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开采利用玉石的历史悠久,和田玉所具有的温润、坚韧、致密等性质与中国文化精神高度契合,成为众多玉石种类中最突出的代表品种。本书对和田玉进行了专业而详尽的介绍,分别从历史与文化、主要产地及其特征、矿物和结构构造、分类及其特征、质量评价、优化处理、成品类型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本书既可以作为珠宝鉴定、销售、拍卖、评估等行业从业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以作为珠宝收藏者、爱好者的重要工具,还可以作为高等院校宝石专业及首饰设计专业的配套教材。
本书以大幅精美彩图为特色。每一件国宝都以高清晰度的照片展示, 捕捉了其细节和精湛工艺。无论是玉器、陶瓷器、青铜器还是书法绘画, 每个国宝都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美的工艺令人惊叹。这些彩图不仅展示了国宝的美丽外观, 还突出了其精细的纹饰和考究的细节, 使读者仿佛亲临国宝的身边, 沉浸在其绝美的艺术之中。本书的专业解说文字是其另一个独特之处。每件国宝都配有详细的解说, 涵盖了其历史背景、文化意义、艺术特点等方面的内容。
《中国博物馆全书 第二辑(全10册)》由红糖美学著
《玉器(上)》收录从新石器时期到明代的各种玉器。作为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肩负有搜藏保护流散在社会上珍贵文物的责任。1949年以后,通过收购、调拨、交换和接受捐赠等渠道以丰富馆藏。凡属新入藏的,均给予“新”字编号,截至1994年底,计有222920件。这近百万件文物,蕴藏着中华民族文化艺术极其丰富的史料。其远自原始社会、商、周、秦、汉,经魏、晋、南北朝、隋、唐,历五代两宋、元、明,而至于清代和近世。历朝历代,均有佳品,从未有间断。其文物品类,一应俱有,有青铜、玉器、陶瓷、碑刻造像、法书名画、印玺、漆器、珐琅、丝织刺绣、竹木牙骨雕刻、金银器皿、文房珍玩、钟表、珠翠首饰、家具以及其他历史文物等等。每一品种,又自成历史系列。可以说这是一座巨大的东方文化艺术宝库,不但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艺
玉器有将 万年的 ,因其温润的质感和玲珑剔透的造型而备受喜爱。 君子比德于玉 冰清玉洁 金玉良缘 等习语、成语,也说明了玉器广泛而深厚的文化内涵。本书以时间为序,分 玉生华夏 玉成 玉美 州 三 分,收录340余件(组)出土及传世玉器,利用丰富的高清细节图、器物拓片、线图等,系统讲述玉器从远古时期的 秘礼器 步步 走下 坛 ,深入普通百姓生活,潜移默化地塑造 人性格与 值取向的过程。后附扬之水等 撰写的研究论文,深入探讨 玉文化内涵以及玉器工艺演变、艺术 等,从不同角度展现玉器背后的故事。
《中国文物收藏百科全书》按照中国各类文物的体系、层次,以条目的形式编写,系统阐述各文物品类的特征,从各个侧面详细揭示文物收藏的奥秘,将文物研究、辨识真伪、鉴赏收藏等功能融为一体,使读者对文物收藏的要义一目了然是收藏工作者、爱好者案头的参考工具书。每卷文字按照概述、工艺、器型、代表作、重要人物等几个部分编排;每卷后附此类文物发展大事记,使读者可从总体认识文物的发展概貌。 本卷为玉器卷,主要内容包括玉石器综述、器类、代表器物、纹饰、工艺、遗址、理念、人物、著录。其中,玉石器综述里面详细介绍了玉石器的历史沿革、玉器时代的分期、仿古与伪造玉器的区分、玉料与其他似玉材料的介绍、历史上制玉机构的沿袭、玉器部位的详细介绍以及对其他常见术语的阐释。
本书是一部知识性和审美性相结合的工具书,共收史前至近现代中国名画五百余幅,画家四百廿余家,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历代名家的代表作,反映了中国美术史的流变及纷呈的流派、多样的风格。全书的基本构成为一文一图(偶有一文多图),画家皆附小传。鉴赏文章由伍蠡甫、王伯敏、王朝闻、唐云、谢稚柳、邵洛羊、丁羲元、卢辅圣、林树中、周积寅、单国霖、单国强、王克文、徐建融等中国美术史家、美术评论家撰写,鉴定与欣赏相结合,介绍作品的基本信息和历代相关评论,以独特的视角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等。书后附图文笔画索引和画家笔画索引,便于读者查考。
