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温 H.霍尔、内森 罗森伯格主编的《创新经济学手册》集合了全球创新经济学研究领域杰出学者的重要成果,清晰描绘出了创新经济学全貌,可谓该领域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具有开创意义和重要的借鉴价值。书中着重探讨了创新过程、创新政策、创新测度等重要议题,对发展创新型经济、提升政府创新治理能力等都有相当的启示。能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创新经济学的研究发展,推动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全书共2卷,本册为第1卷。
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研究 丛书共七卷,分别有《港口 腹地与中国近代经济地理格局的变迁》《大港变迁:上海外贸埠际转运研究(1864-1930)》《看得见的手:地方政府与近代闽江流域经济变迁》《时局与地域: 全面抗战时期云南的经济开发与经济建设研究》《从城市发展到区域变迁:近代中国通商口岸体系对经济地理格局影响的研究》《龙头崛起:长江三角洲经济空间格局变迁研究(1843 1942)》《竞争与合作:近代通商口岸常关研究(1854 1931)》,丛书主要探讨了如全球化下近代中国经济地理的早期演化,作为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的成长,区域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近代经济地理的形成与变迁等问题。
This volume is a follow-up to the earlier Urban Economics, Volume 2 of Handbook of Regional and Urban Economics, edited by Edwin Mills. The earlier volume, published in 1987, focussed on urban economic theory. This new handbook, in contrast, focuses on applied urban research. The difference is of course in emphasis. The earlier volume was by no means entirely concerned with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this one is by no means entirely concerned with applied research.
????本书是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政府组织编制的,并且经过两市一省一部联合批准而形成的政府认可的法定性文件,是探索跨省域城镇群规划地位的法定性、创新城乡规划实施体制的首次尝试。作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个,也是目前*一个正式批复实施的跨省域区域性规划,本规划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进一步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进一步发挥城乡规划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提供了技术支撑和规划思路。本规划对于从事城镇规划和建设的人员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山东经会录》为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其主体部分是《山东经会录》*卷到第十卷、第十二卷共十一卷的影印件和第十一卷的电脑录入(配抄)件。另有《出版说明》,由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卜永坚教授撰写;代前言《关于〈山东经会录〉》,译自日本学者岩见宏《关于〈山东经会录〉》(原载《清水博士追悼记念明代史论丛》,日本大安社1962年版)。岩见宏先生在文章中说: 《山东经会录》是十二卷十四册的刊行本,此书为线装,天地二十四公分左右,幅十七公分左右。印刷和纸质都不能说是十分精良,有些地方甚至到了只能勉强辨读的程度。各册的叶数也有着非常大的差别,从*少的四十五叶到*多的一百零五叶,如果平均来算每册有六十八叶多。 据此可见《山东经会录》之一斑。 《山东经会录》原书十二卷,是明代隆庆五年(1571)四月十一日至七月二
本书首先讨论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的理论内涵,围绕发展规模和集聚度、城镇化水平、全球化发展、产业体系、交通基础设施、区域一体化的协调措施六个维度,通过与长三角城市群的对比分析,总结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的禀赋条件、发展现状与个性特征。其次以联动协同作为主要理论视角,从城市群空间结构、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产业协同、创新协同、海洋经济、文化建设、与广东 一核一带一区 发展格局协同、以及粤港澳合作8大领域,进行了分门别类的专题研究,总结提炼出一批特征事实,分门别类提出了政策建议。 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了世界其他三大湾区的城市群发展经验,提出应在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基础上,通过优化湾区内各城市之间的竞合机制,加快各城市间深度协同融合,加快推动粤港澳大
魏后凯长期从事区域经济研究,是我国*名的区域经济学家。本书收录了1987 2015年作者独立发表的160篇区域经济论文。由魏后凯*的《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上下)》分为上、下卷,共16篇,内容涉及理论前沿探讨、区域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增长、区域结构调整、产业布局、产业集群、城镇化、城市发展、农村发展、区域差异、区际经济关系、区域政策、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与中部崛起、国土开发、制度创新,几乎涵盖区域经济的各个领域。本书立足中国实际,把握国际前沿,力求把理论研究与政策研究有机融合为一体,积*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理论,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政策建议,对推动我国区域经济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完善国家区域政策,发挥了积*的作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书围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确定的研究目标和核心内容,深入分析研究我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空间经济联系及其演化和与之密切相关的两地区经贸合作问题。这是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其创新点在于:以经济地理学、空间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为理论基础,以我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区域空间经济联系及其在跨国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作用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其对我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经贸合作的深刻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发展中俄两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对策建议。
