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余年来,作者一直在潜心研究中外舞剧理论与创作,前后也编创了五部舞剧。《中外舞剧分析与鉴赏》一书正是作者的一个阶段性的总结,此书既涵盖了舞剧理论的新思考、新观念与新探索,又提出了舞剧分析与鉴赏方面的新方法、视角与切入点。
你觉得你幽默吗?你想成为一名出色的脱口秀演员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朱迪?卡特的《喜剧的艺术》是你应读的一本书。拥有喜剧演员和情景喜剧编剧双重身份的作者将教会你怎样发现自己的独创性并将其应用到表演中,然后将你的幽默细胞激活,把喜剧变成你的事业,为你带来收入。
京剧艺术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中的瑰宝,除了它的表演艺术使人称叹叫绝之外,"戏箱"文化也十分值得探究。该书作者在继承前辈衣箱老师经验及自身研究的基础上,从五百多出剧目中精选出一百八十余出剧目,并详细严谨地记录下了每个剧目的剧情、角色行当、各个角色的穿戴、砌末装置,同时还对该剧目的演变历史、流派风格做了简要的介绍。该书不仅仅是戏曲容装班的一本穿戴课教材,同时对演员、戏曲工作者乃至服饰研究者也会有的参考价值。
根据服装表演专业教学需要,本书简要介绍了时装表演的发展史及时装表演的种类,本书全面地介绍了时装模特儿应具备的基本条件、综合素质、模特儿的训练方法、化妆与发型、时装表演的场地、时装表演的策划与组织。本书可用作大专院校服装表演专业,也适合作时装模特儿和时装表演编导人员的参考用书。随书
《粤剧金曲精选》是从已公开发行的唱片、录音带、CD碟、VCD碟中精选出唱腔优美、流行广泛、群众喜欢的粤曲逐一进行记谱整理,分成若干辑出版的。每辑二十首,分平喉子喉对唱、平喉独唱和子喉独唱三个部分,展现了各种唱腔流派和各个名家的唱腔特色。这本书作为广西老干部活动中心粤剧团和南宁市老年大学的教材,对于广大粤曲爱好者依谱自行学唱粤曲也会有较大的帮助。本书所选之粤曲,尽皆粤剧传统剧目中之金曲,而且配有乐谱。具有“一全、二精、三有谱”特色和优点。
《呈述中国:戏剧演绎与跨文化重访》并非一般比较意义上的中外戏剧交流研究,而是以跨文化作为基本的思想立场,在中西戏剧都需要借助对方确认并自我的理论预设中,试图对构筑现代中国戏剧文化的知识动力学进行解析。本书通过中美戏剧交流的个案研究,思考中西文化交流的辩证法问题;“十七年”戏剧理论与批评的思想资源探讨,构成了本书第二部分的内容。这两部分内容关注的是同一个问题,即现代中国戏剧如何在与西方文化互动中建构自我的现代性想象。本书涉及的不同个案既相对独立又相互敞开、互为印证,它们均被统摄于“呈述中国”这一总体的问题脉络与理论关切之中,而跨文化在本书中则是贯穿性的观念与方法。面对中国现代百年思想的问题,戏剧研究的责任是什么?在本书由“专业知识”介入“公共话题”的研究姿态中,我们也许可以得
钱国桢编著的《中国戏曲音乐作品分析》是一本中国戏曲音乐作品的分析论文集,为戏曲音乐工作者和爱好者特别是音乐院校的广大师生提供了一条戏曲音乐作品分析的途径,对我国戏曲音乐欣赏、民间音乐分析的教学实践及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本书选择了14篇戏曲音乐作品分析论文,按照昆山腔、弋阳腔、梆子腔、皮黄腔和本土腔的五种分类法进行编排。论文主要集中到对唱段的形态分析,从故事情节、图表分析、文字分析和演唱与表演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相关的剧作者、表演者、声腔剧种的形成、戏剧矛盾的进程、人物性格的体现以及对戏曲美学等的探讨都有所涉猎。对戏曲史的探讨不多,只有两篇本土腔论文作了些简要的介绍。
