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和谐宜居城市为研究对象,在深入解读“和谐宜居城市”的内涵、总结国内外和谐宜居城市的研究进展和建设经验、梳理国内外“和谐宜居城市”的建设标准和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适合我国和谐宜居城市的评价体系和方法;同时,以北京为典型案例,综合运用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方法进行了系统分析,对北京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现状进行综合评价,诊断北京建设和谐宜居城市存在的问题,解析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影响机制,并提出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规划实施目标、路径和政策。
倪鹏飞主编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4新引擎多中心群网化城市体系)》以中国城市体系为研究内容,首先描述了中国城镇化加快推进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与新问题,总结并借鉴国际经验,梳理归纳基本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拓展构建了一个多尺度、多中心城市体系模型,同时基于中国人口数量庞大、国土面积辽阔等巨型国家特征和城镇化加快推进等发展国情,提出中国将形成一个集群化组织、哑铃型规模、多中心结构和网络化联系的城市体系的推论。
《小城镇基础设施统筹与专项规划(第2版)》(作者汤铭潭)集中了小城镇基础设施9个规划导则,10个专项规划的理论、方法与实践研究;反映了小城镇相关规划领域的很新科研教学成果及理论实践总结。 《小城镇基础设施统筹与专项规划(第2版)》分上下两篇,上篇包括小城镇基础设施统筹规划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指标、小城镇基础设施工规划导则、小城镇道路交通工程规划,下篇包括小城镇给水工程规划、小城镇排水工程规划、小城镇电力工程规划、小城镇通信工程规划、小城镇供热工程规划、小城镇燃气工程规划、小城镇环境卫生工程规划、小城镇工程管线综合规划等市政专项规划,以及规划案例与导则应用示范分析。 全书不但涉及知识面广、资料翔实、内容丰富,而且集系统性、优选性、实用性、可读性于一体。本书可作为从事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技
中国经济创造了世人瞩目的“中国奇迹”。然而,在传统的四大区域发展格局下,中国出现了东部过度聚集、西部过度分散、东北持续下滑的困境。本书以“巨手:托起城市中国新版图”为主题,分别从市场、产业、要素、交通一体化角度论证了东中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建议:中国经济分区应该由“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分区调整为自主发展区(东中)-政策扶持区(西部和东北)二分区,并构想了“一团五带”的中国城市体系新格局。
基于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中国本土实践,作者剖析了城市运营的内涵和理念,系统梳理了城市运营的模式特征、目标战略以及方法流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运营理论体系,从其本质和运作方式上深入全面地回答了城市运营与传统的城市经营之间的差异、城市运营与新型城镇化的战略目标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城市运营与PPP模式如何建立深层次的关联,以及 多规合一 如何在城市运营的过程中实现等一系列的根本性热点问题。同时,在寻求答案的分析论证中,作者呼吁跳出传统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和思维定势,以资源大整合的跨界创新思维去开创和迎接中国的城市运营时代。
《中国城市发展史》从中国城市产生和发展时间、空间、经济社会变革的动态过程和特点,阐述了中国城市与中华文明的关系。作者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各个时期的社会背景,依据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地理状况、人口分布、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城镇发展基础条件、特点和差异,研究中国城市社会、居住环境、建筑形态与社会活动场所的变迁史,阐述了“天人合一”等社会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并做了评价。全书史实丰富,展示中国城市历史,尊重中国文化智慧,尊重城市原有的特色,尊重中国城市和乡村院落那种体现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精神。针对“现在全世界的城镇正趋向同一种模样”的问题, “希望中国的城市建设能够不被那些虚假、肤浅的标准概念洪水淹没”。此书要用历史镜鉴动员智慧和力量去抵抗。本书可供大专院校、从事城乡规
本书系统阐述了基础设施在经济社会空间系统构建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在发展中所遵循的规则;从集成角度探索了基础设施体系发展的机理,总结了高效利用国土理念下基础设施对功效空间构建的影响。全书分三部分,章到第四章为基础设施建设的理论部分,重点阐述基础设施的基本范畴、规律及其在经济社会中的空间建构功能;第五章到第七章为专题部分,重点讨论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依据、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及其空间效应的评价方法;第八章到第十章为实践部分,以交通基础设施为对象,重点讨论其建设在我国经济社会空间组织与结构演化中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本书可供相关领域的研究学者和规划工作者以及相关部门的管理者参考。
本书通过梳理国内外城市管理研究的历史流变,提出了新加坡“超前治理”的城市管理理念是对传统城市管理实践范式的超越,而技术变革、城市公众需求的变化和公共管理思想的演进构成了新加坡城市管理的三个支点。书中全面阐述了新加坡城市管理的组织框架、城市公共政策供给、智慧城市建设和社区管理等内容,尤其侧重于中国和新加坡的比较研究,以及中国城市管理中政府可资借鉴的管理理念和具体实践。
在我国完成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贯彻科学发展观,走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全局。本书是一部理论探讨与实践调查相结合的学术性著作,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探讨二线城市科学发展的若干理论问题和总体态势,下篇是对南昌、沈阳、武汉、珠海、杭州、石家庄、重庆、兰州等八个城市进行的专题调查。全书围绕二线城市转型、“两型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等城市科学发展的重点问题,开展实地调研、经验总结、理论研究和对策探讨,力求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为各级政府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
本书基于课题组在低碳城市研究领域的*成果汇编而成,集合了多家国内一流的研究机构、大学和规划设计院的相关成果,从政策、地方实践、国内外经验对比等方面梳理了我国现阶段低碳城市建设领域的成就和问题,将为我国低碳城市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专业理论支撑。
本书是国内率先从生态学的视角对城镇密集地区发展现象进行系统研究的著作。书中将生态学中的生物群落概念引入城镇密集地区的研究领域,提出了“城镇群落”的概念,探讨了城镇群落空间演化的自然规律和空间规划对策,对于提高人们对城镇和城镇密集地区的生态问题的认识有积极意义。本书可供从事城市和区域规划、生态学及地理学研究的人员阅读,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师、研究生及政府部门的管理人员学习参考。
