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戏剧史》是台湾大学外文系及戏剧系名誉教授胡耀恒尽毕生所学、独自写就的一部鸿篇巨制,全面呈现西方戏剧三千年的演变,从古希腊戏剧的缘起,到当代欧美各国的前卫戏剧,无不论及。本书史料丰富,论述精辟,主要内容以时间为脉络,以地区和国别为分章,由以下三方面循序铺陈: 一、戏剧史。呈现每个时代戏剧的全貌,探讨其中的杰出作家及其代表作,对于许多次要作品也尽量勾勒出轮廓。 二、剧场史。介绍各个时代与戏剧表演有关的场地、设备与人员,并配合适当图片辅助解说。 三、戏剧理论。择要介绍西方从古代至当代的主要戏剧理论,并且针对它们的文化特征做全面探讨与深入分析。 作者以深入浅出的笔法、多闻阙疑的治学态度,写就这部规模庞大、体系完备的巨著,填补了汉语世界同类著作之空白。不论从戏剧文学的角度,还是就
戏画是以戏曲为绘画题材,与戏曲形态及其表演内涵紧密相联,是绘画特有的艺术品种,创造了戏曲二度创作的辉煌。 《画里看戏:中国戏曲百图赏》展现了关世俊所创作的百余幅戏画,含京剧、昆曲、豫剧、评剧、越剧、秦腔、高安采茶戏、莆仙戏、吕剧、徽剧等各剧种,数量多,覆盖面广,对了解、欣赏我国传统戏曲艺术是极为珍贵的资料。关世俊以戏入画、以画品戏,生动传神地记录了现当代戏曲名家、名段、名表演的精彩瞬间,为戏曲艺术发展史留下了珍贵的丹青记录。既具可观可赏的艺术价值,亦具可借鉴思索的史料价值,是戏曲史研究中重要的 图像符号 。 文人票戏者众,然善丹青者少。画家绘戏曲人物者多,却懂戏者稀!而关世俊乃梨园戏骨,触类多能。各种表演动作在其笔下全无扭捏之态。其笔下所涉剧种之多,行当之全,剧目之繁甚为罕见。
本书是罗周的第一部著作,内容丰富、厚重,包含《缀白裘》戏曲编剧法研究、创作谈、提纲札记以及代表剧目剧本。本书既包含被多次搬演于舞台的戏曲剧本,还有作者多年来的编剧经验总结,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本书作者通过我国话剧历史的回顾,通过多篇纪念我国戏剧前辈的文章,通过对新时代以来许多重要演出的评论和对多位话剧艺术家论著的评介,对我国话剧进行了历史的、全局性的、通盘的研究和思考。近几十年来,更联系对我国传统戏剧的研究,联系境内外、国内外戏剧交流中涉及的新的戏剧品种进行研讨,并以研讨中新的课题丰富了我国戏剧教育的内容。虽然我国目前戏剧发展处于盛况中,但仍需要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本书稿对戏剧研究和爱好者有着一定的学习参考价值。文章内容饱满,条理清晰,对我国话剧事业的发展与研究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欧阳予倩是中国近现代重要的文化人物,是中国话剧的开创人之一。欧阳予倩一生的经历就是一部鲜活的戏剧运动史。欧阳予倩同时又是通才大家,他不仅是戏剧表演家、导演者、戏剧教育者、传播者,还是早期中国电影编导和开风气先的艺术研究者。 本书以中央戏剧学院独家馆藏为基础,收录了1990 年版六卷本《欧阳予倩全集》未刊文献资源,是为 集外 ,包括话剧剧本、电影剧本、文艺理论及评论、杂文、讲演及座谈发言、诗词和书信,提供了多角度认识和研究欧阳予倩的新路径和新思路。
从历代戏曲文艺文献中选录Z有价值、Z具代表性的整部、整篇或整段原始资料,以1911年为下限,按时间为序分门别类地加以汇编而成的一部类书,下设理论总部、词曲总部、演*部等三个三级经目,总部之下分为法规部、戏曲集部、体类部等十五个四级经目,各经目下设题解、论说、综述、传记、纪事、著录、艺文、杂录、图表等九个一级纬目,繁体直排。
本书以清代宫廷戏曲为研究对象,内容涉及戏曲文本、礼乐制度、舞台艺术、作家、演员、观众接受、改编流变等诸要素。本书采用编年史的著述体例,从整体上梳理了自清世祖顺治元年(1644 年)至逊帝溥仪离宫(1924年)近三百年间宫廷演剧活动资料,将清代重大的礼乐、文化、政治、文学事件与宫廷戏曲史料一同系年,将宫廷戏曲放在大的社会背景和戏曲史长河中进行定位,直观地展示宫廷戏曲发展的盛衰变化,尽可能立体化、全方位地展现清代宫廷戏曲的整体样貌和丰富形态。
