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器是极其珍贵的,有“价埒黄金”、“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土一丸”之说。在紫砂器中,受称颂的是紫砂茶壶,而紫砂茶壶的兴盛与饮茶风尚的盛行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中国历史上的文人大概没有不喜欢茶与紫砂壶的。明清时代的文人们善将平生在笔墨上学得的拳脚,用在一柄小小的紫砂壶上。有经济实力的文人,如明代的赵宦先、董其昌、项元汴等,在宜兴住下来,寻找合意的紫砂艺匠,在共同的交流、切磋中定制砂壶。壶随字贵,壶因字传。文人和紫砂艺人的联袂创作,使紫砂壶渐渐摆脱了匠气,从而进入艺术品的行列。文人在其中的主要作用,除了设计壶样,还有撰写砂壶铭。那些阅尽沧桑、看透人生的绝句,其实是他们的另一种风骨。 紫砂器物,陶质地古朴纯厚,不媚不俗,与文人气质十分相似,以至文人深爱笃好、以坯当纸,或撰壶铭,
本书是对国内*家私人普洱茶珍藏馆中三百把紫砂壶的介绍和品鉴。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壶趣、壶赏和壶用。壶趣部分介绍了作者收藏紫砂壶三十余年来与壶的趣事,壶赏部分则是图文结合地品鉴紫砂壶,共三百把壶,九百多张图片,每把壶都配有容量、款识、注释和作者对它的独到赏评。书中涉及的紫砂壶包括明清壶、民国壶、名家壶、出口壶等,一器一物,作者都视为拱璧。这些壶可对紫砂壶发展的历史,进行进一步诠释。其中的某些作品也可能是首次面世,对于紫砂壶的拾遗补缺,或许能尽微薄之力。第三个部分是壶用,向读者介绍紫砂壶的使用技巧。例如:如何选择一把实用的紫砂壶?泡不同的茶应该选什么样的壶?以及养壶的绝招、紫砂壶的美学等。
该书首次完整收录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吕尧臣60多年来的100余件经典紫砂作品,按作品风格分为 亮节高风 、 美中之美 、 守望诗心 、 留住乡愁 、 典蕴古今 、 与古为新 、 造化妙得 、 壶余遣兴 等八类。全书附有300多幅珍贵图片,作者并对每件作品就艺术风格、工艺特点、文化底蕴、创作灵感等方面做了分析,可谓深入浅出、图文并茂。书后附有吕尧臣作品年表、紫砂艺术创作谈等,供读者参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资深教授杨永善、陶瓷艺术设计家张守智、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作序推荐,是紫砂爱好者不可错过的经典好书!
紫砂壶以其素面素心的特性称著于世,古往今来,爱壶的人不一定嗜茶,但嗜茶的人十有八九都是钟情于紫砂壶的。明代李渔曰:“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紫砂壶成为名器名陶,它与宜兴地区产茶和饮茶风尚也有一定关系。明代中秋以后,它又见重于士林,于是逐渐形成了壶艺、诗词、书画、篆刻相兼于一体的紫砂茗壶,成为中国茶文化的组成部分而蜚声海内外。 本书图文并茂。全书近30万字,收录了古今中外紫砂茗壶珍品586件,并全面地介绍了历代紫砂名家的艺术传略,紫砂茗壶珍品的鉴赏知识,以及当代紫砂艺术发展的新方向。 人以艺彰,物以文传,作者为了整理完善紫砂壶艺的脉络,将历代名家名壶串构成完整的茗壶大系,书中设有“欣赏篇”、“知识篇”两大专题,前者又分明、清、近、现代四章,各章又分列各代名家名壶,都
紫砂的装饰手法十分丰富,主要有堆泥、泥绘、贴花、浮雕、施釉、加彩、绞泥、镂空、包漆、刻绘等等。如贴花的装饰大部分出观在清三代,如果民国壶上出现就要探其究竞;古壶的粉彩装饰一股采用的是矿物彩,如果是化学彩就要小心了;刻绘足清未氏圉古壶上常见的装饰技法,划绘的艺人那是有多年书画功底的,刻字、划画都有基本要求及基本规律可循,如果紫砂器上的划字面一团糟,那十有八九是赝品。 翻开《紫韵雅集:明清紫砂赏鉴》,尽管器物并不尽然 精稀 ,更不尽然 全品 ,但完全让人感受到她们的主人已然充分享受到收藏的真趣。这个 真趣 井不是指 所有权 、也不是 增值率 ,更不是 炫耀性 ,而是一种系统性地 理忖 呈现,以及一股出自心灵底蕴的 感性 喜悦!上自明清拾遗,下迄民国佳器.砂壶茶罐、文虏杂项一应俱全。云涛兄更对所
