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三编,上编覃思与实证,中编音诠与乐析,下编散论。文集收录了作者在古琴音乐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其中重点收录了作者在阐释学方面的研究文论,从归结古琴减字记谱法的本文 文本螺旋模式开始联系到中国哲学中的述作传统,认识到述作是古琴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在理论方面,作者致力于明代琴谱《神奇秘谱》的研究、挖掘、整理,用打谱来重建中国古代音乐的实际音响。在实践方面,对古琴曲深入研究,兼顾古琴教学,将古琴的表现技术和美学理论相结合。
所选的曲目,大部分是国内外交响音乐会上较常演奏的,全书共介绍德国、奥地利、法国、意大利、英国、美国、西班牙、瑞士、比利时、俄罗斯一苏联、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挪威和芬兰等十六个国家八十二位作曲家三百五十多部作品。每个国家的作曲家的先后次序是按出生年月编排的,这样可以使读者较有系统地通过具体的交响音乐作品,去了解一个国家的交响音乐发展过程,并可窥见关于传统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新编世界名曲欣赏(精)》附有大量乐曲主题,这对分析作品或欣赏音乐都有直接的帮助。
《西方音乐史 (套装上下册)》作为一部西方音乐通史类著作,将西方音乐发展的8个部分(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20世纪、流行音乐)分章铺展,力求在对西方音乐学科领域的历史史实、形态演变、观念演进和学术方法的叙述中作出全面、完整的梳理,是一本阐述西方音乐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性西方音乐学科教材。同时,这亦是中国音乐学者站在当代回首西方音乐历史的一次实践和探索,是一本真正由中国人书写的西方音乐史。作者历时七年,精心编撰,终凝结成90余万文字,并附有1600多张图片和200余篇聆听导言,贯通古希腊至当代的漫长历程,梳理出西方音乐历史长河的发展脉络,串联起人类艺术文化长廊的璀璨珍宝。
内容简介: 《古琴艺术与中国文化(增订本)》主要是辑录作者多年来对古琴研究心得的点滴,采取深入浅出的手法介绍古琴音乐艺术的不同层面。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 美学 , 美学 部分主要论述琴乐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调,探讨了琴乐中的虚实因素、其飘带精神之美、从琴诗的分析中看其审美情趣、并探讨琴道与禅道的关系等;第二部分为 风格 ,主要讲不同琴派的探讨和分析、古琴曲式的介绍及古琴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等;第三部分为 文化内涵中的古琴 ,该部门内容多种多样,有对操缦环境的描述、打谱艺术、即兴演奏、曲目、解题的介绍,及探讨古琴作为精致文化与普及文化存在的种种问题等;第四部分为 琴人 ,着重介绍当代和古代的几位重要琴家,他们的美学思想、演奏艺术和对古琴的看法,介绍的琴家包括有吴景略 (1907-1987)、蔡德允
本套书5册,分为总论、民歌、器乐、说唱和戏曲五编。 民歌从多声部民歌的发现与分布、题材内容、音乐形式等方面进行探讨;器乐主要研究多声乐器与独奏中的多声形态,丝竹乐、弦索乐、吹打乐、鼓吹乐和锣鼓乐的多声形态;戏曲对唱腔中的重唱与合唱、唱腔与伴奏构成的多声形态、器乐中的多声形态进行整理;而说唱音乐则主要从唱腔中的重唱与合唱、唱腔与伴奏构成的多声形态两个方面进行分类研究。 全书进行从个别到一般的整体性研究,厘清各音乐类别中多声部音乐的独特的构成规律,既有助于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全面认识,也会有助于中国音乐理论体系的总结与构建。
《杨宗稷〈琴学丛书〉曲谱释译》(全两册)收录杨氏打谱的琴曲26首,包括《广陵散》《幽兰》《渔歌》《潇湘水云》《离骚》《胡笳十八拍》《梅花三弄》等著名古琴大操。《琴学丛书》是20世纪初代表性的古琴音乐文化学术著作,极有学术发掘和研究的必要。在古琴音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今天,随着对这份重要音乐文化遗产的学习、研究和继承的不断深入,对杨宗稷,这位清末民初的杰出琴人和学者的学术成就的全方位研究、评估也必然被提到日程上。然而,减字谱音高、节奏元素的缺位,以及谱式是随着时代的风尚而流行的,虽然当代专业琴家仍传习减字谱,但是业余琴人、非琴乐专家及大众,普遍不认识减字谱,并且对工尺点板的记谱方式业已生疏。本书作者效法仿古文今译的做法,用现代学术眼光来审视清末民初这
