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和谐宜居城市为研究对象,在深入解读“和谐宜居城市”的内涵、总结国内外和谐宜居城市的研究进展和建设经验、梳理国内外“和谐宜居城市”的建设标准和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适合我国和谐宜居城市的评价体系和方法;同时,以北京为典型案例,综合运用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方法进行了系统分析,对北京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现状进行综合评价,诊断北京建设和谐宜居城市存在的问题,解析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影响机制,并提出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规划实施目标、路径和政策。
倪鹏飞主编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4新引擎多中心群网化城市体系)》以中国城市体系为研究内容,首先描述了中国城镇化加快推进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与新问题,总结并借鉴国际经验,梳理归纳基本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拓展构建了一个多尺度、多中心城市体系模型,同时基于中国人口数量庞大、国土面积辽阔等巨型国家特征和城镇化加快推进等发展国情,提出中国将形成一个集群化组织、哑铃型规模、多中心结构和网络化联系的城市体系的推论。
为记录这精彩的时段和画面,根据上海市委、市政府领导的要求,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牵头,会同上海世博局和上海市科委,组织了有3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的世博场馆专业考察团队。其中10位专家由上海市科委负责组织对世博展馆所展示的世界先进科学技术进行考察记录;其余20位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负责组织对世博场馆所展示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内容进行深入的考察挖掘。其目的是从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等多方面,较完整地记录各展馆展示的理念、特点、主要内容、表达方式、技术手段,以充分认识各世博展馆所展示内容的社会价值及其对上海和我国城市建设发展的借鉴意义。经过各位专家深入现场的系统考察学习,今天终于可以以“智慧之光”的名义将调查研究成果奉献给世界,奉献给关心城市健康发展、热爱未来城市生活的
本书是清华大学“城市可持续交通”课题组阶段的研究成果。该课题由BP公司资助,为期3年,分为3个阶段推进:调研分析、理论研究和成果示范。课题组山清华大学校内6个单位联合构成,汇集了城市、交通、能源、环境、汽车和政策6个专业,充分体现了多学科融贯的思想。为了更好地描述中国城市可持续交通的发展状态,本书首先分析了中国城市可持续交通的内涵与面临的挑战,然后结合10个案例城市的调研结果,分别从6 个专业的角度进行深入剖析,后指出“城市可持续交通”课题下一阶段的研究方向。 本书可作为政府相关部门的工具书以及相关研究单位的参考书,除此之外,本书还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参考书。
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1.3%,标志着中国城镇化发展进入到非常重要的转型期。在“十二五”及未来一个时期,中小城市将成为城镇化的主战场和主力军。《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2012)》以“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之路”为题,系统阐述了中小城市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意义、形势、任务以及方法和途径,总结了典型城市城镇化发展的经验和特点,力求为中小城市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2。6%,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了以城市社会为主体的发展新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城镇化将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为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要遵循城镇化规律,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取得重大成就,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也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重物轻人、高代价、粗放型的传统城镇化模式已难以为继
过去30多年里,中国城镇化有力支持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快速转型,使得包括2.6亿农民工在内的人口从农业进入更具生产效率的非农部门。在城镇化进程中,5亿人口摆脱了贫困,经济连续30年保持了年均10%的史无前例的增长。中国的城市以充足的劳动力、廉价的土地、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地区竞争创造了高度有利于增长的环境。不断成长的城市相互之间及其与世界的连结日趋紧密,通过集聚效应推动了生产率增长,现在,一些特大城市的收入水平已和OECD国家可比。 中国成功避免了城镇化过程中的一些通病,尤其是避免了大规模的城市贫困、失业和贫民窟,但压力也开始显现。中国的增长越来越依赖于扩大投资,而非提高生产率,但无论在国家层面还是在城市层面,投资拉动增长的效应在下降。城镇化过度依赖土地用途转换和土地融资,导致了无效的城市蔓延
城市作为中国现代社会主要载体,30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我国迈向现代化的引擎。伴随改革开放,中国城市走过了日新月异的30年。为展现30年来我国城市发生的伟大变革,展望未来发展前景,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人口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以及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共同撰写了《中国城市发展30年》。本书以改革开放为主线,从城市化、城市经济、城市社会、城市建设、城市环境和城市管理角度,分30个专题对中国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建设30年来的路径与现状、成就与经验、问题与困难、前景与对策等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总结,全面反映了我国城市30年来在各领域发生的变革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本书文字叙述与数字分析相结合,图文并茂,深入浅
