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夜白》是一部山水画札记。书名来自唐玄宗的名驹 照夜白 ,取其字面的意象 水墨山水的黑是物象,是黑夜,白是空无、水和云光。全书分为五个部分 山中何所有 时间中的风景 空隙之美 鸟之双翼 山水小史 ,合计70余篇文章。作者结合具体的画作与自身的绘画经验,以散文般的诗性语言,立足山水画的笔墨、空间、构图等基本概念,探讨了一些司空见惯但有趣的话题:第一辑 山中何所有 ,回答的是 当我们看山水画时,我们在看什么 的疑问,文章从山水、山水诗和山水画的关系讲起,探讨诗歌与绘画意境的生成,山水如何从荒野变为人文景观。第二辑 时间中的风景 ,分析中国画中暗藏的独特时空观,以及古人如何在画中营造高远、深远、平远的空间感,乃至所谓的 移步换景 又是如何实现的。第三辑 空隙之美 ,以美学讨论为主,意在更新对艺术的语言
清初至清中期苏州版画作品,与清末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在作品风格、受众群体、销售范围等方面虽然有较大差异,但是清代苏州版画背后的创作观念、文化图式属于同一个文化系统,笔者称之为 天运四时 。 四时同屏 是贯穿清代苏州版画的创作观念,因西洋风格的介入,产生了春夏秋冬同时存在于一个真实场景的 文化图式 。 天运四时 既是自然的四时观念,也是作为 天子 的皇权主导,清代苏州版画反映了东西方文化交流背景下的文化图式和皇权象征。
《翰墨荟萃(细读美国藏中国五代宋元书画珍品)》是对“翰墨荟萃”展的导览读物。2012年,美国藏中国五代宋元书画珍品展在上海博物馆开幕,百年前或几十年前流入美国的《溪岸图》《捣练图》《晴峦萧寺图》等巨制将回到中国与观众见面。本书邀请单国霖、余辉、高居翰、方闻、谢柏轲、姜斐德等国内外美术史学者,以及张鸣、白化文、扬之水、杭侃等人文学者,介绍了画展陈列的唐宋元名画,将这些名画的魅力充分地展现给读者。本书由陈燮君主编。
《二十四诗品》是探讨古典诗歌创作,特别是古典诗歌美学风格问题的理论著作,成为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上的经典名篇。 二十四品 分为雄浑、 冲淡 品、 纤秾 品、 沉着 品、 高古 品、典雅品、 洗炼 品、 劲健 品、 绮丽 品、自然品、 含蓄 品、 豪放 品、精神品、 缜密 品、 疏野 品、 清奇 品、 委曲 品、 实境 品、 悲慨 品、 形容 品、 超诣 品、 飘逸 品、 旷达 品、 流动 品,并以四言诗的形式,为每一品的风格描绘出一幅幅意境。客观来说,该书具有一定的缺陷性,其诗性化语言呈现给读者的更多是感性的认知,缺少理性的逻辑分析,难免使读者产生困惑。《移花就镜:二十四品诗书画印通释》创造性地将 二十四品 的审美体系运用到中国传统诗、书、画、印的鉴赏上,选取古今佳作,以具象可感的诗、书、画、印与每一品风格相印证。阅读此书,不但能使读
提到艺术品,我们往往认为它们是被静态摆放的,但艺术品在成名前往往有着非凡的流浪之旅 常常伴随着神秘与历险,它们或许被盗窃、掠夺、成为遗产中的被争夺之物,有的甚至见证了社会历史的变革。 本书以时间轴串联,带领读者踏上诸如《阿诺菲尼的婚礼》《镜前的维纳斯》等世界名作的流浪历险之旅。在这趟颠沛流离的旅程中,有各种各样的人物(艺术家、收藏家和商人)、多种艺术风格和艺术运动(从文艺复兴到当代艺术),以及这些艺术品在旅途中的 经停站 (从国王的私人会客厅到银行家的办公室)。 一起来了解 高雅艺术 背后不太 高大上 的旅行吧。