2003年11月7日,中国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称号,古琴艺术的独特价值再次得到了世界公认。为了积极推进古琴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更好地展示中国艺术研究院非遗及古琴艺术研究成果,文化艺术出版社积极实践,努力创新,在数字化出版转型工作上迈出了一大步,在2015年《中国古琴珍萃》(增订版)基础上推出了小开本、便携的《中国古琴珍萃》(复合媒体版)。 《中国古琴珍萃》(复合媒体版)收录唐宋元明四代共163张传世古琴,是目前海内外收录富的古琴图录。全书仍由著名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著名古琴前辈蔡德允先生题写书名,著名古琴家兼音乐史家吴钊先生亲自遴选琴目,并考订年代、增补释文。该书采用数字技术及多媒体手段为我们集中展示了中国古琴的历史、传承、风貌、形制、收藏、鉴
`清代乐论内涵丰富且有庞大的文献载体,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御制及敕撰文献,个人文集,研究专著,学术笔记。清代乐论强调既要发挥音乐的教化作用,也要从实际出发,更加重视俗乐的地位,并考证、梳理了音乐史上一些模糊问题。清代的音乐史料辑录工作始终未能全面开展起来,《中国历代乐论(清代卷)》的编选整理,填补了这项空白,对研究清代音乐理论和音乐史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辛丰年先生的音乐随笔在国内乐迷和书迷中具有重要且广泛的影响力,是中国爱乐者亲近西方音乐的津梁。无论读者是在音乐的 门内 还是 门外 ,都能从中品味 读乐 的无穷乐趣。适逢辛丰年先生百年诞辰而重新打造的此套 辛丰年文集 ,由辛丰年之子严锋教授主编,共计八卷:《乐迷闲话》《如是我闻》《请赴音乐的盛宴》《音乐笔记》《处处有音乐》《乱谈琴》《书信 随笔》《莫扎特家书》。其中新增了首次出版的精彩内容,经重新排版、设计,以全新面貌呈现,并打造有声版,可供读者欣赏书中提及的众多经典之乐。 八卷本简介: 乐迷闲话: 以 闲话 之声道出音乐真趣,以乐迷之心探求古典艺术本源 本书是辛丰年先生的第一本音乐随笔著作,虽似游谈,但并非无根。书中资料多方涉猎,专业性与趣味性兼备,普通读者可从中体会古典音乐之美,专业
内容简介: 《琴学论衡 二〇一九古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为现代琴学丛刊中的一册,收录了2019年古琴国际学术研讨会所提交的论文,其内容非常丰富,涉及琴乐、琴谱、琴器、琴人、琴派以及与古琴相关的文学、戏曲、中外文化交流等不同领域的研究,也牵涉文献学、美学、史学等,极具学术价值,本书的出版对促进琴学研究的深入,对推动中国古琴术文化的发展都具有深刻的意义和重大的影响。
`元明时期,是元曲、杂剧、传奇兴盛的一个历史时期,戏曲艺术多方面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杂剧、传奇作为中国戏曲文学史上两种重要的剧本形式,在元明两代产生、发展,相互影响,产生了大量的剧本。同时,在音乐、表演、舞台美术方面,元明两代亦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样一个阶段,音乐理论性文章和著作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本卷所选文献,能集中体现这一历史时期在音乐理论方面的成就,具有很高的文献整理与传承的意义与价值。
著者提取板腔、曲牌、吹打音乐以及杂腔小调,以音乐的组织架构与发展脉络为切入点,教材分由上篇、下篇共二十七章内容构成,严谨得体,涵盖打击乐的演奏技法与应用,板式结构与唱腔组织解析,上党梆子名家唱段赏析等,是一本内容丰富、叙述翔实、系统全面的专业教学书籍。。该书在容量很大的下篇设置了 定义 、 结构 、 实例分析 之内容,构思科学,重点突出。
该书为《现代琴学丛刊》中的一册,为2015 年 6 月香港琴学青年论坛研讨会论文集选粹。全书分为五个板块,共19篇文章。第一个板块琴曲考订与分析,考订与分析了古往今来的五首的琴曲各自特点。第二个板块琴史与琴学文献,阐述了自宋代第一本《琴史》成书后,琴史与琴学文献之后的发展及流传情况。第三个板块琴学理论与文化,在琴学发展的基础上,讲述了不同时期的琴学大家对琴学理论与文化做出的贡献。第四个板块古琴演奏与习得,借鉴西方的古乐复兴运动,分析了古琴演奏的技法,记述了琴学承传遇到的问题。第五个板块古琴与音乐治疗,对古琴音乐治疗及五音之现代研究做整理,并对当中的谬误加以探讨。
