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陶瓷器是一种独特而重要的载体,它们凭借着坚实的质地、稳定的性能,得以保存千年万年,记录下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科技、艺术等诸多信息。考古资料不断丰富,材料不断更新,陶瓷史的研究也随之不断深入和系统化,逐渐形成了古文献学、考古学和文物学三足鼎立的知识格局。将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总结、整理、公之于世,是一项十分必要和有益的工作。近年来,随着文物宣传工作的开展,古文物已不再是令人敬而远之的神秘之物,它日益吸引众多业外人士,参与到保护、收藏和研究的行列里来,陶瓷是其中的大宗项目。因此,对相关工具书的需求大大增加。《中国古陶瓷图典》的编写工作,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中国古陶瓷图典》的收词范围,限定在中国古代至近代境内生产的陶瓷器及其传统烧造工艺
清代陶瓷生产,除以景德镇的官窑为中心外,各地民窑都极为昌盛兴隆,并得到很大的成就,尤其西风渐进,陶瓷外销,西洋原料及技术的传入,受到外来影响,使陶瓷业更为丰富而多采多姿,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皇帝重视,瓷器业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爱好与提倡,以及在数千年的制作经验辅佐下,使得清代瓷器在胎、釉的精致以及造型、色釉的多变和装饰手法与图案花纹的多变来看,都是达到了历史的高峰的。是悠久的中国陶瓷光耀灿烂的一页。 本卷分上下两相册,收录了我国各地文物收藏机构收藏的清代时期的瓷器各二百余件,基本上概括了那个时代瓷器艺术的发展情况,揭示了我国瓷器艺术的成就及社会意义,充分地将清代时期瓷器的辉煌展示了出来。 该卷分总论、论文以及图版,阐述和显现了清代时期瓷
中国瓷器,名满天下。本书从器型、纹饰、颜色等美学角度,解读中国瓷器,同时普及瓷器工艺知识、文物知识,带领读者鉴赏瓷器、了解瓷器。 本书共五章。第一章 瓷器之源,天下名窑 ,展示和介绍不同窑口烧制的14件瓷器,体现不同名窑瓷器的特点;第二章 白地生花,青丝红线 ,展示和介绍16件在白地上施以其他釉色图案的精美瓷器,青花瓷是其中的代表;第三章 釉上作画,瓷上多彩 ,展示和介绍15件彩瓷瓷器;第四章 如脂如玉,粉嫩多彩 ,展示和介绍17件粉彩或斗彩瓷器;第五章 匠心创烧,精工不凡 ,展示和介绍14件造型新颖、工艺独特的瓷器。 本书适合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对瓷器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本书是由广州番禺博物馆及广州东方博物馆牵头,与广东省考古研究所、龙泉市博物馆、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共同合作编著的陶瓷迹型研究学术专著。作为陶瓷迹型研究与物证鉴定系列从书中的第三本,主要研究对象为明代龙泉窑系青瓷的迹型特征,将2015年陶瓷迹型研究团队与广东省考古研究所前往浙江龙泉窑窑址、龙泉市博物馆以及广东大埔余里窑窑址采集的标本迹型图片整理建构成标准图谱模型,在梳理明代龙泉窑系青瓷发展历程的同时,也为明代龙泉窑系青瓷的鉴定提供了有力的物证依据。全书中英文对照,图片资料丰富,极具专业价值。
中国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瓷,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早在唐代就沿陆路和海路传播到了许多国家,随后又通过战争和走私等多种方式,流散在世界各地。《海外遗珍 陶瓷》共分四卷,以时间为序,精选了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艺术博物馆、美国耶鲁大学艺术陈列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美国洛杉矶郡立艺术博物馆、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美国华特斯艺术博物馆、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美国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美国布鲁克林博物馆、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英国皇家收藏、英国大维德基金会、英国大英博物馆、德国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荷兰国立博物馆、日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22家
本书从中遴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382件,分上、下两卷逐件给予赏析。以期在为国内外陶瓷研究者和爱好者全面展示故宫博物院藏康熙青花瓷器藏品全貌的同时,亦为大力弘扬陶瓷文化,促进陶瓷历史的研究工作有所助力。
天津博物馆收藏的瓷器,时间跨度长,汉、晋、隋、唐、辽、宋、元、明、清到民国都有代表作,而品种繁多、窑口广泛、釉彩丰富,如同一部浓缩的中国瓷器发展史。由天津博物馆所编的《天津博物馆藏瓷》收入其中精品210件,图版印制精良,附有局部图和说明文字。