全新修订版共收有关京剧知识的条目4300个。分为行当、音乐 声腔、声韵 念白、行头、化妆、脸谱、砌末、基本功、表演程式 特技、龙套调度程式、戏班行科 戏箱 扎扮 检场、后台班规 演出习俗、演出场所 团体 科班 戏校、流派、历史、术语、谚诀、著作 期刊 电影、人物、剧目等20个部类。 各部类条目的排序基本按照艺术规律和操作程序编排。流派、术语、谚诀、人物和著作 期刊 电影中的著作 期刊部分依笔画排序。 除总目与分类目录外,书后附有全部条目的汉语拼音索引,以便检索。 所设流派部类,有帮助读者鉴赏、评析的作用。所收均是众所公认的艺术流派。在京剧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早期艺术家还有许多,而其时并无流派之说,只能付之阙如。故只收录了47个流派。 所收历史条目,为京剧形成前后产生的事物与专用语,其中以京剧形
戏,何以中国? 作者认为,戏,是诗、词之后 最中国 的抒情方式,蕴含着中国人特有的认知、思维、记忆、表达和交流、互动的方式。本真意义上的中国戏,要从中国戏(以京剧、昆曲为代表)的可追寻处(可听、可看处)讲起,而非停留在文学史和戏曲史中以文字钩沉;要突破舞台上占支配地位的西方戏剧理论范式,用戏曲自有的语汇去理解它的独特之处;要突破艺术和娱乐的狭义层面,从社会史和文化史的广阔空间,理解它何以成为中国人生命的组成部分。 为当代读者讲中国戏,不仅仅是一种知识和文化的普及,更是为了唤醒一种久远的文化记忆,寻回我们失落已久的文化认同。
《吴小如戏曲文集全编》是著名戏曲批评家吴小如的戏曲批评文集全编, 该书以时间为主线、文章题材为副线,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谷曙光教授编注,以全新的体例,在突出《京剧老生流派综说》等名作的基础上,全面收录了吴小如七十多年来有关戏曲理论、演出史料、宗派发展等方面的戏曲文章,立体、历史地呈现了吴小如的京剧批评造诣。 该书的出版,既是对七十余年的京剧演出史、流派史、文化史、制度史、理论发展史、传播史的有效梳理,也为当今京剧批评提供了宗师级的批评角度、批评视野及批评工具。
少数民族戏剧是少数民族历史与现实生活的活化石,通过少数民族戏剧能更好地反映这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生活。此外,少数民族戏剧以其独具特色的表现方式和艺术手法,多层次地展示了各地区丰厚的少数民族地域文化,尤其是各地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戏剧文化、民俗文化。中国少数民族戏剧通史正是这样一部全面总结我国各少数民族戏剧发展的重要学术著作。全书共分三卷,上古卷,当代卷,以及少数民族戏剧名录卷。全书由著名戏剧研究专家曲六乙编著,填补了国内对少数民族戏剧史研究缺乏通史的空白,该项目曾被列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2013年,又被列为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20世纪中国戏剧理论批评史》主要包括:戏曲改良思潮和现代戏曲理论的奠基、戏曲的现代化: 五四 戏曲论争与现代戏曲观念的确立、从 新剧 到 国剧 :现代话剧批评的发端与问题、从 爱美剧 到 民众戏剧 :现代独立戏剧观的形成与发展、谈剧亦有专门学:现代话剧理论的引进与建立、 为真理服务到底 :革命现实主义的批评实践、以救亡为主潮:戏曲演进的民族主义动力、以救亡为主潮:确立 民族化 的话剧存在形态、台湾戏剧:从日据时代到国民党统治初期等。
习近平总书记对传统文化高度重视,他特别强调,要 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全面、立体、真实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我国京剧艺术是世界上仅存的没有中断过的古老戏曲剧种,京剧脸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现已成为中国独特的国家文化符号与标志,是中国传统美学和传统文化内涵*视觉化的体现。因此,梳理、展现京剧脸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展现。书稿分为三个部分:名家经典图谱,将展现杨小楼、裘盛戎等老一辈艺术家的经典脸谱;神话人物图谱,将展现孙悟空、二郎神等经典神话形象脸谱;十二生肖图谱,将展现十二生肖的脸谱。书稿将以中英文对照的方式书写图谱的解读,让中外艺术爱好者都能够了解中国京剧脸谱文化。
日本号称拥有世界上 古老、 生机盎然和 影响力的表演传统。 这部通俗易懂且完整的戏剧史由 知名学者撰写,全面论述了日本戏剧及其在世界范围内持久的影响力。本书涵盖过去1500多年来日本所有的戏剧类型,包括能剧、文乐木偶剧、歌舞伎、现代戏剧新剧、落语、前卫的舞踏和多媒体实验戏剧。 部分介绍传统戏剧及其历史发展与表演习俗。第二部分涵盖明治时代以来的新剧种,第三部分至第六部分讨论剧本创作、剧场建筑、莎士比亚和跨文化主义,将日本要素置于 戏剧语境中。 这部戏剧史配有精美照片和插图,以采访举足轻重的现代导演、综述英文与日文历史文献和明确的时间线为特色。延伸阅读书目收入了一系列多媒体资源,供读者进一步探索。