《赵塔里木音乐学文集》为中国音乐学院60周年校庆文集之一,其中包括了作者1988-2023年间发表在各大学术期刊以及收录在学术著作中的35篇文章。书稿共计32万字,涉及大量少数民族音乐的研究,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塔尔族、俄罗斯族、锡伯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苗族等,其中对蒙古族与中亚东干人的音乐研究尤其深入。此外,书稿中还涉及对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少数民族音乐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看法,另收录了庆祝中国音乐学院建校五十周年的讲话稿。
本书由中国音乐学院教务处编写,汇集了中国音乐学院本科包括作曲系、音乐学系、指挥系、声乐歌剧系、国乐系、管弦系9个院系40余位教师的教学案例,由教师简介、获得成果、解决问题的方法三个板块组成,既有特色课程案例分享,也有教师和学生获奖情况介绍以及专业论文成果等。全书采用彩色印刷,图文并茂,结构清晰,生动呈现每位教师的教学动态,不仅是中国音乐学院本科教学成果的生动体现,更是对中国音乐学院建校60周年的美好献礼。
《当代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系列 乔建中文集》是中国著名民族音乐学家乔建中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至今50多年的学术成果汇编,共十册文集,约380余篇文章,收录了作者撰写的各类文论,是乔建中学术成果的完整集结。 本书为《乔建中音乐文集》的第一、第二册,图书的主题为 民歌研究 ,分为上、下两册,共收录文章38篇,不仅包括了对中国各地域的地方民歌做了民歌本体分析、历史成因初探、田野采风报告、采访纪略等,还对21世纪以来我国民歌至今的发展历史、民歌文化做了深入探讨,深入剖析述民歌的边缘化、变迁以及传承、 非遗 等问题,这是作者在学术生涯中对于民歌研究的凝练和总结,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幽兰春晓》精选了2003年以来古琴艺术领域57篇代表性学术论文,涉及琴论、琴史、琴派、琴曲、琴指法、琴律与琴调、琴谱与打谱、琴人、琴器、评论等主题,从中我们得以窥见杨荫浏、查阜西、管平湖等前辈学者和琴家为保护和传承琴学遗产所付出的努力,并乐见当代学者立足传统,采用新方法、新观念进一步挖掘古琴琴器及琴乐意蕴的创新和担当精神。
泱泱大国、煌煌历史!从贾湖骨笛算起,中国音乐发展已有近 9000年历史,从西周建立礼乐制度算起,中国音乐历史已有3000年。中国文化、中华文明是伴随着金钟玉磬、八音和鸣而发展的礼乐文明的历史,是礼、俗交响,东西交融,华夏各民族交流、互鉴的历史。 吾将登昆仑之巅,吹黄钟之律,使中国人固有之音乐血液,重新沸腾。吾将使吾日夜梦想之 少年中国 灿然涌现于吾人之前 这是我国近代音乐学先驱,著名音乐学家王光祈先生,一百年前立志中国音乐学术研究的壮志豪情、崇高理想、责任担当与国家情怀! 杨荫浏、 吕骥、李元庆、 李纯一、 郭乃安、 黄翔鹏等 一代又一代 音乐学家秉持钻研中国音乐学术、 探研中国音乐历史、发扬中国音乐文化精神,著书立说。正是这样一批矢志学术研究的先驱、一代代学人的努力,中国音乐学术研究才
明清俗曲 是我国明清时代流传的小曲、小唱、时调、俚曲等的统称,它继承了宋元词曲的传统,汲取了民间山歌、谣曲的艺术材料,广泛借鉴了其他艺术形式,融汇了民间艺人和仕大夫文人们的创作精华,形成了具有独特艺术魅力和品格的、 雅俗兼属 的艺术品种。 该项目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对异常珍贵的明清古谱进行搜集,经过鉴别、筛选、辑要,将其译为现今通行的五线谱,再将它们数字化为音频集结出版,该项目辑要文献包括:(一)明代的资料:《文林聚宝万卷星罗》《灵星小曲谱》;(二)清代的资料:《太古传宗 弦索调时剧新谱》《借云馆曲谱》《小慧集》《张鞠田琴谱》《箫笛合谱》; (三)日本清乐资料:《清乐秘曲私谱》《清乐词谱(第二卷)》《清风柱础》《清风雅谱》《清风雅唱(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