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有关戏剧导演的理论研究,也是一部较全面的教材。本书正是为有志于成为这样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的青年而编写,力求告诉有志者,如何认识戏剧本体,如何掌握戏剧的种种艺术手段,并详细阐述导演艺术创造规律与工作方法。本书按教学的程序写,不把它写成纯导演理论著作,也不是写只讲操作的技术教材。体例上从元素解析、创作过程到导演观念的阐释;论述上注意顾及初学者,注重理论和操作相结合,列举大量演出实例,深浅适宜;内容上注意吸收和融汇外各家导演学派之长,力图把它写成一部视野开阔、能为导演教学和导演创作人员有所遵循的教材型学术著作。本书尽管没有深奥的理论表述,但视野开阔、立论中肯、论域系统、实例丰富,是一本帮助青年学生学习导演的好教材。
戏曲与演剧图像及其他》由上下两编组成,上编着重论述图像与戏曲的关系,探讨图像的产生、功能及其表现方式的演变;根据戏曲场上案闲兼备的特点,论述图像与演出的关系,等等。下编则主要是由图像引发的对于戏曲演剧形态不同侧面的研究,如明清传奇演出与砌末、与脸谱,开场形式流变考述,剧本中梦境 与舞台搬演等。
本书章,内容是前人多次涉及过的,如今我力求写出新意。 后边的三章,是我看戏多年的感悟,积郁心中很久了,如今写就争取一步到位。
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的基础教学是其整个教学体系的核心和根基,其表演系特别重视学生的基本功训练及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开掘与培养,经过了几代老师共同的努力和探索,形成了一套完整科学的教学方法。 《表演课》凝结作者三十余年在中央戏剧学院的教学实践经验,以2009级本科一班的基础教学为训练载体,选择了中央戏剧学院基础教学中“动物模拟”“观察生活”“小说改编”三个重要环节予以全方位课堂记录,每一个教学环节中作者通过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步骤、教学展示,以及大量生动鲜活的课堂表演实例,详尽、细致地呈现了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基础教学的全过程。 《表演课》对从事表演教学的教师,以及每一位热爱戏剧并希望了解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如何进行演员培养的学生,都将是极好的参考。
《20世纪戏曲文物的发现与曲学研究》将戏曲文物分为戏台、雕塑、碑刻、戏画、抄本、舞台题记、其它,共七类,以时间为序,列表介绍。以单种器物为单位,内容包括“名称”、“时间”、“内容简介”、“发现地”、“公布情况”、“备注”六项。
本书章,内容是前人多次涉及过的,如今我力求写出新意。 后边的三章,是我看戏多年的感悟,积郁心中很久了,如今写就争取一步到位。
《京剧新语》为张伟品先生历年论文结集。书中文字涉及京剧研究领域的众多方面,如京剧学、京剧表演、京剧语音、京剧艺术家与流派、京剧人才培养等等。还包括了一些和京剧有关的史料、掌故文章。
秦腔的广泛流传对各地戏剧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山西、河北、湖北、北京、安徽、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的梆子声腔剧种,往往都称“秦腔”或“梆子”,并用秦腔音乐。鲁迅就曾在追述家乡绍兴戏时认为,“明末李自成闯荡天下是带着米脂的戏班子的,戏班子中有人流落到绍兴,于是就有了绍兴戏,故绍兴戏要比毗邻的嵊县越剧刚硬得多,实是秦腔的旁支兄弟。” 《中国秦腔》共10章,从秦腔历史、秦腔文学、秦腔音乐、秦腔表演、秦腔舞美、秦腔班社、秦腔理论研究和秦腔的流播与影响等方面系统介绍和研究了秦腔的历史和现状,并有珍贵的图片资料200余幅。 全书共50万字,并附有彩色及黑白插图200余幅,精美大气,书中除对秦腔作为中国戏剧的一支,与其他戏种的同与异做了充分阐述外,还以翔实的历史资料,雄辩的论证语言,对秦腔
韩伍先生父为人物书家,亦为戏迷,挥毫之余,击拍吟唱,先生幼年尾随父亲呀呀哼哼,耳濡目染。童年时,因无机会去戏院看戏,常“孵”在邻居家听收音机、留声机,痴迷伫留,模仿学唱,衩誉为“留学生”。有时节晶联欢,先生偶而应邀上台客串一两段“娃娃调”赢得一声“好”的喝彩,心里总是喜滋滋的,祈望天天都有戏好唱。弱冠年华,继承父业,从事绘画职业,但“唱戏”的嗜好一直萦绕于先生的脑海,挥之不去。绘画之余,润润声腔,常参与票友联欢,来一两段杨(宝林)派戏,过过戏瘾,一度曾梦想成为海上杨派名票。在绘画方面,扬自己的“戏”好,创作一系列戏曲人物作品,渐渐被人们所知晓。 纵颧此信,栩栩如生,一出出传统折子戏,作品构思别有新意情节连贯,作了一些与自己以往所创作的单幅京剧人物作品不同的尝试。生、旦、
金曼主编的《中国歌剧(辑歌剧学与歌剧史1)》精选了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近年来举办的三次全国高水平学术论坛所贡献的很好论文,还收录了对我国歌剧学的学科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的外国文献译文。同时,我们披沙沥金,遴选了对于现今歌剧创作仍然极具指导意义和启发意义的中国歌剧学先行者的旧作,并添加按语阐释其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