《敦煌粉本与绢画精粹》一书作者为:何鸿,中国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本书开本为8开,内容主要介绍敦煌粉本、壁画、彩塑、绢画,演绎了敦煌菩萨之美。敦煌壁画曲折地、广泛地表现生活,反映对现实生活的美的认识。作者经过多年时间收集和整理20世纪40年代敦煌莫高窟壁画粉本与绢画,精选出百余幅佳作分类汇集成以下主要章节:写经丹青、敦煌苦修、敦煌粉本、敦煌旧影、朝圣敦煌。在图片展示的同时作者也述之文字供读者雅读,每一幅作品上的人物各部位均用汉字标明颜色。粉本线条流畅自然,贴近原作,在诸多壁画毁坏的情况下,该批粉本与绢画具有着十分珍贵的文献价值和绘画艺术价值。本书文笔流畅,兼具有通俗性和学术性,而且图文并茂,在同类书中实属优异。
书画艺术是我们的国之精粹,亦展现文人风骨。启功先生既是教育家、学识渊博的国学大师,也是独步当代的大书法家、继承了中国文人画优良传统的画家,堪称诗书画三绝。他将学术与艺术相贯通,将传统文化的深厚素养与敏锐准确的艺术鉴赏眼光完美结合,成为古书画鉴定的通人。 本书分为六个篇章,既有古书画鉴定方面令人心折赞叹的精深研究、独到见解,也有对整个书法史的深入解析、透辟之论,其《论书绝句》及口释就是一部简明的中国书法史。同时还有怀念吴镜汀、溥心畬、齐白石、李叔同、台静农、赵朴初先生的文字,朴实平淡之中勾勒出一代大师的风范,仁者永怀无尽意,令人无限向往.
中国画,简称 国画 。是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从美术史的角度讲,民国前的都统称为古画。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但当艺术品产生了价值,并在市场开始流通时,就会有相同仿品出现,是人们为私欲驱使,追求利益,谋划生计的一种古老而隐秘的特殊行业。几千年来这一行业不断的漫延,手段越来越高明,技法越来越多样,真真假假,混迹于世,一直困惑着人们的眼球。本书由看画、读画、识画、赏画等章节组成,分别从各个角度论述了如何看懂一幅中国画的过程。使读者能够在原有的赏画基础上有一个进阶的认识。
《玉合记》是明代梅鼎祚创作的戏曲,此剧据唐孟綮《本事诗一隋感》中韩拥的故事和许尧佐《柳氏传》演义而成。《重校玉合记》原版框高二十一点六厘米,宽十四点四厘米,半叶十行二十字。小字双行同,眉栏镌音释,白口,无鱼尾,单界栏,四周单边。版心镌 玉合记 、卷次、页码书中有插图十七幅,双面合页连式。现藏于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图书馆。
《中国书画研究集刊》主要刊载与中国书画研究有关的文章,每半年一辑,16开,繁体横排,配以彩色图版,所刊文章文体、长短、中英文均不设限,常设栏目包括论文、学术札记(文献笺注、史料钩沉与考释、研究综述等)、书评等。集刊的出版,旨在为海内外高质量的中国书画研究成果提供发表与交流的平台,推进本领域研究不断深化。 本辑为第三辑,刊出文章10篇,包括史论5篇、考证2篇、札记1篇、书评2篇。涉及的内容包括《清明上河图》的空间构成与绘画形制分析,明代墓葬出土摺扇时空分布特点,明代无锡藏家谈志伊的收藏,董其昌武夷山之游与《婉娈草堂图》的创作,廉泉与近代日本的中国书画市场,《凤墅法帖》与《凤墅续法帖》中有关曾宏父家族尺牍的文献辑释,文征明研究三题,黄庭坚笔记、书札考辨二则,等等。书评2篇则分别就何炎泉
本书为 傅申中国书画鉴定论著全编 系列丛书之一种,全书聚焦宋代文人书画中有代表性的三位大家黄庭坚、苏轼、米芾,摘录了其论书、论画的言论并进行分类整理,并试图从中厘清三家之书画观念,具有较高的文献、艺术价值。
本书是由中国美术学院、中国书画名家馆联会、上海书画出版社共同推出的,定位于中国近现代书画名家的研究,这三家机构一为高等美术学府,二为博物馆殿堂,三位专业美术出版社,三家联合出版《名家》,面向的是大众读者及美术爱好者,推介近现代美术*重要的名家大师,展示他们的优秀作品、今人对他们*的研究成果,以达到力行美育的目的。 本书分为 人物 观点 拾遗 回眸 谈书 馆事 六大版块,人物版块展现了吴昌硕的生平、艺术等。观点包含了海内外的学者对近现代书画家的解读。拾遗版块介绍了浙江博物馆藏黄宾虹捐赠历代法书,了解黄宾虹书画艺术之外的鉴藏趣味。回眸介绍可一位被低估的大家 陆维钊。谈书介绍了两本近年来出版的近现代书画研究书籍。馆事版块介绍了名家馆近年来举办的重大活动,研究成果等等。
