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市场学是一门揭示艺术市场本质、研究艺术市场发展规律、解读人类的艺术品消费行为并提出相应策略和优化营销的学科,它包含了艺术市场的每一项内容分支和环节,纵跨了艺术市场的历史与未来。随着中国艺术市场的不断发展成熟,作为理论支撑的艺术市场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就目前而言,我国艺术市场学科的理论研究和学科构架尚出于初级阶段。基于此种原因,几位作者联合编着了此书,希望针对目前中国艺术市场中出现的新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是中国的艺术市场有历史性的飞跃。
本书依据作者在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的讲课提纲整理而成,曾以《戏剧表现论》为名在内地与香港出版,是华语戏剧界重要的理论专著。此次修订融合了作者对近二三十年来世界舞台上戏剧变化的观察与思考。全书立足于对中外戏剧演出的大量观摩,深入浅出地讨论了戏剧舞台结构和表现形式的多种可能,进而试图挖掘这种探讨的潜在应用价值:如何挖掘已有媒介、手段与舞台表现的新的可能性?如何大胆采用新的媒介与表现方式?因为舞台表现的无限可能性,潜在于观念与技法的不断发展与流变中。 这些思考既有助于编剧、导演、舞美等创作者深入了解舞台表达的诸多观念与技法,在不断变化的社会语境下找到贴合时代、符合观众欣赏口味的舞台语言,又可帮观众在面对当代多元的戏剧时提高鉴赏力,还是戏剧理论教学与研究的重要读物。
古希腊戏剧发生于酒神祭祀仪式,中国戏剧发生于傩仪。酒神祭祀仪式与傩仪的同一性,为中西戏剧艺术的发生提供了同一的仪式前提。仪式是以概括性、整体性符号表达集体性情感,艺术是以具体性、个别性符号表达个体性情感。艺术发生于仪式,作为艺术的戏剧发生于作为仪式的艺术。中西戏剧从仪式向艺术转换的起点分别是宋元戏剧与古希腊戏剧。戏剧从仪式向艺术转换体现为仪式“魔力”转变为艺术“魅力”、仪式“净化”转变为艺术“教化”。促使仪式向艺术转换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巨变导致集体性不安全感,使知识阶层与民众阶层具有同样的“补偿需要”,当社会恢复稳定,集体性“补偿需要”不再存在,戏剧就成为表达个体“移情需要”的形式,从而完成了从仪式向艺术的转换。中国戏剧在完成从仪式向艺术的转换后并没有确立起独立的艺术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