本书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一批知名专家学者配合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制定,就国家实施“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形成的研究报告集,书中深入分析了未来五年以及更长时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趋势和问题,提出了未来发展的思路和对策,有利于于我们思考我国在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路径选择,更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的精神和战略部署。
本书是国内率先从生态学的视角对城镇密集地区发展现象进行系统研究的著作。书中将生态学中的生物群落概念引入城镇密集地区的研究领域,提出了“城镇群落”的概念,探讨了城镇群落空间演化的自然规律和空间规划对策,对于提高人们对城镇和城镇密集地区的生态问题的认识有积极意义。本书可供从事城市和区域规划、生态学及地理学研究的人员阅读,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师、研究生及政府部门的管理人员学习参考。
本书致力于分析北京城乡一体化的新进展,尤其是北京城乡一体化面临的困境和问题。2013年,这些问题突出的表现为城乡收入差距仍处于拉锯状态;公共服务均等化仍显不足;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不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农村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书中提出,2014年应加大城乡一体化领域的创新力度,同时应保持城乡一体化政策良好的连续性。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五年后的 1983年,中美两国的政府机构 中国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即现在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美国住房与城市发展部,为了减少双方交流时因对住房、城市规划和施工管理等词意的理解不同而引起误解,而决定共同编写一本词汇。这项工作始于1983年,*终完成于1987年。内容包括住房、城市规划和施工管理内容的词汇共1036条以及相应的插图。
本书包括居住区绿地概述、居住区绿地生态规划设计概述、北方居住区常用绿化植物的生态效能综合评价与分级、居住区绿地植物选择与配置、居住区绿地生态规划设计、居住区绿地的技术设计及居住区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实例七个章节内容。不仅对居住区各类绿地的生态规划设计进行了理论和方法等方面的总结,而且阐述了各类居住区绿地及居住环境设施和景观建筑与小品的技术设计方法;通过对北方居住区常用绿化植物生态效能的综合评价与分级研究,构建了居住区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的典型植物配置模式;结合居住区绿地的相关规范,汇总了作者等人的不同特色的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实例,使居住区绿地生态规划设计得以从理论、方法到实践的提升。 本书是为了满足当前居住区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生态环境建设和园林绿化、城市林业、景观建筑、城市规
本书是作者带领团队重返上世纪90年代所选取的乡村实地调查点,以7个调查个案为基础,从20多年的一个时间维度考察其乡村都市化的过程。作者重点选取了乡村都市化过程中地方与国家的关系、人们文化意识的转变、失地农民和传统乡村组织等一些热点问题开展研究,并对早前曾提出的有关乡村都市化理论预测做了回顾检测。
《中国土木建筑百科辞典》共十五卷。桥梁工程卷是反映本专业领域内容广泛、深入的一本辞典,它涉及到古今中外的一些名桥,桥梁的各种类型、体系和结构型式,桥梁的上部结构和下总结构,桥梁的构造、设计和施工,桥梁的试验和维护等各个方面。本卷共收录辞目4500余条,分属于桥梁历史、桥梁美学、桥渡设计、桥址勘测与定位、涵洞、桥梁总体规划、桥梁类桥梁结构设计、桥梁上部结构、桥梁墩台和基础、桥梁施工与设备、桥梁试验与检定、桥梁维护等十四个门类。
本书收录了年轻新锐的丹麦建筑师与来自中国四所*学府的教授、学生,针对中国四大城市中几个具有挑战性的特定课题所进行的项目设计,包括背景介绍、方案描述及设计步骤。内容涉及城市化问题,希望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不耗尽那些维持较好生活所需要的资源。
《城市智慧学习环境研究与测评 宜居与创新的视角》以社会信息化推动下的学习型社会和智慧城市发展为研究背景,介绍了智慧学习环境的深刻内涵、关键特征及未来发展趋势。本书从城市 学习者 视角出发,关注城市中学校、家庭、社区、单位、场馆等5种类型学习环境的发展情况,在智慧城市建设的 市民宜居体验 和 城市创新活力 双核心框架基础上,基于城市创新发展环境、场域智慧学习环境和市民智慧学习体验3个维度,构建中国城市智慧学习环境指数,以国内机构的公开数据,结合大量可靠的调研数据对中国68个城市的智慧学习环境发展现状进行了综合分析。 《城市智慧学习环境研究与测评 宜居与创新的视角》有助于广大民众增进智慧学习基础性认知、了解城市智慧学习环境整体概貌,对于城市管理部门、学习环境建设者以及有关专家学者掌握理
无
本报告依据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新型城镇化建设重大决策部署,结合新时期城镇化建设的特征和要求,以资源型城市作为切入点,描绘了在五大发展理念指引下我国的新型城镇化之路。具体包括:创新发展作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动力,协调发展反应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绿色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开放发展为新型城镇化推进的行动先导,共享发展体现新型城镇化内涵的基本保障。
《谷牧与宁波(精)》(作者杨明祥、孙伟良)约30万字,收录图片60余幅,分“时代印记”、“深切怀念”、“港城华章”和附录四个部分。“时代印记”主要收录谷牧同志有关宁波的讲话材料、会议纪要和相关新闻报道;“深切怀念”收集了报刊和网络上宁波人民对于谷牧同志的纪念文章;“港城华章”则是宁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对宁波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资料选编,主要是吸收了由市委宣传部牵头,会同宁波日报社和市直有关部门等共同组织开展的宁波改革开放30年30事评选活动的成果。
本书分为三大部分。首先,重新探讨了现代城镇化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现代城镇的资源环境消费行为。现代城镇化是一个人类社会活动及生产要素从农村地区向城镇地区转移的过程,其中,直接 本书可供从事城镇化、城市规划、区域发展、资源开发与利用、环境保护、地理科学研究和教育的相关人员、政府决策者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