《中国当代戏剧总目提要》收录1949-2000年中国戏剧剧本的资料。即搜寻到的一概收录,而不以某种政治的或艺术的标准加以取舍。剧情提要忠于原著,不加评论,客观介绍。剧情提要的文字力求准确、简明,语言风格力求与原作保持一致,原作中特别精彩的语句适当引用。《中国当代戏剧总目提要》作为前书的续篇,继续贯彻这三点方针。
《吉林省二人转剧本全集(套装共10册)》从收集整理到编辑历时三个月,通过联系走访二人转剧作家和研究者、文化主管部门、出版单位、图书馆、演出单位等,总计收入作品600部,分10卷出版。入选剧本涉及1979-2009年间吉林省历届二人转新剧目推广会(2002年起改称“吉林省二人转艺术节”)获奖剧目、省级及省级以上专业奖项的获奖剧目、省级及省级以上专业杂志发表的剧目、省级及省级以上音像出版单位录制的反映现实生活的优秀剧目。 入选剧本除个别文字外,基本保持原貌;对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有明显时代印迹的作品未作删改,以保留作品的历史价值与认识价值。 同时具有发表文本和演出文本等多种版本的作品,收录原则依次是:作者自己认定的文本、公开发表的文本、时间在前的文本。 《吉林省二人转剧本全集(套装共10册)
本书全面介绍了视觉艺术的各个方面,将艺术拆解为 点、线、面、色彩、构图 等元素,分析方法类似对沃尔夫林和李格尔的 形式分析体系 的补充,在对作品的所用材质及其作为一个实体的形式要素,如线条、块面、画面等方面做分析的同时,适当地将作品与其创作背景(种族、文化、历史)相联系,力求在分析作品的形式特征的同时,联系经济和社会环境,更好更全面地理解艺术品。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总体介绍视觉艺术语言,第二部分说明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从传统艺术媒体(石刻、壁画、油画)到当代创作手段(数字化、观念和装置),第三部分以时间为线索概述艺术史,纵向从史前艺术到21世纪的艺术,横向跨越世界各个文化和民族,第四部分将艺术划分为不同主题,深入探讨各文明、各历史阶段,对于艺术家及伟大作品所产生的催生作
本书以诗乐舞一体的形态,叙述了中国古代上下五千年的乐舞发展历史,包括古代宫廷乐舞、戏曲歌舞和民间歌舞三大体系,容纳了乐舞、诗歌、戏曲等历史内容与专业知识。作者以独特的视角,丰厚的历史资料,以及对于人类历史的深切感悟,把古代乐舞的发展融入大历史之中,气势恢宏,思考深刻,令人耳目一新。作者对于远古乐舞的起源问题,对于夏商周乐舞的建构,对于汉唐乐舞的钩沉等,皆有不凡见地。该书专业性强,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 全书分十一章,从远古时代直至明清时期。每一章里既有历史背景,又有乐舞作品、人物、事件,以及相关的诗歌辞赋和图像。从黄帝制管律、尧舜造琴瑟、周公制礼作乐、秦汉乐舞百戏、唐宋歌舞大曲、明清戏曲歌舞……作者引领我们走入古代乐舞发展的漫长历程。 一部乐舞史根植在
《梅兰芳老戏单图鉴》是*部老戏单研究专著,亦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体例。 本书收录梅兰等及梅派传人等珍稀老戏单200余张,配有10余万字的解读文字,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研究梅兰芳舞台生涯,可谓方寸之间,展现剧史精化;故纸堆中,钩稽梨园旧事。以小见大,极富创新性。 戏单,又称节目单,是预报戏剧演出的时间、地点、剧团、优伶、票价等的手写或印刷单页。其物乃演戏之附属品,因为其准确纪录了演剧的相关信息,故而具有一定的资料性。尤其早年的戏单,因年代久远,保世稀少,更能据以印证优伶的演剧活动、研讨剧目的历史变迁等,因而具有较珍贵的文献和研究价值。 在京剧、昆曲老戏单中,梅兰芳戏单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这是由梅兰芳无与伦比的艺术地位所决定的。 本书所收录的戏单,以梅兰芳舞台演出为经纬,其中不乏可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