《紫砂鉴藏》通过对紫砂器物的历史、工艺、制作流程、装饰手法、名家名作和鉴赏收藏要点等内容的讲述,让广大紫砂收藏爱好者在紫砂收藏的过程中能够轻松掌握关于紫砂的知识,并且对紫砂能够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本书图文并茂,图片精美,所有的典型器物都来自于海内外各大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和大英博物馆、英国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美术馆等,有些作品是首次面世,同时针对相关图片还有详细的图片说明,以便让读者对紫砂珍品有直观感受。可以说《紫砂鉴藏》一书是一部集实用性、艺术性、工具性于一体的紫砂收藏高端图书。
紫砂壶以其“素面素心”的本质特性著称于世,是国人理想的品茗茶具。本书各项砂器为作者个人收藏,所录282件图版,其中不少砂器是世所仅见的珍藏,甚至是孤品,对于日后的紫砂的研究,留下许多宝贵的材料及例证。 本书和一般现在经常看到的紫砂图录不尽相同,它所著录的不只限于紫砂壶,不只是把重点放在明清,更不只有囿于名匠与名人的作品,而是着力于补遗:一、补充从晚清至上个世界三十年代或更晚一些的作品;二、补充茶具之外的多种文化生活作品;三、补充用了“笔画细而多的山水革命花卉”为装饰紫砂陶提供了例证。 作为一件实用的工艺美术品,它的适用性也是非常重要的。使用上的舒适感可以愉悦身心,进一步提高对这一物品的兴趣,因此,就要依据馀茶的习惯、风俗,考虑壶体的容量、壶嘴的出水流畅,壶把的端拿省力舒适等等
紫砂艺术源于陶都宜兴,是融陶文化、茶文化以及诗文、书画、篆刻等诸多中华元素、国艺精粹为一体的极具中华文化代表性的一门艺术,堪称 国粹 。《中国紫砂审美史 暨宜兴紫砂名家谱》一书收录了有以供春、时大彬、陈鸣远、陈曼生、邵大亨等为代表的历史大家,有以顾景舟为代表的紫砂七老,有以汪寅仙、何道洪等为代表的当代老一辈艺术大师,有以吴群祥、吴鸣、江建翔、季益顺等为代表的壶坛扛鼎精英,有以吴东元、李寒勇、吴界明、唐彬杰等为代表的中青年紫砂名家,以及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堵潮、王强等为代表的八零后紫砂新锐等的名家名品。分为明清篇(上)、明清篇(下)、紫砂七老篇、当代紫砂艺术名家篇、科学理性看紫砂 客观公正论壶艺五部分。该书不仅详尽阐述了紫砂壶的历史及名家名品,还就如何评判紫砂壶的优劣等问题进行了分
本书系统介绍了美石的发展历程以及艺术特点、种类和鉴别、评估价值、收藏投资、保养技巧等内容,汇集了相关美石的精品图片,使读者对美石的发展历程和特征有一个系统的、全新的认识。 让广大美石爱好者和收藏者对美石的发展以及当前的美石收藏市场的行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64年前在西南联大昆北教室上中国通史课,吴晗老师对太史公《报任安书》中“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两句讲得特多。他说这十个字,统括了从古到今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司马迁说的“变”,一般是指人与事而言,我看它还含有任何时代、任何人的生活须臾不可离开的“实物”的意思。在当时,对吴老师的这番话,并没有听懂,只是感到很新鲜而已。直到1948年秋天任职于博物院,朝夕与实物相处,井得到裴文中老师的指教:研究历史文物,既要念书,也要“念”实物,而且念书和“念”实物是一般重要的;俨然一盏明灯照亮了前进的道路。也就在这一刻,吴晗老师那一席话的指要,我才有所领悟,开始学着念实物了。因为是在博物院这个小天地里,早看到的实物,主要是通过考古发掘、民族学调查、工艺美术品的搜集而得到的。此外令我感动的,也是闻所未
黑紫砂是明代创烧于中国宜兴的一种高温窑变黑色紫砂珍稀品种,偶有烧成,即为贡品。后由于烧制技术失传,存世极少。袁野先生以黑紫砂文物和窑址出土的黑紫砂残片,古代良渚文化黑陶为参照物,通过十多年对黑紫砂烧成工艺的研究和反复实验。2015年在成功恢复烧制了失传了的黑紫砂泥料配方和烧制工艺,袁野先生把中国的传统美学精神和色彩审美注入紫砂壶,通过独特的泥料配制和烧制工艺复原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创造了一种新的紫砂品类:文人黑紫砂。本书为袁野先生的个人作品集,精选了袁野先生创烧的黑紫砂器百余件,主要为紫砂壶,还包含部分花器等。向世人展示了黑紫砂这个独特品类和袁野先生的审美情趣。