中国玉器有将近万年的历史,因其温润的质感和玲珑剔透的造型而备受喜爱。“君子比德于玉”“冰清玉洁”“金玉良缘”等习语、成语,也说明了玉器广泛而深厚的文化内涵。本书以时间为序,分“玉生华夏”“玉成中国”“玉美神州”三部分,收录340余件(组)出土及传世玉器,利用丰富的高清细节图、器物拓片、线图等,系统讲述玉器从远古时期的神秘礼器一步步“走下神坛”,深入普通百姓生活,潜移默化地塑造中国人性格与价值取向的过程。后附扬之水等著名学者撰写的研究论文,深入探讨中国玉文化内涵以及玉器工艺演变、艺术特色等,从不同角度展现玉器背后的故事。
《山东馆藏文物精品大系 玉器卷》由山东博物馆主编,山东60余家博物馆的专家学者编写,收入齐鲁大地古往今来众多玉器珍品,内容专业、权威、全面,设计精美,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 本书对所列藏品的介绍涉及历史源流、背后掌故、流传脉络等,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但并不流于枯燥。对专业人士有参考价值,对普通读者来说也是图文并茂,具有很高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本书堪称山东省馆藏玉器的一次大检阅、大集合、大展示,一座纸上博物馆,一部山东玉器史。
《故宫博物院藏清雍正青花瓷器(精)》是笔者陈润民2015年编著《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青花瓷器》图册的延续。通过对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近万件精美的传世雍正青花瓷器的整理、分析、研究,经过多次取舍,遴选出203件藏品,精心编撰成本图册,让人们能够更全面地欣赏雍正青花神奇的艺术魅力。
明代玉器仅收集3件,其中依兰县达连河镇长兴村(又名马大村)出土1件,黑河市博物馆的藏品2件。黑龙江地区的清代玉器相对较多,主要出土于各地的清代墓葬,另有部分是传世品或征集品。《黑龙江古代玉器》收录黑河、讷河、嫩江、阿城、五大连池、鸡西、依兰、泰来、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等地的清代玉器54件。 上述各个时期的古代玉器,此次经过认真选择,共收录具有代表性的器物187件。
《玉器(下)》收录了各种玉器。作为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肩负有搜藏保护流散在社会上珍贵文物的责任。1949年以后,通过收购、调拨、交换和接受捐赠等渠道以丰富馆藏。凡属新入藏的,均给予“新”字编号,截至1994年底,计有222920件。 这近百万件文物,蕴藏着中华民族文化艺术极其丰富的史料。其远自原始社会、商、周、秦、汉,经魏、晋、南北朝、隋、唐,历五代两宋、元、明,而至于清代和近世。历朝历代,均有佳品,从未有间断。其文物品类,一应俱有,有青铜、玉器、陶瓷、碑刻造像、法书名画、印玺、漆器、珐琅、丝织刺绣、竹木牙骨雕刻、金银器皿、文房珍玩、钟表、珠翠首饰、家具以及其他历史文物等等。每一品种,又自成历史系列。可以说这是一座巨大的东方文化艺术宝库,不但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艺术的历史发展,
《玉道》是*部完整讲述中国玉文化的大众文化读物,分为 玉之成、玉之史、玉之美、玉之德、玉之和 五部,从五个角度讲述中国玉文化的形成、历史、审美、道德化,以及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现代的融合。 在本书的写作编纂过程中,国学泰斗楼宇烈、北大教授王守常,以及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等组成的顾问团队,从国学、美学、历史等方面分别对本书的完成提出了专业而诚恳的意见。强大的顾问团队保证了本书的权威性和准确性,本书尚未面市,便已受到玉器行业的从业人员,以及对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玉文化感兴趣的读者们的大力追捧。
《现代钱币收藏与投资》的 现代钱币 专指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以后所发行的货币,截至目前,总共发行了五套人民币。 本书重点讲述现代钱币的收藏与投资价值,分四个板块,由现代钱币网学术委员会的四位专家委员执笔,孙克勤编写流通硬币篇,杨松林编写金银币篇,李嗥瑜编写章牌篇,薛嵬编写纸币篇。
《中国竹木牙角器全集3:木雕器(下)》所选以故宫博物院木雕器藏品为主,酌收全国各地有代表性的木雕器作品。卷首刊有靠前有名专家撰写的综述文章,每件作品附图版说明,用中文繁体字出版。全书展示了中国古代工艺品中颇具特色的竹木牙角器的发展面貌,是阅读历史、鉴赏古典文化的精美图集。