土地储备涉及规划、国土、建设、财政、金融等诸多方面,我国土地储备运作机制及相关配套措施大多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完善而形成的,缺乏先期的理论研究作为基础。因此,本书试图通过系统梳理十几年来我国土地储备的发展历程,借鉴国外土地储备的理论与实践,总结我国各地不同类型的土地储备模式并评价其绩效,基于五个模块的系统研究(基于不同层面的土地储备制度的异化与重构研究、基于GIS的储备土地经济社会生态评价研究、基于风险和成本管控下的土地储备融资决策研究、基于不同驱动模式下的土地储备规模和周期研究、基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下的土地储备研究),总结和提炼土地储备实践经验,进而探讨创新土地储备模式的思路、路径及对策,促进城市土地储备及市场供应计划向精细化管理和过程管理转化,进而实现土地市场调控、城市
《中国的就地城镇化:理论与实证》是国内对就地城镇化进行专门研究的专著,是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城市规划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成果。就地城镇化是在城乡界限淡化条件下人类聚落近期演变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被著名学者约翰·弗里德曼认为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不寻常的转变过程之一。《中国的就地城镇化:理论与实证》突破城乡二元的分析框架,揭示了就地城镇化在中国城镇化整体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发生发展的宏观和微观机制、演变趋势和发展前景、理论意义和规划调控方向,并在构建和发展能够反映就地城镇化实际、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城镇化理论上做了积极的探索。《中国的就地城镇化:理论与实证》适合从事人口学、人口地理学、城市与区域研究、城乡规划等领域的专业人士、政府工作人员以及相
刘卫平*的这本《统筹城乡发展社会协同治理机制研究》以统筹城乡发展社会协同治理机制研究的文献综述为起点,以构建我国城乡社会协同治理机制为研究对象,以协同治理理论为分析工具,以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为研究平台,以构建城乡社会协同治理价值导向机制、主体培育机制、主体运行机制、协同保障机制、协同治理评价机制以及协同治理机制在城乡社会建设治理几个具体领域的运用分析为主干,从四个层面由低到高逐层展开研究,即从研究基础层面、机制构建层面、治理评价层面、优化与运用层面依次展开。
立足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本要求和国家新时期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规划目标任务,李泉编*的《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新型城乡形态研究》通过分析国内外城乡发展的宏观背景,在界定核心概念与研究范畴的前提下,细致检视了国内外城乡形态研究的前沿成果,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深入剖析并反思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制度安排下的城乡发展历史及其形态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现阶段中国城市(区)中心带动形态、农村内生驱动形态、城乡关联互动形态等三种类型的新型城乡形态,并对其分别以案例形式进行了典型研究。同时,本书对如何以 历史耐心 实现城乡区域系统内部结构优化调整、区域城镇体系完善、城乡产业链结与金融发展、城乡形态合理化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以及缩小城乡区域之间和各阶层社会成员之间的
《城市土地利用与规划》集合了董黎明教授学术生涯中公开发表的43篇论文。按内容将其划分为地理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城市土地利用和房地产四部分:地理学部分的文章包括地理学在工业布局中的应用、城市地理学、地理学与城市规划的关系等内容;城市规划部分的文章包括城镇体系规划、不同时期城市及城市规划发展趋势等;城市土地利用部分的文章包括了在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下土地经济评价、分等定级以及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等;房地产部分文章主要内容是房地产估价和我国住房制度等。 《城市土地利用与规划》不仅体现了董黎明教授的主要研究成果和学术思想,同时也反映了30年来我国地理学学科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在城市土地利用和规划方向的演变,可供城市规划、土地利用、人文地理等专业的科研人员和高校师生阅读。
本书以国内外城镇体系发展及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宏观背景,从分析中原经济区主体区河南省现代城镇体系的历史与现实入手,研究城镇体系的等级层次、规模序列、职能类型与空间布局结构,论证主要中心城市的综合发展、城镇体系功能分区与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优化等功能组织方式,并对协调运行现代城镇体系的空间组织模式、提升中原城市群的整体实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实施城乡统筹发展与夯实建设郑汴都市区的区域基础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科学设计。
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意味着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中国城市化进入关键发展阶段,这必将引起深刻的社会变革。目前中国的城市化道路是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非均衡道路;是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的非规整道路;是以抑制农村、农业、农民的经济利益来支持城市发展,导致不能兼顾效率和公平的非协调道路;是片面追求城市发展的数量和规模,而以生态环境损失为代价的非持续道路;是以生产要素的高投入,而不是投入少、产值高、依靠科技拉动经济增长的非集约道路。传统的城市化存在着诸多弊端,中国未来的城市化必须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本报告共分5篇9章,深刻揭示了城乡统筹发展的“动力表征”、“质量表征”和“公平表征”,共同构成了中国新型城市化进程中的统一判别;修正完善了全面衡量中国新型
本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公园城市专委会、成都市社会科学院组织编写;结合生态经济、能源经济、空间经济、发展经济、城市规划、金融、建筑等相关学科和理论,对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中碳达峰、碳中和相关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构建了新发展理念下公园城市迈向碳中和的理论框架,提出了成都迈向碳中和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探索了 双碳 目标下公园城市转型发展的综合方案,梳理出成都在公园城市建设过程中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典型案例和先进经验,可为超大城市迈向碳中和提供理论支撑与路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