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日本政府就着眼于其国内城市体系的发展阶段,但并未急于谋求一步到位效仿当时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的城市群发展的现有成果。该国的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专家学者率先对国内外各大城市集聚区进行了非常系统的研究,此后伴随着持久的分析、讨论,逐步推导出了可以合理引导该国大都市圈内外多方利益实现共赢的发展途径。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学者和研究机构对于日本的大都市圈都给予了积极的关注,并发表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介绍性论著或论文,但是国内已有的此类文献仍缺乏系统性、综合性,其中所引用的图表数据等也存在严重不足。 富田和晓·藤井正编著的这本《新版图说大都市圈》主要围绕着大都市圈诸多构成要素的分散聚合、逐渐演进的过程展开了细致分析,内容基本上涵盖了大都市圈中的主要城市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国就业是大民生。进入新时代,我国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表现为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的需要和就业不充分、结构不平衡、质量有待提高之间的矛盾。解决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劳动群众的向往,紧扣就业领域主要矛盾变化,积极回应劳动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坚持经济发展的就业导向,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实现 高质量和 充分就业。
由胡国俊主编的《特大型城市耕地保护体系建设与实践》一书的编者是长期从事上海耕地保护工作的科研、实践和管理人员,本书是他们在总结提炼多年工作成果基础上完成的。纵观全书,有三个鲜明特点: 一是视角新颖。该书深刻认识到对于上海这样的特大型城市来说,耕地不仅是日常需求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农民生计的重要来源、农耕文明的物质支撑,还是优化城市空间格局形态、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生态系统。 二是逻辑体系严密。本书着重于耕地保护体系的研究。目前,国内关于耕地保护的研究常见于模式、制度等方面,而本书从耕地保护的体系构建及完善的视角进行研究,既包含耕地保护的理念提升和技术方法的创新,又包括政策制度设计的创新探索,*后还以实践案例进行验证,研究内容丰富、系统性强。 三是实践操作性强。本书对上海近年来在
协调能源供应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以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寻求一条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能够减少污染的能源供应与消费之路,是我国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本书以当前二元经济结构下能源消费的主体??城市为研究对象,根据世界能源发展趋势和国内能源供应现状,针对目前城市能源供应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了能源生态化供应的概念,并针对城市能源生态化供应评价体系、居民能源消费行为、能源生态化供应实现路径和引导政策等关键问题展开研究,最后提出了实现城市能源生态化供应的对策及建议。
这本《城市经济学》由栾峰主编,共分为四个篇章。篇为导论,重点介绍什么是城市经济学及经济学的若干重要基础知识;第二篇主要介绍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的经济学解释;第三篇主要介绍区域与城市的空间组织的经济学理论,同时也包括了对区域与城市空间*发展的有关解释及分析;第四篇主要介绍若干重要的城市部门问题及相应的城市部门经济学理论知识。 《城市经济学》主要面向高等学校的城市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等土建学科领域的本科生,为此在内容组织上采取了针对性的措施,包括特别增加了一些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以及将城市与区域的空间组织等本学科重点关注的内容组成专门篇章。在内容深度的把握上,以满足初学者的要求为主,同时纳入较多扩展性和研究性的知识点。希望以这样的内容组织方式,不仅能够满足本教材主要对象的学习
在城市里,我们用眼睛去看, 用耳朵去听, 也用嗅觉去感受周围的环境。气味有着普遍性和特殊性。在城市里,气味有着时间的印记,承载着人们的记忆, 却常常在设计中被忽略。城市里面有哪些气味呢?这些气味对我们设计公共空间有什么样的影响呢?我们应该怎么设计城市里的嗅觉环境呢? 城市嗅觉景观这本书给出了一些答案。这本书极大地补充了感官设计的文献,帮助我们 好地理解人们在城市中是如何通过感官去感受周围的环境的。本书以英国城镇为例, 探索了当代背景下气味对人们体验城市空间的影响,阐述了嗅觉景观在创造场所感和对场所认知的重要性。 通过对工厂,啤酒坊 和城市公园以及体验性嗅觉环境的调研,本书总结了一些列控制及管理城市嗅觉景观的措施。同时,本书提出了一些列设计及管理方法供城市设计师及管理者参考使用。