《折桂记》是明代传奇,本辑《新刊校正全像音释折桂记》为明万历间金陵唐振吾广庆堂刻本。《新刊校正全相音释折桂记》原版框高二十一点二厘米,宽十四厘米。半叶十行二十字,小字双行同,眉栏镌音释,白口,无鱼尾,单界栏,四周单边。版心镌 折桂记 、卷次、页码。书中有插图十幅,双面合页连式。现藏于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图书馆。
收藏不仅仅是一项投资,不仅仅是一项爱好,更是一种情怀、一种责任,把我们的历史、文化、艺术发扬传承的责任。历代收藏大家把毕生精力耗费在藏品的收集和鉴赏上,总结出宝贵的知识经验,不但至今影响着我们乃至后来人的收藏观,而且这些藏品也因收藏家的鉴赏而获得新生命,超越了自身固有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而身价倍增。 《读画鉴瓷录》系列的出版,就是继承历代收藏大家为传扬收藏文化而著书立说的精神,总结出宝贵的收藏鉴赏经验传于今人,传于后世,也使得这些藏品因为当代名家的品鉴,因为世人的品鉴,因为这一发行传播行为而获得新的价值。
1941年12月,香港沦陷,为了营救包括何香凝、柳亚子、茅盾、邹韬奋、蔡楚生在内的800余名抗日文化人士、爱国民主人士及其家属,周恩来带领并部署多方力量,成功完成震惊中外的粤港 秘密大营救 。在整个行动中,人称 梅州大侠 的爱国人士廖安祥发挥了重要的协助作用。 2021年7月,何香凝美术馆举办 丹诚相许 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艺术文献暨廖安祥捐赠书画特展 ,重现那段在现代历史中堪称奇迹的 最伟大的营救 。本书为特展的汇编结集,涵盖了展览展出的相关照片、手稿、图书、书画真迹等珍贵的艺术文献,以及廖安祥捐赠给嘉应学院的103件书画作品中的46件精品。这些作品涵盖了京津、海上等五大画派的作品,包括了何香凝、柳亚子、李可染、刘海粟等文化名人的书画精品。本书用艺术与历史结合的方式回顾了80年前那次伟大的营救,具有极高的文献与艺
《汉画像石精品赏析》中作者从各地的汉画像石中精选了100方,按照地域分为河南南阳、山东、江苏徐州等六个部分,结合地域特征,重点剖析了汉画像石艺术的雕刻技法、构成艺术、造型法则和艺术特征,是站在一定学术高度对汉画像石艺术进行鉴赏的一部专著。
本书集中许多文章,考证精细,见解独特,纠正了不少陈说,甚至是辞书上的错误,解决了许多书画家或书画史上的悬案。此书虽是短文成集,但却是一部很有分量的集考据、鉴赏、雅玩干一体的,既有学术性,又有通俗性的一部著作。让读者从书中得到乐趣、从书中了解历史、从书中深味书画之道、从书中掌握鉴定知识。因而,从书中得到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对于傅惜华的碧蕖馆藏书,学界的关注点仍集中在戏曲、小说等。实际上,傅惜华收藏的古籍体裁是丰富多样的,除了备受关注戏曲、小说外,他还收藏宝卷、鼓词、弹词、版画等。其中宝卷的收藏量很大,约占傅惜华古籍藏书的三十分之一,且其中的手抄本极为珍贵,绝大多数是明清时期抄本,不乏孤本和珍本。为了将傅惜华收藏的宝卷手抄本完整呈现,推动研究和利用,作者参考前辈学者的宝卷目录,结合傅惜华藏宝卷手抄本的特点,制定新的目录式并对傅惜华藏宝卷手抄本重新进行编目。在此基础上,笔者就傅惜华对宝卷的整理、研究、利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和分析,阐述了傅惜华藏宝卷手抄本的文献特点和价。 该书约32万字,具备工具书性质,是扎实的文献整理成果,该书的出版,对于拓展对傅惜华藏书的研究,对于推动对宝卷文献的整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