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除了做学术研究,黄老师还承担了很多其他的工作,比如为厦门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学科的发展多方奔走,争取资源;担任厦门国际动漫节的评审专家,为福建省艺术馆“艺术扶贫工程”撰写报告文学。很难想象,这么多的额外工作,他怎么还可以出那么多的成果!而且在学术研究之外,黄老师还出了很多“杂”书。2016年,黄老师出版了一部《厦门百景千联:滨海文化旅游札记》,这部书以厦门历史上所流传的“大小八景”、近年来所评选的“新20景”和“新24景”、在各种全国性评比(如“A级景区”“美休闲乡村”等)中入选的景观等为依据,选出“厦门百景”予以评价,这“百景”样貌,还可以通过随附的扫描获取,形式非常新颖,深受读者欢迎。而这百景,黄老师或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都是自己到现场去观看、拍照。他还搜集了一千多条
谭慧编著的《中国译制电影史》以时间为轴,完整梳理了我国译制电影的一条发展脉络:从萌芽时期”外国电影在中国的译制发端”,到起步时期”新中国译制电影的诞生与快速增长”,再经过十年的蛰伏期,迎来了”佳作纷呈的改革开放大发展时期”,最终由于电视等其他娱乐形式的冲击,走向了衰落,而在新时期,随着网络的兴起,进入了对译制电影传统的突破与丢失的多元时期。
电影改变了世界,从技术允许的天开始,人们就从古老的艺术形式中汲取养分,开创了电影这个新的艺术门类。记录周遭的世界、自身的情感、经历、创造和日常生活的愿望如同呼吸般自然,而这一愿望的产物又随时间、地点及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不同而千差万别。是什么推动了早期电影的诞生?电影院具有怎样的建筑学和社会学意义?为什么一些电影得以成为经典?是什么让一位导演、编剧或演员成为不朽的明星?《梦想家·图文馆:电影通史》近距离展现了世界影坛的重要时期、流派和作品,并以电影的高速发展反观社会和文化的演变。它按照年代顺序追溯了电影的演化,从早期的电影放映技术到多银幕影城的出现,直至当今尖端科技。图文并茂的文章深入全面地阐述了每一种电影类型,从早出现的默片到史诗票房大片和21世纪出现的电脑动画与视觉。翔实的历史
本书以采访动画制作人员或动画工作室人员为主要方式,详细介绍日本特定地域——关西地区动画、电视动画和广告的成长、发展、兴衰过程,分三部分共五章,内容涵盖“京都电影公司战后关西动画的出发点”“嵯峨工作室京都系动画界的中心地”“一光社大阪系动画界的出发点”“《铁臂阿童木》以后”“京都?大阪/21世纪”,对于更全面地研究日本早期动画具有较高的史学和资料价值。
《影像中国与中国影像百年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梳理了百年中国电影创作的发展进程,论述中国电影的审美创造和艺术流变,揭示不同时期或地域中国电影创作的风貌、特征与得失,对百年中国电影的创作主潮进行、深入的研究。
在梅洛-庞蒂后期哲学中有许多诗意而富于洞见的哲学表达,极好地阐明了当代图像与人的关系。 《图像的肉身》中的思考邀请我们踏上一条非常规哲学(a-philosophie)的道路,在生活的体验与反思中寻找人与世界、人与人之间“亲密的共存”。这是哲学有待完成的任务、是思想本身的任务,它引导着我们不断从当前体验世界的方式出发,对其做出新的理解和阐释。它是梅洛-庞蒂哲学为我们留下的疑问和挑战,也是这一有待完成的思想给予我们极大的财富。
《电影作为档案》内容简介:自从电影发明以来,人类的历史便有了活动影像的记录,以活动影像为实质的电影成为人类继文字发明以后的一种革命性的档案形态。《电影作为档案》力图在传统上居于理论统治地位的电影作为艺术观念之外,挖掘电影的另外一个几乎始终被艺术观念掩盖起来的维度,即电影作为人类活动原始记录和人类记忆传承工具的档案属性。这种属性甚至比电影作为艺术更加靠近电影的本质,并且也是电影作为艺术而发展的一个主要基点。《电影作为档案》主要从辨析电影档案与电影艺术档案两个概念的差异入手,来考究电影档案概念的根源并展示其广阔的理论与实践前景,搭建起作为电影研究与档案学之间一个交叉学科——电影档案学理论的基本框架。在这个过程中,《电影作为档案》也详细讨论了与这个陋题关系模糊的图书馆博物馆的电.影