本书是2009年《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根据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上报的2009年城乡建设统计数据编辑。全书共分城市、县城和村镇三个部分。本年鉴的统计范围包括:设市的城市地区、县城、村镇。本年鉴数据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台湾省。全书中英文对照。 本书面向相关工作单位及工作人员。
本书在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方式创新、投融资渠道拓展等一系列问题的理论研究基础之上,以天津经验为依托,探索适合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理论篇,主要阐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的基础理论;下篇为天津经验篇,全面、系统、专业地梳理天津进行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创兴的实践。
《当代中国城市化及其影响(当代中国调查报告)》由李培林等人著,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开展的201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的研究成果之一。《当代中国城市化及其影响(当代中国调查报告)》以本次调查所取得的数据和2006年、2008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的数据为基础,以城市化为主题,从消费、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社会分层、社会融入等不同的角度,探讨和分析了中国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途径。
杨锋、刘春青、李忠强、邢立强编*的这本《城市可持续发展标准化研究》共分为六章,**章详细介绍了城市可持续发展标准化的背景,提出城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标准化是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第二章分析了国家标准化组织城市可持续发展标准化发展情况;第三章总结分析了各国际组织和发达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及标准化发展情况;第四章在总结我国城市化发展趋势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基础上,提出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标准体系;第五章就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第六章提出了加快推进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标准化建议。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通过对存在问题的研究,借新型城镇化发展之机,探索新型城镇社区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对我国其他地区的社区文化建设有借鉴作用。
作者用前瞻性视角为我们解读了城市的未来:智慧城市不再是一个空洞的名词,随着大数据的开放、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它有了全新的意义。而我们如何在此次互联网浪潮中乘风破浪,引导这些历史性力量融合,以发挥*的效应造福人类至关重要。智慧城市建设已被多个国家放入发展战略规划。智慧城市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大势所趋,也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对世界特别是中国发展绿色经济而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政府、人民将如何面对和把握这一重大机遇值得我们深思。 智慧城市这一人类伟大的工程将从人们日常上网的一次次点击、搜索、互动中建成,将从为解决城市问题开发的一个个软件中诞生 智慧城市其实存在于每一个市民的智慧创想中。草根阶层的全面参与,将是改变城市的主要力量!这是一本汇聚智慧和力
本书首先以白描的方式,为城市领导者悉心勾勒出了一个现代化世界城市的轮廓。为此本书参照了大量对国际化都市现代化指标体系进行研究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综合提炼,终将国际化大都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经济水平、社会人口、文化形态、科技教育、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国际交往七个类别。每一类别下都包含着若干可以量化的具体指标,这些指标可以集中反映该类别在某一国际化大都市中的成长水平和现实状态。 本书不仅对每一指标的来源、制定方式和意义以及应用价值做出了充分而细致的说明,而且紧紧围绕主题搜集了国內外大量的城市建设案例来充实内容,让城市领导者在领会城市建设要领的同时,更加直观地把握指标的应用方法和内在含义。笔者希望通过努力,能够为城市建设领导者展示出色彩饱满、气息清新的现代国际化都市的风貌。
