度发展的印刷技术,精心校核,原色印刷,几同真迹,这必将有益于临习者更准确地体会与欣赏,以获得学习的门径。
王羲之(三三六一,一作三二一三七九),字逸少,东晋书法家。原籍琅蚜(今属山东临沂),后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其书早年从卫夫人学,后于父旷处见前代名迹,遂改初学,博取众长。草书法张芝,正书学钟繇,后又遍习蔡邕、梁鹄、张昶等书,精研体势,增损古法,一变汉、魏朴质书风,成妍美流便之体。与钟繇并称“钟王”,与其子王献之并称“二王”。于我国书法艺术史上具有继往开来之功,贡献甚大,后人以“书圣”誉之。其书法艺术对日本书坛亦有很大影响。所书作品有《兰亭序》《快雪时晴帖》《奉橘帖》《丧乱帖移》《上虞帖》等。《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帖》,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为“天下行书”。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五三)三月三日,
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学习和鉴赏楹联书法艺术,我们特从新发现的楹联碑石中精选了一百多位名家的楹联书法,以原石排列为序,付梓成册,更名为《楹联碑帖》。为方便读者读,还特意为每副楹联标注释文,并附有每位名家的简历,力求为读者提供一本既有史料价值,欣赏价值,实用价值和收藏价值的碑帖范本。早于学识谫陋,纰漏之外,敬请读者不吝指教。
《原迹放大碑帖精粹:黄庭坚尺牍经典名品》是“原迹放大碑帖精粹”丛书中的一种,本图书是以中国历代的碑帖精品为母本,以高清放大的形式进行展示,为读者提供了临摹学习的范本。全书由“原迹放大碑帖精粹”编委会编。
《好大王碑》全名《高句丽好大王碑》。东晋羲熙十年,高句丽二十代王为纪念其父好大王(亦称广开土王)谈德功绩而建。碑在今吉林省鸭绿江北之集安县。光绪初年始发现。碑高二丈余(六米多),广四尺余(一米多),隸书四面环刻,计四十四行,每行四十一字,字径四寸。此碑字体方整,用笔少波磔,凝重古樸,宽博大方,亦隸亦楷,大异汉唐诸碑。碑文记有新罗日本部分战争史实,为近代考证学家所理视。
《龙门造像题记小品精粹》从戚叔玉旧藏龙门碑刻题记中选取百余种小品汇编而成,意在让读者领略龙门石刻文字的全貌,而不仅仅局限于“二十品”等较为常见的名品。选人者以北魏造像记为主,戚叔玉先生在每幅作品上均以小偕写明了朝代、品名、年代、所出洞窟,故书中不再另外标注。所选小品风格多样,既有方笔森严、整峻厚重、气豪神强的典型“魏碑体”,更多的是点画随意、结体古拙、异趣盎然的作品,相信对广大书法爱好者不无启迪。
书法,在中华民族文化艺术殿堂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学习书法,临习传统碑帖是登堂入室的必由之路。三千年的中国书法历史源远流长,给我们留下了举不胜举的名迹法书、书法精品。汉礼器碑,全名《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又名《韩敕碑》、《修孔子庙器碑》。东汉永寿二年(公元一五六)刻。隶书十六行,行书三十六字,碑阴碑侧均完好。现存山东曲阜孔庙,与《乙瑛》、《史晨》合称庙堂三巨制。此碑在书法史上被认为是录书的极则。其笔法继承春秋以来齐国青铜器特色,创纤细而能厚重之流派,清翁文纲推为汉隶。其书宽博瘦硬,刻画精美,一画之中提按幅度很大,锋棱若斩钉截铁,极显体势幽雅,有遒劲灵秀之美。现以碑阳和碑阴为主,将碑本放大,明显泐损之处略加修正,意在给广大书法爱好者提供收藏、鉴赏、临摹和揣摩研习之佳作。
颜真卿(708-784),字清臣,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乃江左望族,至北齐五世祖颜之推入周,移居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颜真卿曾官至太子太师,被封为鲁郡开国公,因而被后人尊称为“颜鲁公”、“颜太师”;又因为他曾为平原郡(今山东德县)太守,所以又被称为“颜平原”。
《等慈寺碑》又称《等慈寺塔记铭碑》,因碑额刻有阳文篆书三行九字“大唐皇帝等慈寺之碑”,故此碑名以此而全称之,今相沿成习简称为《唐等慈寺碑》。碑文书法规整俊秀但不靡丽浮华,有规矩而不僵化,笔画流畅而不轻飘油滑,既有北碑遗意又初具唐楷风范,保持着隋碑的基本特色,结构严谨,行笔健劲,剥蚀极少,可为实用书法之范本。此碑是唐太宗诏命于交兵之处、为阵亡将士荐福所刻立的七碑之一,故其历史文物及书法艺术价值极高。
《嘉兴历代碑刻集》是作者经过四年多对嘉兴现存碑刻的潜心寻访、抄录、整理,在所抄录280多块古碑中选出的255块碑文。收碑范围遍及嘉兴市区及秀城(南湖)、秀州两区。为了便于阅读,《嘉兴历代碑刻集》对碑文作了断句,并在每篇碑文后附上了作者简介、碑记(包括碑刻尺寸、行数、字体、字数、印章及相关内容)和相关词句的注释。通过《嘉兴历代碑刻集》,读者不仅可以认识了解嘉兴的碑刻,更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位于苏州市观前街的玄妙观,创建于西晋,初名「真庆道院」,唐代更名为「开元观」,宋代更名为「天庆观」,元代更名为「玄妙观」。元代至元二十六年(一二八九年),由严焕文等诸多仁人名士尽心竭力,重修了玄妙观的三清殿。十余年后,由牟蝎撰文,赵孟頫篆额书写「玄妙观重修三清殿记」。赵氏书写此记,时年五十岁,正值盛年时期。赵氏还曾书写出「玄妙观重修三门记」。这两件姊妹篇均摹刻上石,立于玄妙观内。 此件真迹,曾由清内府收藏,后流入欧洲。《碑帖珍品临摹本:赵孟頫书三清殿记》将其放大印出,供读者临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