《斯克里亚宾晚期音乐观念与创作的研究》内容简介:斯克里亚宾晚期的音乐创作,探索了新的旋律语言及和声手法,成为开拓现代音乐的先驱。他的作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音乐发展阶段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成为十分宝贵的音乐文献。斯克里亚宾晚期的创作手法越来越复杂,在旋律写作、和声配置、和弦运用、曲式原则、调性扩展、调式体系、节奏形态、节拍选择、风格倾向、形式结构及音色组合等多方面不断标新立异,既继承传统又突破了传统。在俄罗斯的历史变迁时期、在欧洲世纪末思想和文化的熏染中,在."神秘主义"的宗教观念、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和尼采的"超人哲学"影响下,斯克里亚宾逐渐形成了"神秘主义"的观念,并将之成为他晚期音乐创作的主导思想,且日益走向。因此,对斯克里亚宾的认识,不应该局限在他仅仅是一位个性十足的作曲家和的
导语蒋中崎编著的《越剧文化论》从区域经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审视越剧的产生与发展,并从文化学、社会学的学科视野与立场来阐述越剧艺术的发展过程,论述越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及价值取向,揭示了越剧发生发展的文化环境与艺术特色,以及越剧在中国戏剧史、文化史,特别是江南文化(长三角文化)中的价值、作用与地位。内容提要本书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越剧文化研究”成果之一。蒋中崎编著的《越剧文化论》较全面、系统、完整地揭示出了越剧发生、发展的文化环境,以及越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和价值取向。特别是从浙江和上海两地演艺文化的比较中提出了越剧是江南文化和长三角文化的独特载体和集中代表的观点。本书的学术价值不仅表现在资料的翔实、数据的可靠、逻辑的严密,而且在越剧学的研究领域,具有学术开拓与积累的意义。
《湖南花鼓戏名剧名段选》由30首湖南花鼓戏名剧名段组成,其中包括:《打铜锣》、《补锅》、《刘海砍樵》、《沙家滨》、《讨学钱》以及花鼓小调:《放风筝》、《洗菜心》等。
无
《中国百年话剧史述》叙述了中国话剧的诞生、演变、发展的历程。从16世纪中国人次目睹了西洋戏剧到20世纪初中西文化大碰撞催促了中国新剧的诞生,从1907年的部完整的中国话剧《黑奴吁天录》到新时期的话剧舞台,时间跨度逾300年。把中国话剧的历史作为一门综合艺术的发展历史加以研究和描述,即把话剧文学、话剧运动、舞台艺术、导演艺术和表演艺术纳入话剧历史的范围。把话剧作为综合艺术的整体发展的历史给予考察和评估。对中国话剧的历史发展理出了一些线索,揭示了一些有规律性的内涵。反映了中国话剧史学的研究的进展。对中国百年话剧发展作了一次历史的总结。
这是一本全面、系统介绍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知识及其具体训练方法的工具书。此书语言严谨、精炼、准确,全书从行当、形体、跳转、毯子功、服饰、盔帽翎发、髯口、道具、把子功、舞台调度和排演术语等十一个方面对戏曲表演艺术作了详细地阐述,所释名词、术语共有一千五百多条,随文配有一千三百多幅精心绘制的图画,让人一目了然。本书图文并茂的这一特点,使其不仅可以作为一本辞典备查,也可以作为教科书供戏曲演员、教师、学生以及戏曲爱好者学习使用。
《西方戏剧史通论》从西文戏剧家、剧作、戏剧流派的评述与分析入手,对重要历史时期内所产生的代表性剧作家及其作品,特别是典型的戏剧作品进行了重点解读和阐释,清晰地勾勒了西文戏剧的发展脉络,并总结了西方戏剧文化的基本价值以及探讨其赖以存在的文化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