作为中瑞合作中国低碳城市项目为中国城市开发的工具之一,《重构中国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方法学研究与应用指南》借鉴了欧洲能源奖以及瑞士能源城市项目的成功经验,并基于中国国情以及在中国的具体实践经验重构了中国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指标清单、低碳城市评估报告和城市行动计划三大部分组成。 《重构中国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方法学研究与应用指南》的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科学概念、一种社会发展模式和一种处理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准则,长期以来经久不衰。随着研究的深入,对可持续发展研究关注的焦点逐渐由思想上升为理论进而转向实践层面。本研究首先从分析可持续发展协调思想、环境经济协调理论及产业生态协调实践之间的内在关联入手,回归出产业生态的产业-环境系统协调的思想内质,进而以此为依据对国内外产业生态研究和实践的现状进行述评和分析,指出其中存在的不足并予以思考。在此基础上,从提升产业生态研究的时空尺度和对产业生态进行经济分析两个基本视角出发,构建了适应性城市产业生态化研究的一般架构,并以东北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宋涛编写的这本《城市产业生态化的经济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产业生态的基础分析 基于当前产业生态基础理论
本书主要是从城市群内城市间存在的竞争或合作关系出发,对城市群内城市间的竞争或合作关系进行定量测度判定,再从城际间竞争或合作关系对城市发展会产生影响进行验证。探讨城市群内各城市间相互关系,对提高城市群各城市间整合协同发展起着重要的意义。本书在梳理国内外有关城市群内城际关系及其对城市发展影响研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构建了 关系 路径 影响 的理论分析框架,结合国外较为成熟城市群发展实践经验,以武汉城市圈为实证研究区域,对城市群内城际关系及其对城市发展影响这一主题展开研究。
《中西部大城市城中村空间形态的和谐嬗变》(作者赵万民)以我国快速城镇化中特有的城中村为研究对象,对其成因、产生的社会问题和空间形态进行分析。在人居环境大学科思想导向下,将城市规划与城市社会学、发展经济学和土地经济学相结合,重点讨论了转型期中西部大城市城中村社会经济与空间形态特征、产生的机制与历程,及其大规模市场化改造有可能产生的消极后果,认为中西部大城市城中村改造应统筹考虑城市经济、社会、生态与文态环境的综合效益,兼顾城乡不同阶层的利益,以相关社会群体实现空间利益分享为主要发展取向,使改造工程成为和谐人居环境的塑造过程,并提出了与中西部大城市社会空间相融合的、多类型的城中村改造规划调控策略。 《中西部大城市城中村空间形态的和谐嬗变》可供城市规划、建筑学、城市社会学、公共管
本书着眼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展望2030年城市发展远景,提出了未来北京完善城市定位,提升城市功能、强化保障支撑、提升城市软实力与和谐宜居品质的具体思路。建设世界城市是北京的一项长期发展战略,也是各项工作不断推进的动力。长期坚持一战略,有利于提升北京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破解发展难题,使城市生活更加美好。 本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相关工作组对世界城市发展动态、国内外特大城市发展特点进行了较为深入的介绍和分析。《北京2030:世界城市战略研究》的内容能对专业读者和政策制定者有所助益。
本书作者在韩国大田大学国际语言文化学院任教期间,以民俗学理论与田野调查方法对韩国民俗生活进行参与式体验、观察与思考,并借助相关文献,写下大量的民俗笔记,本书主要从制度民俗与文化、民俗表象与内涵、人生礼俗与信仰、人物情怀与风尚、民间文学与艺术、民俗探访与记存等几个方面展开记述,并对中韩两国民俗文化的异同进行比较,还配上大量精美的图片,方便读者对韩国民俗文化有更直观更全面的理解。
本书是上海高校都市文化研究院的规划项目,主要研究中国都市化进程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报告以2008年度为背景,分别就经济社会、文化生产、理论创新等多个层面关注中国的都市化进程,是中国都市化进程进行从经验到逻辑,从理论到实践,从发展到创新的总结与研究。
本书介绍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建设基础和启动近况,分析了打造第四增长极的比较优势和重要意义;创建了“城市群整合模型”,并运用齐普夫法则、城市流模型、城市相互作用引力模型,深入研究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形成的必然性及其发展趋势;从空间结构优化、产业合作、城市发展、生态文明、国际借鉴等角度,揭示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建设路径。本书对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既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