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作为中国传统乐器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地位崇高,曾响彻古人的生活和内心。一张琴可以诉说无数美妙绝伦的故事。《古琴丛谈》从古琴的制作谈起,说到琴音的品质特色、弹琴的讲究,说到伯牙和子期 高山流水遇知音 、嵇康与《广陵散》、范仲淹和《履霜操》;论及弹琴的讲究,琴的指法、题材、打谱以及琴曲的音乐特征。又以陶渊明与无弦琴为引,论说当代古琴大家管平湖先生、刘景韶先生、成公亮先生的品行修养、风格气质;还对早期琴曲与晚近琴曲的手法差异进行了比较,对古琴的现代传承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全书由古琴而深入古琴文化,深入中国古代琴人、文人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以中国传统文化各个向度的共振,传达古琴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一种高旷。
《侗族大歌》以丰富详实的资料,新的视角,带有创新的见解,对侗族大歌的方方面面进行了介绍评述。使读者对侗族大歌在侗族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功用、价值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对侗族大歌八年的“申遗”之路、“申遗”成功之后保护和发展侗族大歌的机制措施政策、侗族大歌研究取得的成果、侗族大歌的当代转型与变迁、侗族大歌未来的走势等等的阐述,不仅使读者看到侗族大歌走出国门登上世界文化艺术殿堂的具体情况,而且看到了国家对侗族大歌的重视、所采取的保护对策以及侗族大歌在当下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本书着力表达和展现笔者多年来围绕“音乐文化本位模式分析法”的研究和个性化的表述。比如针对“仪式、音声与表演”问题及其与“音乐文化本位模式分析法”的关系,兼采中外学者有关仪式学、 学、语言学和民族音乐学等学科的不同理论,以独特的学术视角,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研究。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 编由七章组成, 到第四章,着重梳理较为传统、经典的音乐民族志及人类学、仪式学民族志的研究思维和方法论。从第五章开始 多侧重于介绍和讨论21世纪以来新出现的研究思维和方法论特点。第二编由五章组成,结合不同的实践与案例,着重探讨各种仪式音乐民族志的具体分析方法。
陶谋炯先生20世纪60年代中期毕业于苏州评弹学校,出身 科班 ,又具有舞台实践的积累,从事苏州弹词音乐的史料搜集、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工作,已有50余年。在《苏州弹词音乐》上编中,他以专业眼光,介绍了苏州弹词音乐的起源、形成、特点、结构、调式,论述了弹词书调与流派唱腔的关系,以及吐字、发音、声腔、唱法、伴奏、转调、男女声同调、代表性流派分析、各声腔之间的借鉴吸收与裂变派生关系,分析了苏州弹词音乐的传承保护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等。在论述中,他配以大量弹词曲谱和经典案例,由内而外、深入浅出地进行了多层次、多侧面的理论剖析和独到阐述;而且,通篇强调了苏州弹词音乐与苏州地方语言的相互依存和**融合,诠释了中国说唱音乐艺术研究的科学视角和理论真谛,*显难能可贵。
樊祖荫等*的这本《我国少数民族音乐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研究》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主报告,由五章构成:**章为绪论,阐述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与工作计划;第二章通过大量田野调查个案,梳理、描述出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生存、传承、保护与开发现状;第三章对建国60多年来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学校教育传承与开发利用进行系统梳理;第四章将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变迁置于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大背景,探究并解析当代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多层结构与多元构成;第五章从宏观策略和具体措施两个层面提出若干保护对策。下篇为子报告,收录了12篇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子课题调查报告。
乐籍制度是肇始于北魏、不至清雍正元年解体的以“贱民”为主体的专业乐人制度,没入乐籍者则为“乐户”。他们在宫廷、官府、军旅、庙宇中执事应差,为之提供多种与“乐”相关的服务。中国音乐文化的主脉实际上是由以“贱民”为主体的专业乐人创造和传承的,延续了一千双数百年的乐乐籍制度成就了中国音乐的体系化。 本书从对历史上乐籍为集中区域之一山西省所存乐后人的实地考察入手,以乐籍制度、乐人为主脉对中国音乐文化传统进行梳理,从文献学、社会学、民俗学、音乐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层面对这一群体在历史上各个时期的自下而上方式、社会地位、信仰崇拜、组织形式、进行全方位的研讨,力图做出新的解释。
两汉魏晋南北朝民歌集》为两汉魏晋南北朝民歌的初步整理。在时间上,其上限应该是公元前206年西汉建立;其下限,从北朝来说为公元581年北周灭亡,从南朝来说为公元589年隋灭陈。本次整理基本收纳了这一段近八百年历史中产生的民歌。大体根据朝代分为两汉、三国、两晋、宋、齐、梁、陈、十六国、北朝九个部分。
