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如森,1932年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县。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员,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会员,中国甲骨文书法艺术学术委员会委员。
清代碑学巨擘邓石如,是一个被当时人誉为“四体书皆国朝”的书坛人家。其实“”与否,并不值得过份计较。事实上要诸体皆为,也有点勉为其难。但邓石如在清中期以一己之力开宗立派、登高一呼,使书法几千年帖学传统风气为之一变,这却是个不争的事实。与种种可能溢美的“”相比,邓石如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书法史上的历止人物,他的努力改变了书法的新航向,这也许是一个更高也更贴切的评价。
《古篆释源(增订版)》作为一部梳理和探讨汉字源流的参考书,是为了给研究金石之士提供一部以汉字音符为纲目的工具,也是给对汉字字体演变有兴趣的同志展示一部篆书汇编的资料。由于它以解释汉字字源为主,所以它不起一般字典解决所有文字音义的作用。本书与旧集诂书不同处,乃系以字体演变实例为主,注以简明之释文。既可作了解汉字源流之读物,亦可为掌握书法艺术者提供比较研究之资料。根据《说文》中大部分是形声字之实际情况,本书编为形与声两部分:形符部分是对汉字所反映客观世界的种种造型的划分和归类。声符部分是声符以及所组合的形声字各个系列。原始的表形或表意文字,乃是文字源头。对派生字来说它是初文,对变形字来说它是本字,所以本书都予以简要的解释。释文,着重介绍近现代学者考释结果;当然,各学者的考释对某
关于这套“品味经典”系列,在旧稿将近160万字中,作者尝试以“经典作品为主线,对自古至今的近900件书画篆刻作品进行逐一梳理。从”经典作品“中带出书画家人物以及书画篆刻的视觉形式变迁:由点及面,由作品核心伸向文化外延。记得当年中华书局傅璇琮、许逸民两位学长在约稿时,曾特别提出:要在对每件经典作品的解读过程中凸显出学术札记与文化随笔的魅力,但又要是严肃的常理推断而不是不负责任的“戏说”,这才是中华书局这样的出版社所需要的书稿。而作者在接受任务后,竭尽全力把握住这些要求,从当时《中国书画篆刻品鉴》出版后的社会反馈来,大致上是达到了当初傅、许二位学长的期望的。
颜真卿,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人,曾任平原太守,世称“颜平原”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们又称之为“颜鲁公”。他的书法初学禇遂良,后又得笔法于张旭,摆脱了初唐的风范,创造了新的时代书风。颜真卿的真书雄秀端庄,结字由初唐的瘦长变为方形,方中见圆,具有向心力。用笔浑厚强劲,善用中锋笔法,饶有筋骨,亦有锋芒,一般横画略细,竖画、点、撇与捺略粗。这一书风,大气磅礴,多力筋骨,具有盛唐的气象。他的行草书,遒劲有力、真情流露,结构沉着,点画飞扬,在王派之后为行草书开一生面。 传世颜真卿的作品比较多,的墨迹,楷书有《竹山堂联句诗帖》、《告身帖》;行草书有《祭侄文稿》、《刘中使帖》、《湖州帖》等。其中除《祭侄文稿》为公认的真迹外,其余的作品真伪尚有不同的意见。但都是流传有绪
从古到今,书画家大都有名,有字,又有号,甚至别号及斋号。书画上的名款、题记,本身就是“书法”,辨别它们的真伪,其重要性不亚于其画作。本书从学术研究的高度,首次搜集了现当代中国著名书画家四百六十六人的印鉴约三千方,款识五百余件。每位书画家还列有原名、曾用名、字号、别署、籍贯、生卒年、斋号、工作单位、现居住地、出版作品等个人简历。本书不仅为鉴赏家提供了翔实可靠的珍贵材料,因而能够成为一部多元的大型实用工具书籍;同时,不同名家的不同书法风格(名款)及篆刻艺术的荟萃,也使得本书具有的独立审美价值,更重要的是,本书填补了中国现代美术史、鉴藏史的空白,因而成为美术史家、鉴藏家及批评家的工具性图书;在美术史研究及外学术交流中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颜真卿(公元七0九——七八五),山东临沂人,唐代杰出书法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在书法史上,颜真卿是继东晋书圣王羲之后成就、影响的书法家。他所创立的『颜体』影响巨大,创造了楷书艺术的髙峰,后世乃至现代书家均以『颜体』为楷模,筑成基础及功力。颜真卿之书集晋唐数百年雄健之风而又一变古法,卓然自成大家,其书特点鲜明,以篆隶之笔势,化瘦俗为雄厚,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为稭书创立千年之兴盛。『王琳墓志』全称『唐故赵郡君太原王氏墓志铭』,一一00三年出土于河南洛阳市龙门镇张沟村,碑高九十厘米,宽九十点五厘米,志文三十一一行,满行三十一一字。颜真卿署『朝散郎前行秘书省著作局校书郎』。颜真卿一一十五岁举进士,时任此职,此志彰显其早年书法才华。墓志主王琳,『润州剌史江南东道采访处置兼福
本书是“书法技法精要”丛书之一,书中以唐代褚遂良楷书《雁塔圣教序》为编写范本,除了介绍传统技法如点画、偏旁部首、间架结构和章法,还结合当代书法教育的特点和现状,补充完善了临摹与创作、习作评改、书法常识等内容。该书内容丰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年龄层次和自己的擅长选择并安排教学内容与进度。对于碑帖中的范字,视情做了电脑技术加工并标注简体释文,更便于初学者临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