《影音翻译的策略与方法》共分八章,前四章侧重于从理论上理清影音翻译所承受的种种制约,后四章侧重于从语料上推演出有效的影视翻译制约化解策略与方法。具体而言,章着眼于影音翻译全局,对影音翻译进行了概念界定、类型划分、构成要素分析及影音文本基本属性分析;第二章分从中外翻译理论研究、语言服务行业国家标准及影音译制行业实践等角度探讨了影音翻译的标准问题,进而明确提出了《影音翻译的策略与方法》所针对的主要问题:影音翻译中的翻译制约与应对策略;第三章着眼于影音翻译的主体、客体与载体,阐述了影音翻译所承受的内部制约;第四章着眼于影音翻译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阐述了影音翻译所承受的外部制约;第五章针对影音翻译各种制约,基于相关翻译方法论研究成果,对常见的影音翻译策略与方法进行了理论梳理与整合;
这本书是基于青年学者田莹多年研究成果而形成的关于电影改编内容与方法、形式与风格、文化价值等方面的中英双语专著。学人关于改编研究涉足尚少,落后于国际学界的步伐。而本专著的研究对于从文学到电影的转化及其文化价值的重构作了进一步地明晰、对当代中国影人和电影产业的发展有非常实际的作用和价值。
克拉考尔通过分析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初的德国影片,检视了从1918年至1933年的德国历史,借以展现“一战”后德国人的心理图景。在二十年代的德国影片中,他追踪到一些反复出现的视觉和叙事母题,认为这些母题暴露了德国人对混乱的恐惧和对秩序的渴望,以致他们甘愿臣服于威权统治。克拉考尔在书中开辟了探查电影美学、一个民族(魏玛时期德国人)的普遍心理状况以及同时期社会、政治现实之间关联的新领域,并提出一项惊人的(时至今日仍有争议的)主张:作为通俗艺术的电影为人们洞察一个民族的无意识动机和幻想提供了可能。
电影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电影观念的变化与时代社会、文化和经济的条件及其嬗变转换存在紧密的联系。对电影的本体性认知,是在跨学科和多纬度语境中,不断获得审美能动的变化,构成自己特殊的历史内涵。 本书采取以时间段落为纲的通史方式,根据中国电影发展过程演进划分为十章,梳理在不同阶段表征电影审美文化的创造、传达和接受的话语活动,说明中国电影发展状况和发展规律。全书视野广阔,线索清楚,照映全面,语言深入浅出,说真话,记实事。 作者力图以求是精神治史,还原历史真相,充满主体性的现代气息的贯注。全书以电影作品、电影人、电影市场与传播为轴,从电影传入中国及早期无声电影制作活动写起,一直到21世纪中国电影迈向国际舞台的历程,向读者展示中国电影过去、现在的一幅全景画卷。
当代日本社会的角色市场是日本动漫文化产业发展链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动漫产业发展到阶段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衍生品市场。在这里,角色作为动漫衍生品,其依托于大众化消费社会环境以及现代商业体系并使得自身价值的生产和交换得以自由实现。角色消费是当代社会大众文化发展到阶段后出现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角色通过生产、消费和流通过程中来实现其价值和使用价值。韩若冰编写的《日本动漫角色与角色消费研究》在总体结构上分为三大部分,共计九章。其主要观点:一是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日本角色消费市场的形成过程及其增益环节。二是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了日本角色消费市场持续发展的动因。三是明确指出角色消费如同其他消费形式一样也存在着异化现象。四是论述了后现代消费文化语境下日本动漫角色消费模式的自然建构及发展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