人才是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到2020年,江苏省要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才集聚中心。人才发展既要坚持党管人才,又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人才竞争日趋动态化,人才发展规律也需进一步深入研究。《BR》 本书分为五个专题:(1)高层次人才发展篇:包括江苏籍院士、江苏省高层次人才朋友圈和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2)行业人才发展篇:涉及互联网技术、互联网金融、文化产业、人力资源服务业、公立医院等不同行业;(3)企业人才发展篇,包括发展企业家人才发展理念、中小企业人才发展、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等;(4)创新创业人才篇,包括高校教师、大学生群体的创业行为分析;(5)人才政策专题篇,江苏省人才政策汇集与评价。
本报告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竞争力经济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和人文地理学的理论为一体,充分运用数理分析、空间分析、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起比较科学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及数学模型,对中国内地31个省级区域的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全面、深入、科学的比较分析和评价。同时.还根据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兼顾这三个区域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原则,建立了港澳台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及数学模型,并对其进行评价比较。通过对不同区域的比较分析.深刻揭示不同类型和发展水平的省级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特点及相对差异性.明确各自内部的竞争优势和薄弱环节.研究追踪全国、各省市区及港澳台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演化轨迹
本书由国务院参事室 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课题组编撰,汇集长江沿线地方政府参事、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和相关科研院所专家研究成果,围绕当前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点工作,从推进系统治理改善生态环境、加快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强化制度保障增强工作合力等方面探讨了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具体目标和路径方法,针对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扬州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20》是在扬州蓝皮书编委会的指导下,由扬州市社科联、社科院组织编写,综合研判扬州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第十一部蓝皮书。全书围绕扬州高质量发展主题,分为总报告、经济发展高质量、改革开放高质量、城乡建设高质量、文化建设高质量、生态环境高质量、人民生活高质量等七部分,重点分析扬州2020年度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形势,以及重点领域、重点工作的主要情况。全书采用了扬州经济社会发展重要领域、重要产业和各项社会事业的相关年度数据,对扬州高质量发展状况进行研判,提供决策参考。
这本论文集面向全国专家学者征稿,汇集了2014年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年会参会作者的论文。本着贴近主题、宁缺毋滥、对读者负责的态度,我们从所有参会论文中遴选出符合学术规范、思路新颖、论证严谨、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较高的论文编辑成书。根据论文选题,将入选论文划分为“总论篇”、“'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区域协调发展与区域治理”、“自由贸易区建设与沿边开放”、“生态文明建设与资源型地区转型”、“区域经济分析”专题,从不同主题展示了我国区域经济学界的学术前沿和近期的新研究成果。我们希望本论文集能给有兴趣的读者提供理论或方法上的启示,同时希望它能够为各级政府制定地区改革与发展战略和“十三五”规划提供有益的参考,并进一步推进我国区域经济学的学科建设。
本书以长江经济带区域整体发展为研究对象,分为总报告、指数篇、社会发展篇和产业发展篇四大部分,重点对2018~2019年长江经济带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发展状态与态势做较全面的梳理,运用统计数据和政府报告资料,一方面,继续对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的绿色发展、科技创新、产业转型进行综合评估和排名;另一方面,对长江经济带农业、工业、服务业、金融业、旅游业等主要产业进行全面梳理,对比研究了区域内三大城市群发展,以期对长江经济带建设有相应的决策参考价值。
作者遵循马克思主义人地关系思想和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共生思想,以“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为方法论工具,以生态足迹计算方法和泰尔指数等区域差距计算方法为模型工具,对作为后发达省区的云南省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亏及单位GDP的生态足迹等进行了时间序列、空间秩序和动因机制的系统研究,完成了《云南省生态安全与经济发展实证研究》丛书。《区域生态安全与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分上、下两册,每册分为上、中、下三篇,在大量数据统计和调研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云南省1996~2020年中每一年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亏及单位GDP的生态足迹等问题。 本书是一部兼具探索性和创新性的学术著作,可供地理、经济、环境、资源和政治等学科及政府部门和区域发展研究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及师生使用。