宋伯胤先生上世纪40年代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长期从事中国古代陶瓷研究,出版过《宋伯胤说陶瓷》、《紫砂苑学步》、《茶具》、《博物馆历史文选》、《博物馆人丛语》、《枕林拾遗》等著作 ,是我国为著名的陶瓷研究专家之一。 宋伯胤先生对紫砂陶的研究造诣颇深,他从上世纪50年代接触紫砂,80年代初开始专注于紫砂文化研究,1998年在台湾出版了他的紫砂研究论文集《紫砂苑学步》, 2007年又与吴光荣、黄健亮合著《紫砂收藏入门百科》一书。直到今天,年近九十的宋老仍不停歇,孜孜不倦的从事着紫砂文化的研究,《宋伯胤说紫砂》一书汇集了宋老几十年来研究紫砂的心血和成果,收录了宋老自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的紫砂论文和有关文章24篇,12万字,并附有100多帧珍贵实物的图片,具有极高的学术性和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书内容简介:韩其楼主编的《紫砂壶全书》(修玎本)由北京华龄出版社2008年出版发行。本书内容凝结了作者多年的研究成果,可谓集大成的著作。卷*集古今名家名壶二百多件,并以彩版图文精印于册。洋洋五十万言,演绎紫砂掌故六百幅,展标天下名壶。书后附有紫砂大师、名人和高级工艺美术师名录、部分现代紫砂作坊名录、历年参展参赛获奖名录以及海内外紫砂拍实行情等资料,还附有明清以降五部紫砂古籍(《阳羡茗壶系》、《阳羡名陶录》、《茗壶图录》、《宜兴陶器概要》、《阳羡砂壶图考》)影印本汇编。向紫砂壶收藏者、爱好者、经营者、制作者和研究者提供有关紫砂壶的全面资料,也可作为案头工具书,随时翻阅参考。
紫砂壶以其素面素心的特性称著于世,古往今来,爱壶的人不一一定嗜茶,但嗜茶的人十有八九都足钟情于紫砂壶的。明代李渔日:“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紫砂壶成为名器名陶,它与宜兴地区产茶和饮茶风尚也有一定关系。明代中叶以后,它又见重于士林,于是逐渐形成壶艺、诗词、书画、篆刻相兼于一体的紫砂茗壶,成为中国茶文化的组成部分而蜚声海_大J外。 紫砂茗壶收藏的功能,很大程度上是体现在赏鉴中。赏是对藏品的把玩、欣赏,主要从美学的角度来评价藏品的艺术价值,并结合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及科学史等深入观察、综合考证;鉴则是鉴别藏品的真伪、优劣,这就需要对紫砂茗壶的起源、发展、演进、紫砂材质、工艺技法、造型纹饰等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方能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收藏者的问题,避免收藏赝
《现当代紫砂名家作品鉴赏投资宝典》是一本全面介绍当代紫砂名家及极具潜力的名家的高超制作技艺,及其所做器物的工艺、造型、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的图书。书中详细介绍了所收录紫砂名家制作的紫砂器的收藏价值如何,其制作的紫砂器何种器型、什么时期制作的*收藏价值,未来会有怎样的升值空间。同时详细讲解所收录每件紫砂器的工艺、造型、以及有无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如何等方面的内容。同时作者根据自己多年制作、收藏紫砂器的经验,独家揭秘很多在市场、拍场中鉴别紫砂优劣真伪、投资紫砂器不走眼的诀窍,让投资者购买紫砂不走眼。
《紫砂茗壶珍赏》一书图文并茂的将紫砂器物的制作、收藏等方面内容娓娓道来,带我走进了紫砂的奇妙世界,让我知道了平凡的泥土在文化的氛围下有了不一般的境界!使我懂得拥有一把紫砂壶,如若没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去认识紫砂,那再名贵的壶也只是一把普通的茶壶而已!所以,收藏紫砂器物大有讲究!但是,目前紫砂陶的收藏研究,比起其他古陶名瓷还是大有逊色的,宋伯胤先生等专家老师便为大众收藏者撰写了这套图书。名家编撰使这套图书充满了深厚的文化内涵;线装、竖排文字、彩色印刷,现代工艺与古代装帧的完美结合,还有古风古意的函套又为这套图书增添了欣赏收藏的价值!
本书由专论和图版两部分组成。 专论部分分别由顾景舟、李昌鸿和徐秀棠分别撰写,介绍了紫砂陶史、生产工艺和阳羡茶事,其中选用六十余幅图片作为插图以使作者更形象地理解宜兴紫砂。 图版部分介绍宜兴紫砂精品五百一十一件(套),分历史、现代两大部分,按制作年代先后排列。历史部分以一九四九年为界限,展示了明、清、民国五十八位名家的一百六十七件精品;现代部分以高级工艺师的作品为主,展示了九十一位名家的三百四十件(套)精品。 本书非精不取,对真品、仿品也作了鉴定区别。凡鉴定为真品者,均标明制作者姓名;凡不能确认或经鉴定为仿品者,只照录铭款。 为了便于读者鉴别、欣赏,重点作品都有鉴赏评论。这些文字,除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黎淑仪女士撰稿之外,均出自主编者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