《山东省博物馆藏鲁绣精粹》与广大读者见面,让我倍感高兴和欣慰。说到高兴,是因为全国集中收藏数量最多、质量优选的近2000件鲁绣工艺品中的佳作,在庆贺山东省博物馆新馆落成之际,以崭新的面貌陈列展出,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献给广大读者,让更多的人会了解鲁绣文化,欣赏鲁绣艺术品,对传承这一优秀文化遗产大有益处,实在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
《历代四川铁钱图录》按时代与内容分为四篇。第一篇为早期四川铁钱,自西汉初年至五代十国的后蜀近1170年。收录西汉、东汉、蜀汉、南朝、唐代、前蜀、后蜀七个时期八个年号的铁钱。第二篇为北宋铁钱。第三篇为南宋铁钱。第四篇为清咸丰铁钱。 图案与文字说明尊重史实。内容以历代铁钱的年号、钱文为准,以公元纪年和各朝年号为序。全书以实物图片资料为主,以文字概述与说明为辅,并作相应的知识链接。 同年号的不同钱文顺序编排以元宝、通宝、重宝为序。 同钱文的不同书法编排按识别的便捷性以楷、行、隶、草、篆书为序。 同钱文的不同纪值铁钱图录以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为序,再结合纪值、纪序、纪范、纪重、纪监、纪地,作具体的编码和说明。书中个别编码不连续,系该枚实物铁钱严重锈蚀而难以成像所致。本书目录及钱币名称
《中国史前玉器史》的内容有绪论:玉器的六大成因、俗世玉器——巫玉的基石、巫玉之萌发与成长、东北夷古国玉利器的发展与繁荣打造了巫玉目前的靠前个高潮、昊夷等古国、古方国玉器的缓慢发展、兼摄北南巫教玉器之长的淮夷等古国、古方国玉器等。
青铜镜凝结着中华民族各个时期的精神文化和审美理念,其造型精美卓绝,纹饰瑰丽典雅,堪称古代文化艺术中的一株奇葩。为了加强人们对铜镜的了解,发现铜镜的文化内涵,感受铜镜之美,作者从广东大观博物馆近500件/套青铜镜藏品中,精心挑选360多件/套青铜镜,时间包括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多个时代,按时间脉络将其编撰成书,揭示和闻述铜镜的时代特征、类型特点、铸造工艺、历史信息、文化内涵等,并将作者此前有关青铜镜的一些论证和探究文章收录其中,全书图文并茂,堪称一座青铜镜纸上博物馆。
《有生之年一定要看的1001幅画》是一部以时间线串起经典作品的“人类绘画编年史”,由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院士、画家史蒂芬·法辛担纲主编。83位艺术家、博物馆管理者、艺术评论家和艺术品收藏人组成的国际撰稿人团队对3500年人类绘画目前680余位画家的1001幅代表作进行了兼具专业性与知识性的品评,图文并茂地呈现了人类文明目前璀璨的艺术遗产。英文版于2006年初次面世,历经2011年、2016年和2018年的三次修订,已被翻译成16种语言出版,累计销量超过50万册。本次中文版根据2018年的英文第4版翻译制作。
本册分为辽、宋、西夏、金时期和元代两个单元。辽、宋、西夏、金时期陶瓷业蓬勃发展,出现了陶瓷目前靠前的兴盛局面。其中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钧窑、耀州窑、磁州窑、龙泉窑、景德镇窑、吉州窑、越窑、建窑等名窑烧造的瓷器,备受后人推崇。元代,景德镇创烧出青花、釉里红、卵白釉、蓝釉瓷等新品种。钧窑、磁州窑、龙泉窑、德化窑等继续烧造传统陶瓷品种。
本书收录故宫博物院藏大运彩瓷300余件(套)。大运瓷器作为清代宫廷御用瓷器烧制方式之一,贯穿了康熙至宣统时期,大运器烧制数量的大小、烧制质量的优劣,既反映了当时制瓷工艺的状况,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皇帝的审美。清代各个时期经济状况、历史背景与清宫档案及清宫旧藏物品的高度契合,一方面证实了清宫遗留档案记载的真实性,另一方面也使清宫遗留的物品起到了以物证史的作用。
坭兴陶是中国的四大名陶,历史文化深厚且悠远,但目前关于坭兴陶的相关书籍较少。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多年的实物标本器的收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以及当代坭兴陶艺术创作。本书的读者对象为广大的坭兴陶爱好者,以及行业内的从业人员,使读者可以从中了解老坭兴陶优秀的工艺,以及传承脉络发展历程。近代坭兴陶的发展演变史是基于历史文献和老坭兴陶文物的记载和考究,读者可以通过此书领略到深厚的坭兴陶历史文化底蕴,感受坭兴陶的文化价值,对坭兴陶的宣传和推广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