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九章。章绪论,基于中国特殊的经济社会背景,揭示农户研究在农区发展中的重要意义,进而在对外相关研究综述的基础上,确定农户地理研究的框架和主要内容;第2章农户农业生产空间研究,在对杜能农业区位论进行述评的基础上,从农户视角分析在中国背景下耕作地块的决定因素和农业生产的空间特征,形成微观的农户农业区位理论;第3章农户工商业活动空间研究,基于我国农户工商业活动的特征,分析不同环境作用下农户从事工业活动、旅游产业活动和文化产业活动的空间结构;第4章农户务工空间研究,从农户务工特征着手,采取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分析农户务工的区位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并通过务工区位模型进行验证;第5章农户居住空间研究,阐述农户居住空间的类型和演变,从村域内和村际间两个层面分析农户居住区位的选择及其影
科技是“生产力”,金融是“推动力”。要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就必须加快构建农业科技的金融支撑体系,引导金融资源向农业科技领域配置,加快推动农业科技与金融的有效结合。《农业科技金融创新研究》由贾敬敦、吴飞鸣、孙传范主编,提出农业科技金融的概念,构建了与之相匹配的理论支撑体系,在不同层面上探索了农业科技金融的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总结了国外农业科技金融有关政策体系,剖析了外农业科技金融的典型案例。本研究在探索农业及农业科技创新产业规律的基础上,结合科技金融的一般特点,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探讨了农业科技金融的相关问题。
《我国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战略研究》在分析我国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的基础条件和环境变化的基础上,结合对我国重要贸易伙伴的农业政策变化、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的国际经验、我国天然橡胶企业“走出去”的实践、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及其应对、区域贸易协定中的农业例外安排等问题进行的专题研究,明确了我国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定位,重点分析了我国扩大农业对外开放中的粮食安全战略、贸易增长战略、引进外资战略、境外投资战略、产业安全战略和国际规则战略等关键战略问题,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战略措施。
深入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产业兴旺,要客观分析新形势下我国面临的主要社会矛盾在农业和农村领域的具体体现。本书搭建了乡村产业振兴的初步研究框架,阐明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和乡村产业振兴的价值,进而对国外乡村振兴的实践进行了总结。本书依托吉首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中心完成的“湖南省乡村振兴干村调研计划”收集的数据,从微观村级层面分析了乡村产业振兴的现状和趋势。在实证分析层面对乡村产业振兴的水平与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对乡村产业振兴背景下贫困农户生计响应问题进行了客观分析。在案例研究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乡村产业振兴的典型模式、成功经验与实现路径,进而提出了新时代系统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政策建议。
本书为清史项目之一。明中叶以降,江南地区涌现出大批商业市镇。尽管这些市镇在形式上已有别于传统村落,却并未游离于帝国行政体系之外,始终没能建立起一套类似欧洲中世纪城市那样的相对独立的行政管理体制。本书以苏州地区为例,结合社会经济史和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视角,力图突破从西方经验出发的“城乡二分法”及“城市化理论”的预设,对以往学界关注得不够的一些课题如市镇起源和镇管村机制的形成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索,从环境交通、赋役区划、民间信仰、主佃关系诸角度较全面地审视了清代江南市镇与农村的关系。
《农村合作金融的法制创新》从厘清合作原则与剖析合作金融制度框架入手,为农村合作金融的判辨奠定了基准。作者在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域外农村合作金融制度的基础上,分别就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农村合作基金会、合会等中国农村社会最典型的合作金融形式的制度设计进行专题研究,分辨得失,为建立、健全农村合作金融法制提供体系化思想素养和制度创新路径,以期发挥制度优势,从而限度解决“三农”发展的融资瓶颈。
土地改革是20世纪上半期中国农村经历的一场最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变革。本书力图以价值中立思想为指导,以档案资料和口述资料为主要依据,以山东老区莒南县土地改革为典型个案,以社会史的底层视角和田野调查为主要研究方法,实现“再现土地改革历史”的目的。本书在详尽占有资料的基础上,真实再现了老区土地改革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历史过程。揭示了揭示了土地改革在满足农村贫民阶层的经济和政治要求,适应战争和政治形势需要的同时,也对农村的富农经营方式、传统道德观念、价值观念造成了巨大冲击。展现了传统土地改革研究中被人们有意无意忽略的不为人所知的另一面。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作为解决我国农民家庭居住问题的一种制度安排,在奠定了我国社会整体稳定根基的同时,却源于我国由静态社会向动态社会的转型而引发了诸多棘手的问题和矛盾。本书我们应当基于对人口流动性和土地区位固定性特点的认识,立足当今社会发展需要,使用综合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对整个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本身进行反思、检讨,挖掘问题的制度根源,探寻制度变革赖以依存的理论基础和改善路径,在立法层面提出能够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建议。本书研究主题的展开正是基于此种思考而为之。
本书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635029)研究成果之一,是面向国家新农村建设战略需求,着眼地理学综合视角,研究中国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理论问题、科学问题与战略问题的本专著。 主要内容包括中国新农村建设机遇与地理学研究任务;外农村发展研究进展与实践启示;新农村建设研究的地理学理论;新农村建设地理学研究方法;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与区域导向;东部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区域差异格局;东部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典型模式;东部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途径;新农村建设地理学研究讨论与展望。整体上贯穿了“理论-方法-实证”的学术思路,突出了新农村建设重大问题研究的性、理论性、前瞻性与可操作性。资料翔实、层次清晰、观点鲜明、分析透彻,是一部集理论思索与方法探索、现状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