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如牛毛”,这是老北京人形容京城胡同众多的俗语。本书由著名摄影家王文波先生所拍摄的170幅胡同照片编辑而成。随着北京旧城改造的深入,一些胡同已经不存在了,但在这本画册里你也许可以找到它们的身影。民俗专家刘建斌先生为本书撰文,介绍了北京胡同的历史,以及发生在胡同中的传奇故事。展开这本画册,您可以看到北京胡同的精彩细节,品味原汁原味的北京四合院风情,探寻古老的北京胡同前进、变化的轨迹,在心中留下深沉的胡同的记忆。
为了更好地服务全省旅游业,更好地服务全省导游人员,我们在山东省旅游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编写了这本导游词。本书以17个地市作为基本编写单元,外加欢迎词和新型旅游项目两个单元,共分19个单元。入选内容以省内著名风景名胜区、旅游热线景点为主,突出山东省及各地市旅游主题形象。
《近代中国分省人文地理影像采集与研究》丛书以当今中国省级行政单位为基准共分为34卷;从近代中国人文地理角度出发,精选10000多张历史影像;由地理学、历史学及影像学、翻译学等方面专家协同,科学严谨地对这些影像资料进行研究考证。本卷为山西卷,从山西地域特色出发, 程度反映了该区域的地理、历史及社会生活状态。内文细分为“风光·名胜”“城市·乡村”“民俗·宗教”“生活·百业”四个大的章节板块。从时代、地域、专题三个维度进行历史影像的呈现,既各成体系,又便于对照异同。纵向可以体现同一地区不同时代的地理、人文风貌变迁;横向可以对比同一时代中国不同地区间的异同。
颐和园是现存匾额楹联多的皇家园林,这些皇帝、皇太后以及大臣的亲笔文字,直接记录了当年统治者的造园意图、审美情趣与思想境界,是了解颐和园及其时代的重要线索。本书即是对这些匾联的详尽解读,有以下特点: 多学科注释。不仅在文学层面,而且在造园特色、历史事件等方面溯本寻源、品论精微。 是颐和园匾联收录多者。其中大臣所拟草稿、乾隆匾联辑录都是首次发表。 展示鲜为人知的背景信息。详述皇家匾联脉络、制度,乾隆与慈禧时代的各自特点。 厘清以讹传讹的戏说、误解。
为帮助国内外颐和园研究爱好者和广大游人更形象直观众地认识20世纪上半期的颐和园,特从作者本从收集的清末和民国年间的照片与照片制品中挑选了160来件资料,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原本定于2003年6、7月间在苏州召开,这是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20年来,首次承办这个会议。本书的编辑出版时机初是以此为目标制订的。 《颐和园旧影》一书于无意中见证了SARS灾害给中国人民和中国的旅游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也同时见证了包括颐和园在内的中国广大旅游单位为消除SARS灾害负面影响而付出的辛勤努力。 《颐和园旧影》是本系列出版物的部。系列名称之所以定名“颐和之缘”,是取意于本书编者与颐和园所结下的不解之缘,同时取意于颐和园研究爱好者以及广大游人与颐和园的不解这缘,更取意于颐和园与我们国家历史命运和灿烂文化的不解之缘。
社会需要了解故宫。在这些采访中,我们叙说着、宣传着故宫,同时努力挖掘着故宫的内涵,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这是一份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 故宫是座丰富的宝藏,更是一部大书,对故宫的认识是没有止境的。读者会发现,同一个问题,我在不同时期谈时,可能有些不同或些许变化。这个不同,这个变化,往往是自己在认识上有了提高,有了新的体会。正因为如此,我还要不断地钻研,力求对故宫常有新识,当然也还会继续向人们叙说故宫。
在这块土地上,既有厚重博大的齐文化,又有在其上孕育而出的轻盈玄妙的聊斋文化,单厚重缺灵性,单轻盈少了根基,两大板块相交相融,以至无论是其他自然山水,还是民俗、饮食、世族文化与历代商号,都带着“在厚重之上轻盈飞翔”的特质。 “家园之旅”传递的是一座以人文历史与自然风情结合的城市——齐国故地淄博的旅游文化。它为那些在这里行走的旅行者以及以心灵为足的读者,提供了鲜为人知的历史遗迹,复原当时的历史人物、民风俗韵与人文活动,在其间获得历史、文学、自然、民俗与现代生活等融合在一起的丰富之旅。希望读到它的人们能进行一次愉快的旅行,一次成熟的精神之旅。这样的旅行,须是静心慢慢地行走,须是寻找与回归,观照的是我们每个人内心的田园。感谢每一位读到它的朋友。
泰山是中华名山,五岳至尊,它雄踞于华北平原的东部,拔起于山东丘陵之上,山峦叠起,气势非凡。泰山山体高大,形象雄伟,主峰玉皇顶海拔虽仅1545米,但因其与周围山地和平原地区高差约达1300米,因而泰山的雄伟壮观之势非其他名山所能媲美。 泰山以其雄伟恢宏,端庄肃穆,浑厚质朴的自然形体,成为中国人审美实践中的一个重要源泉。同时人们又将自身的审美理想赋予了泰山,将自己的审美意识物化于泰山的各个自然与人文景观之中,使之成为中华民族审美创造的结晶。泰山作为中国传统名山的典型代表,作为一座历史悠久,在中国人心目中有着特殊地位的名山,于1982年被列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正式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的珍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