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摈弃断代研究的方法,针对中国经济史上的几个专题,研讨其演变的过程。其中包括土地所有权制、耕地面积的变动、人口与耕地的比率、农业经营方式、租伽制度等,不但提供贯通历史的纵向观察,也澄清一些以西方经济史观为基础来研究中国土地问题的错误观念。书中有许多有关土地制度的一手资料,辅以科学的分析,并提出独特的诠释与看法。
这部书稿是一部颇具学术水平的著作,不但填补了本学科的一项空白,而且也对当前国家经济建设与环境利用,有定的借鉴意义。诗书稿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反映了该分支学科所达到的水平,堪称佳构,可以预见将对学术研究产生重要影响,并于当前的社会经济建设亦大有碑益……
本书共分九章。章绪论,基于中国特殊的经济社会背景,揭示农户研究在农区发展中的重要意义,进而在对外相关研究综述的基础上,确定农户地理研究的框架和主要内容;第2章农户农业生产空间研究,在对杜能农业区位论进行述评的基础上,从农户视角分析在中国背景下耕作地块的决定因素和农业生产的空间特征,形成微观的农户农业区位理论;第3章农户工商业活动空间研究,基于我国农户工商业活动的特征,分析不同环境作用下农户从事工业活动、旅游产业活动和文化产业活动的空间结构;第4章农户务工空间研究,从农户务工特征着手,采取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分析农户务工的区位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并通过务工区位模型进行验证;第5章农户居住空间研究,阐述农户居住空间的类型和演变,从村域内和村际间两个层面分析农户居住区位的选择及其影
《果树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比较系统地分析了我国主要果树树种的产业现状、发展态势,经济、社会地位,发展中的历史经验教训及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国情与世情,提出我国果业今后的发展战略与方向目标,以期为加快果树产业的现代化步伐,实现由世界果品生产大国向果树产业强国的历史性跨越提供参考和借鉴。由于果树在农业产品中属于小作物,除了主要树种有国家统计资料外,一些小树种尚缺乏统计数据,统计资料不够完整和标准。
本报告面向城乡转型发展新时期,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相关重大战略决策与农民现实问题,通过系统分析现代农业发展一般规律及其阶段性特征,构建现代农业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其评判标准,开展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系统评价;深入剖析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民就业转型的主控因素、动力机制及其对农村主体弱化的影响;研究提出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与农民就业转型的区域模式;系统提出现代农业发展的制度创新路径,构建现代农业发展的保障体系。充分发挥我所农业地理研究服务“三农”的优良传统和专业优势,为满足我国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适时提供科技咨询和科学决策依据。
我国既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同时也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近万年的农耕生产活动是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也是几千年农耕文化产生和发展取之不尽的源泉。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的根基,它贯穿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始终。时至今日,农耕文化中的许多哲理、理念、思想和对自然规律的认知(如夏历、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的今日仍具有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值得当代人传承和发扬。农耕文化在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在现代农业的发展中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中国农恳改革发展30年》主要内容:30年来,我国农垦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在农业领域率先实行农工商综合经营,在国有企业中率先执行财务包干政策,率先打破国有企业职工等级工资制;体现不同垦区特点的多种形式的垦区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农场改革扎实推进,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经营体制不断完善,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全面展开。从总体上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符合垦区实际的农垦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在加快建立。
对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孙中山先生的[平均地权]、土地权属及其赋税形式的现代性转化,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无可规避的核心环节。论著本书以抗战时期的四川这样一个特定时空中的[地籍整理]为研究对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而具体,典型且可靠的个案图画。
本书首先在导论中通过对草原畜牧业地位和作用的研究,指出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可持续性和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可持续性,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应该成为历史进步和发展的经济伦理标准的观点。其次深刻地分析了游牧畜牧业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指出游牧民族的一个共同点,这就是他们注意保持人、草、畜三者之间的协调均衡,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再者,作者进一步从历史沿革的角度分析游牧畜牧业生产力的质的规定性和量的可变性,据此进一步研究其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积累规律及规律等很少有人涉足的学术问题,提出了颇有见地的观点,对游牧畜牧业生产关系问题,特别是作为游牧畜牧业基本生产资料草牧场的所有制问题,进行了大胆的探究。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生态学、环境经济学、农业史学所提出的知识和资料,对内蒙古草原退化、沙化的诸多
本书是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和日本九州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的合作研究课题“山东半岛地区的稻作农业及其东传的综合研究”的成果总结。内容主要涉及四个方面:一是关于山东半岛地区稻作遗存的分析和研究;二是利用新的分析手段,对不同遗址出土的龙山文化黑陶片进行了稳定同位素分析;三是对胶东半岛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石器进行了测绘和多方面的分析研究;四是对龙山文化和商周时期的人骨进行了体质人类学方面的测量、分析和研究以及人类系统和家族结构的研究。本书可供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和相关专业师生参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