本典按现代乐器纲目分为四章十九节,系统地阐述了中华民族古今一千一百多种乐器,涉及到乐器的历史沿革、构造规格、用材制作、品种改革、性能用途和乐曲演奏,以及重要的乐器发明、研制、改革、制作和演奏家的概况。文笔生动,富于知识性,趣味性,融入*科研成果,是我国乐器学空前的鸿篇巨著,填补了国家空白,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本典适于各族广大青年、学生和音乐爱好者阅读,以获得必要的乐器知识,了解各民族音乐民俗;对从事民族音乐研究的广大专业、业余音乐工作者和乐器研究、制作的乐器行业广大职工,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工具书,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古琴曲集(全3册)》为全国民族乐器演奏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系列丛书之一。全国民族乐器演奏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活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批准,由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主办,面向社会开展的一项公益活动。它的宗旨是:弘扬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促进我国民族管弦乐艺术的普及、发展和繁荣,激发青少年学习演奏中国民族乐器的热情,提高青少年的音乐文化素质,培养广大青少年的民族感情和爱国主义精神。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神圣使命,便于在全国范围内更深入、广泛地开展这一活动。作者组织各学科的专家选编了这套《考级曲集》。这套《考级曲集》每种乐器的曲集均分十级,一至三级为初级程度,四至七级为中级程度,八至十级为高级程度。古琴考级是一件新事物。为了编好这部曲集,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曾向全国琴家广泛征询意见、征集曲谱,得到了
《亚非拉回忆》内容简介: 1961年成立的东方歌舞团,主要任务在于汇集、学习、演出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音乐舞蹈艺术。作者在东方歌舞团供职期间,潜心研究亚、非、拉各国的民族音乐,将其编曲为民族管弦乐作品,作为领导人出访及接待外宾时的文化交流,在海内外均受到热烈的欢迎,引得其他音乐团体纷纷效仿,在当时引发了一阵亚非拉音乐的热潮。 本集收录了9个国家的10首民间歌谣及舞蹈音乐,均为当年东方歌舞团演奏过的曲目,但囿于过去民乐团的编制,配器的色彩未能尽情发挥。为此,作者结合现时的民族乐团编制,将大部分乐曲重新编配,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和更加耀眼的光彩。 《关迺忠改编作品集》内容简介: 《关迺忠改编作品集》收录了作者关迺忠50年来所改编的民乐合奏曲,如《几内亚舞曲》《绿岛小夜曲》《小河淌水
中国的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乐器历史悠久,一件乐器在传承发展过程中往往形成具有各种不同风格的流派,而这些流派的形成与各地区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语言、戏曲等因素都有着很大的关系,而且这些流派大多以“代代传人”的形式在演奏家之间传承着。作为中国民族器乐中很有代表性的乐器之一的二胡,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问世。它不但历史悠久,而且表现力丰富,既能够充分地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还能很好地反映社会生活,为广大百姓所喜闻乐见。
阿依特斯是哈萨克族曲艺音乐的典型代表,是历史悠久的一种竞技式对唱艺术形式。以对歌的方式比试即兴编写、填词的能力,以演唱为主。阿依特斯是对唱双方综合技能的展现,集即兴作词能力、音乐天赋、雄辩能力、表演能力等各种技艺为—身。在群众中流传的阿依特斯对唱诗句优美、旋律动听,深受哈萨克人欢迎。 2006年,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哈萨克族阿依特斯榜上有名。阿依特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特征鲜明,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彰显着中华民族民间艺术的绚丽光华。
兴发同志对畲族民歌做了全面、系统的采录与编辑。内容丰富,保持了畲族传统特色,是一部难能可贵的畲族文化遗产,也是提供研究畲族民间文学的珍贵资料。畲家人看到什么就能唱出什么。从天上星星月亮、地上草木鸟兽到人间甜酸苦辣事,他们都能刻画得淋漓尽致,从歌言中给人们带来智慧和欢乐,把畲家的山山水水,随着歌手们的感情倾吐出来,体现出畲民的性格和气质。畲族民歌是民间口头文学,多是畲族歌手以畲语借用汉字记音的零星手抄本或是民间流传的口头诗歌,在民间传学传抄。蓝兴发同志把它收集起来,编辑成册。今与族人见面,是畲族文化史上的一件大喜事。按畲家祖训:“歌是山哈写文章,劝你齐人学点唱,谁人不学山哈歌,好似学子断书堂。”让畲族民歌与现代先进文化合拍得更有节奏,更有新意,更富有现实内容。
《中国民族器乐重奏合奏教程》编者长期从事学生乐团的训练,故对学生乐团的训练具有丰富的经验,对学生乐团的曲目需求也有直接的了解。编者作为指挥家,对于大量的合奏、重奏作品都非常熟悉和了解,也进行过对比研究。同时,作为作曲家,他亦曾根据各类乐团的训练需求创作和改编了大量的作品。 本教程选择了重奏、小合奏、大合奏三种器乐演奏形式,同时根据曲目的难易程度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级别,每个级别选择三首曲目。 本教程除了分级分类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每一首乐曲除了总谱以外,还配有乐曲说明和演奏提示,并对乐曲的调性、调式、节拍、和声、配器、复调、曲式等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这两个部分为指挥和负责排练的人理解作品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同时也为学生们理解与演奏有关的音乐理论提供了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