本套书内容简介:西江经济带是贯穿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广东)和内陆欠发达地区(广西、云南、贵州)的一个重要开发轴带,在未来全国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中具有战略地位。本套书是“广西西江经济带发展总体规划”基础研究成果,在综合评价广西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条件的基础上,论证了该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基本格局,探讨了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建设途径,研究了可持续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与前景。 本套书可供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等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专业研究人员和相关专业学生参考。
《2014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区域比较》由序、专家评议、总论、省际篇、城市篇、公众评价篇、绿色发展调研考察与借鉴、专家论坛、省市绿色体检表和附录组成。各部分围绕绿色发展这一主题,从不同角度对30个省(区、市)和100个城市的绿色发展进行了测度、分析和专题研究。"总论"重点介绍了2014中国绿色发展指数省际指标体系和城市指标体系的完善,展示了30个省(区、市)和100个城市的测算结果及排序,并对报告的整体框架进行了介绍。
本书以2017年江苏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为主线,以产业分类营运为板块,辅以世界和中国半导体产业市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等内容,对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规模、市场、产品、技术、产品结构、投资兼并、产业政策环境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和分析;对江苏省集成电路设计业、晶圆制造业、封装测试业、支撑业、分立器件业,以及与半导体相关的专用设备业和材料业进行研究、探讨和分析,并对江苏省内各地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主要企业经营状况进行研究、探讨和分析。本书可供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作为参考资料使用,也可供集成电路相关领域的管理者、科技工作者阅读和参考。
"工业强基战略研究 重大咨询项目已经开展了二期的研究工作。项目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汇集了数十位院士、专家的经验、智慧和思路,院士、专家们竭心尽力为解决制约社会经济和国防安全的基础薄弱环节,为建设制造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思路与建议,为中央决策和地方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对推进我国夯实工业基础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工业强基战略研究》(二期)共分为三卷,本书为第三卷,即"专精特新 冠军卷,主要内容包括培养"专精特新 冠军企业是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任务研究报告、上海市"专精特新 小巨人培养和培育研究报告、苏南地区"专精特新 小巨人培养和培育研究报告、宁波市"专精特新 小巨人培养和培育研究报告。
人们总是试图用理论的合法性来解释现实的合法性。其实,现实的合法性源于自身,并不需要理沦来证明。为践行从现实出发、从身边的问题做起的研究理念,我们围绕传统平原农区工业化与经济往会转型这个主轴,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中原经济区竞争力报告》是这一系列探索的*形式。 本书共包含27个专题。所有这些专题互相呼应,构成一个能够反映中原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运行状况的完整体系。 其特色在于:一是用数据说话。所有专题均以官方出版的各类年鉴中所载数据为依据,并且使用了趋势图特别是雷达图对相关数据进行精细化处理,以便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二是注重动态趋势。所有专题都尽可能使用时间序列数据进行描述和分析,以助于从动态角度把握事物演化的趋势和规律,提出具有预见性的对策和建议。 本书的作者是耿明斋。
本《经济学手册》是手册性质的系更著作,其目的在于为专业研究人员和高学位的研究生提供有权威性的资料来源、参考文献和阅读素材。本系更手册中的每一本系对经济学中的每一门分支学科的前沿的发展,根据其内容分成各章并做出全面的总结,而各章的执笔均为分支学科的有关领域的领先学者。总结的范围不但包括已被包括已被认同的结果,而且也涵盖来自职业杂志和探讨性文献所代表的较新近的发展。虽然各章含有一些手的资料,但各章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全面的和较易于看懂的总结。本《经济手册》不但能为专业者的文库提供比较有用的参考著作,而且也为经济学研究生的高等课程提供有待于选用的阅读教材。
北京内容简介本书将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与复杂网络分析工具进行融合,明确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路径与不同因素的作用机制。以中关村为例,从专利合作、资金流动和产品竞争三个维度,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网络。通过建立网络测度指标体系,对中关村多层创新生态网络进行测度,并评价网络结构、要素投入和环境指标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上述分析,对完善中关村创新生态系统提出总体思路与政策建议。
为弘扬上海世博会理念,激励人类为城市美好未来而不懈努力,2014年10月31日,联合国首届 世界城市日 活动在上海隆重举办。作为首届世界城市日系列论坛之一,由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银行主办、上海师范大学承办的全球城市论坛也于同一时期举行。论坛以 上海2050:崛起中的全球城市 为主题,吸引了来自联合国、世界银行和国内外城市研究领域的一流专家参与,与会嘉宾从城市创新、全球化、城市治理等不同角度出发,对全球城市发展趋势和2050年上海发展战略等问题展开深入研讨,贡献了众多富于智慧的真知灼见。 《上海2050:崛起中的全球城市 联合国首届世界城市日全球城市论坛实录》为研究者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