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记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于2018年12月正式出版,分平装本、精装本两种规格,其中精装本为礼盒套装,内赠珍贵邮册一册,邮册内含本书讲述的多套精选邮票,极具收藏价值。本书以中国邮政发行的邮票、邮品为主要载体,以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重要节点为经纬,以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为主要内涵,从编年史的角度,全面记录和反映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重大发展成果以及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历史性变化。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确立了党在新时期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40年改革开放进程,犹如一幅恢宏的历史画卷,深深地印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而那一枚枚精美的邮票,则是这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的*好见证。
早期邮坛(清末民国时期)的上海集邮文献,其重要性和邮学价值,是构成中国集邮通史和专业史的核心。研究早期邮坛的上海集邮文献有助于考察、梳理中国邮政史、邮票史、集邮史上的许多重要问题。本著以甄别抢救清末民国时期上海集邮文献为主旨,将散见于清末民国时期各种报刊、文集、日记等文献中的有关集邮资料进行剔抉爬梳,置清末民国时期的上海集邮文献于中国集邮史、邮政史、邮票史的大视野中,从文献学视角系统记述从1872年至1949年上海集邮文献的编辑、出版、发行状况及其特点,客观评价这一时期上海集邮文献的历史地位。并且力图将集邮文献史这一课题扩展深化,挖掘华邮珍品、邮商行业、邮票拍卖、邮会、邮展以至新邮炒作、邮票造假等在当时集邮书刊披露的史实遗闻。 《上海集邮文献史(1879-1949年)》分为六编。*编 上海邮
居于画隐于图:《高逸图》邮票珍藏一书主要围绕着唐代画家孙位的画作《高逸图》展开了三个不同方向的叙述,分别是:一,关于《高逸图》的故事、作者、题名者、名称由来等;二,关于竹林七贤的由来、价值理念、政治主张,以及对每个人的详细介绍;三,关于中国古代隐逸文化的起源、发展、相关名人、隐逸符号代表,以及历代隐逸文化人物的相关趣闻和故事等。全书用一种发散式的叙述风格向读者阐释了由《高逸图》所引申出的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全书选用精美图片100多幅,图文紧密结合,内容丰富,立意高雅。书中含有《高逸图》套票(3枚)、小型张,《竹》个性化邮票原票(2枚);《诗词歌赋》套票(4枚)共四套,极具收藏价值,可个人收藏阅读,也可赠送亲朋好友。
《再说邮票背后的故事》是继《邮票背后的故事》之后,作者编写的又一本集邮专著。内容主要包括作者在邮电部邮政司任职期间邮票发行的一些亲身经历与体会;由媒体消息、旅游观光所引发的邮票掌故与解读;对邮票和集邮学术方面的理论研究与探讨。《再说邮票背后的故事》一共收入文章71篇,图片150幅,内含许多邮票设计者及人士的签名封与实寄封,力求做到图文并茂,雅俗共赏。
《艺术设计教材:设计基础》的撰写与编辑,通过提供一系列的开放性课题,通过解题的练习,在一系列方法的引导下实现课程目标。全书分为看法、语法、手法三个系列的课题设计。在关于看法的课题作业中,学习如何辨识各种隐匿在表象之中的视觉现象,把握从普遍事物与常态物象中发现特殊的形式要素的方法,并进行初步处理上升为基本语言的能力,培养一种深层的视觉体验与交流经验,逐渐形成进行视觉图式思维的能力。
佛像伴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经过历代能工巧匠的不断努力,使得佛像成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邮政于2013年6月发行《金铜佛造像》邮票及小型张,展现了这类雕塑艺术中的精品。《大千世界 法身妙相——中国古代金铜佛造像简说》由佛像鉴定家金申执笔,由《金铜佛造像》邮票的设计者夏竞秋进行装帧设计,内插全套邮票及小型张,希望将佛教文化与雕塑艺术之美呈现给读者。 《大千世界 法身妙相——中国古代金铜佛造像简说》由中国古代金铜佛造像的概述、鉴赏、常识、市场投资四个部分组成,概括地介绍了中国古代金铜佛造像的起源、发展、演变的过程。通过介绍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佛造像遗存,让人们对佛像这一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中的重要门类有的认识,便于人们欣赏这类精美的古代艺术品。
邮票自1840年问世以来,很快就成世界性的艺术收藏品。本书收集了从1949年至2010年发行的相关邮票精品图片2000多幅,以丰富的文献资料,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邮票的发展及其艺术特点、种类和艺术价值、收藏与鉴赏及保养技巧等知识,同时描述了当前邮票收藏的市场行情,为邮票收藏爱好者提供了很好的投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