《东莞市博物馆藏陶瓷》收录了我馆所藏的从新石器时代至民国各历史时期的陶瓷艺术精品119件,重点选取了彩陶、清中期官窑器、广彩瓷及德化窑、石湾窑产品等馆藏特色器物,配以精美的图片及详尽的解说,以飨广大读者。 《东莞市博物馆藏陶瓷》以时代先后为序,以类别及窑口编排,给予相关信息介绍,汇编成图册,并邀请有关专家有针对性地撰写论文,文字翔实,图片丰富。
经过不懈努力,凝结了笔者郭富纯、孙传波多年心血的日本古陶瓷研究专著——《日本古陶瓷研究(精)》一书终于付梓完成。本书从馆藏日本陶瓷器中精选出116件(套)有时代代表性的器物,结合大连文物店收藏的日本陶瓷器13件、华侨博物院收藏的日本陶瓷器21件(套),同时借鉴从日本各大博物馆、美术馆等收藏的各大古窑中选取的典型器物183件(套),进行综合研究,不仅为读者带来更为直观的视觉感受,也为日本陶瓷器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中国陶瓷历史悠久。早在远古,中华民族的先辈即已生产陶器,经过漫长历史之长河,商代烧制白陶技艺有了显著提高,并初创出覆以高温以高温釉层的原始青瓷陶瓷生产从而步入历史的新时期。 为弘扬中国文化,进一步促进文博事业,并探讨古代陶瓷工艺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特汇编《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陶瓷卷)以应陶瓷专业学者、有识青年进行学术研究和借鉴之需要。本书由中国文博专业人员分别撰文,汇集编辑而成。集本世纪中国考古发现与传世精品,列目一千五百六十五条,反映了陶瓷史上各个时期的艺术特色,它代表了中华民族文物之精萃。 本书以文物名称作辞目,各类文物均分别按年代或朝代前后顺序排列。 本书的条目释文一般包括文物的品名、年代、质地、尺寸、重量、制作特点、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出土地点、传世经过和
《高端收藏(景德镇现当代陶瓷艺术第2部)(精)》(作者汪耕、刘伟)收录了“粉彩瓷板·瑞金云石山”;“粉彩瓷板·四美图之王昭君”;“釉上彩瓷板·华夏儿女合家欢”;“古彩四方瓷瓶·四美图”;“古彩瓷瓶·岳家军大战陆文龙”等作品。
《江西藏瓷全集》分晋唐卷、宋代卷、元代卷、明代卷、清代卷、民国卷,每卷收录了该历史时期江西各地出土和馆藏的瓷器精品,图片清晰,并从多角度反映其造型和装饰特征,力求使读者对每一件器物都有一个清晰和完整的认识。每卷书中还著录了江西陶瓷专家撰写的高质量研究论文,使读者对该时期的江西制瓷史和历史文化背景有更深刻的认识,这对提高读者的瓷器鉴赏水平很有帮助,是一本难得的陶瓷鉴赏工具书及学术参考书! 这套丛书,因为收录了大量的藏瓷图片,而且都是瓷器真品,又是瓷中珍品,对从事陶瓷收藏的藏家和广大爱好者来说,知真方能辨假,这是一套难得的陶瓷鉴赏工具书;因为该书收录的瓷器都是出土和馆藏瓷器,不少还有纪年,对从事陶瓷研究的专家学者来说,以前或许从考古报告中看到过某件器物的线图和模糊的黑白照片,现在
《中国出土瓷器全集》是继《中国出土玉器全集》后推出的又一典藏巨制,科学版中国出土器物全集系列初具规模。由全国200多家文博单位,1000多名专家学人共同打造而成,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土瓷器的集大成者。该全集是半个多世纪以来瓷器考古成果的集中展示,将成为学术研究的良好平台和监赏收藏的标尺。 《中国出土瓷器全集》收集了中国34个省、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五十多年来在古代遗址和墓葬考古发掘中出土瓷器约4000余件(套),中国80年,新中国50多年古代遗址和墓葬考古科学发掘出土瓷器全部涵盖,囊括了从夏代至民国时期的中国出土瓷器资料。每卷有瓷器彩色图盘240幅,配有文字说明。各卷前还附有概述一篇,简要介绍本地区瓷考古出土概况。全书均为中英文对照。《中国出土瓷器全集》全书资料丰富翔实,图版装祯精美,为研究
由阎夫立教授编著的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中国钧瓷》一书围绕着钧瓷的科学价值、考古价值和艺术价值,全面、系统、完整地展示了中国钧瓷的发展脉络,反映了中国钧瓷的全貌。本书是国内目前部全面反映钧瓷这一民族特色的经典作品。它填补了钧瓷工艺理论、鉴赏理论的空白。本书的出版不但对民族文化遗产的挖掘、抢救、保护以及对中国优秀历史文化的积累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具有一定的意义。特别是在当前的经济建设中,该书的出版对振兴传统工艺,使传统钧瓷工艺品走向更大的市场具有积极意义和推动作用。 全书共分四章:钧瓷的产生与发展、钧瓷工艺、钧瓷鉴定、钧瓷欣赏与收藏。作者以独具匠心的视角,细细追寻着、审视着、发掘着中国钧瓷漫漫千年的发展历程,拂去历史的风尘
《一片记忆:与清三代青花精品瓷片对话》主要讲述了:细细拜读石雨先生的“一片记忆——与清三代青花精品瓷片对话”,全不同于时下热销的各类专业图书和入门导览,而是一本藉青花瓷片介绍与艺术特色评论,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历史典故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于一炉的,具有相当的观赏性、可读性的艺术品鉴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