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试图为描述和分析那些不能根据传统调性或12音体系来解释的音乐的音高结构提供一个一般性的理论框架。本书并不想对无调性的明确意义设下一些限制。福特的行文简明扼要,甚至以十分通俗的话来进行解释,对各种观点的阐释明白而详细。
本人无论英文还是中文都没有很坚实的基础。不过,目前我生活在讲英语的国家里,这就为我的翻译工作提供了便利,遇到问题可以随时请教国外音乐界的朋友们;对于中文方面的问题,我有幸在认识了有着较好文学修养的龙素芳老师,她不仅在处理文字方面是内行,而且这些年来与小提琴演奏艺术有着密切的接触,我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刚刚出版的本小提琴著作《张世祥小提琴教学问答》就是在她的精心努力下来帮助完成的,正是因为她出色的工作,才使这《乐器演奏理论经典译丛:小提琴演奏和教学的原则(第2版)》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所以,有了上述这些有利的条件,相信这本重要的译著能再次受到大家的欢迎!
乐谱是了解音乐演变过程的极其重要的内容,但迄今为止在我国尚没有发现比《世宗实录》和《世祖实录》更为古老的乐谱。因此,增补前的音乐史在叙述高丽时代之前的音乐历史时,只能以文献叙述为主;叙述朝鲜时代以后的音乐历史时,则以文献为背景,把乐谱作为了研究的重点。《韩国音乐史》(1976)的撰写可谓困难重重,经过长期搜集整理的珍贵资料在“6.25”战乱中不幸毁于一炬,于是将《高丽史》、《朝鲜王朝实录》等正史和《慵斋丛话》等野史中有关音乐的记录重新抄录到卡片上又花了整整十五年的时间,而古乐谱解读、研究等方面的工作更是繁杂不堪。可以说,这本书倾注了我毕生的心血和努力。
《音乐心理学手册(第2版)》详细阐述了人的音乐性、物理学的和心理声学的基本过程、听觉和音乐知觉、音乐之声的认知组织等内容。
放在我书桌上的是一部北京大学刘小龙博士的译著:列维斯·洛克伍德《贝多芬:音乐与人生》清晰、整洁的中译本。这部不久即将付梓的译著对我国音乐学界的贝多芬研究、乃至我国对整个西方音乐的研究,无疑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西方古典音乐传人中国始于上个世纪初叶,而贝多芬是最早传人中国的西方音乐家,说他是中国人接触最早、敬仰、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西方音乐大师,是绝不为过的(去年,中央音乐学院张乐心的博士学位论文《贝多芬在中国-20世纪贝多芬在中国(大陆)的接受问题研究》,在当代艺术接受理论的基础上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认真、仔细的梳理和研究)。贝多芬尚在世时,针对贝多芬音乐的评论就已出现。待逝世后一百多年来西方音乐学界对贝多芬的研究,就其数量、成果和水平来说,一直居于首位,相关著作、论文浩如烟海。然而
《圣-桑:18首音乐会钢琴练习曲(作品52·作品111·作品135)》内容包括:六首练习曲作品52,六首练习曲作品111,六首练习曲作品135。
《西方音乐与美学问题的文化阐释:于润洋音乐文集》收录了《肖邦音乐中的民族内容》、《柴可夫斯基音乐的永恒魅力》、《对西方音乐特征的历史透视与反思》、《电影音乐美学问题探讨》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