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部银库是清代中央政府的国家库藏,每年收支规模约当其时全国财政岁出入总额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本书以大量详实的手档案资料为基础,分析了清代户部银库收入、支出、盈亏分析、以及库存变化。书中作者依据现存的银库黄册抄档、中国历史档案馆藏银库黄册原件及其他档案,对户部银库历年大进、大出及出入盈亏和户部银库历年结存银钱数据做出的统计,是全面反映清代户部银库运行状况的极其珍贵的手史料。
资料翔实,内容丰富。历史学是一门资料性很强的学科。一位严谨的史学工作者都会十分重视对史料的搜集、挖掘和利用。本书利用的参考文献有200余种,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大类是:一是中央档案馆的陕西省档案馆编辑出版的陕甘宁边区档案资料和边区出版的报刊(包括未公开出版的资料),从书的内容和征引的资料来看,这些核心资料作者几乎都研读了;二是当事人的文集、选集、回忆录,各部门编辑出版的资料如文史资料、地方志、专题资料汇编等;三是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这些资料的搜集和利用,显示了作者比较扎实的史料功底。因此,本书构建了陕甘宁边区史研究的新框架。本书的研究体现了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如作者认为,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属于国民政府行政院领导的一个特殊的地方政府,但这里正孕着一个新的国家雏形,
本书是日本京都大学森时彦教授历18年发表的关于中国近代棉业史研究论文的集结。作者认为:中国在门户开放后一个世纪,在棉纺织业为核心的轻工业部门基本上实现了近代化亦即工业化。但是,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如以在华日资纱厂为代表的外国资本的压迫、沿海和内陆以及城市和农村的差距、近代部门和传统部门之间的冲突、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以及基础设施的落后等等,不胜枚举。中国经济的这种结构性问题,或者说矛盾,是中国共产党取得日中战争和国共内战胜利、最终夺取政权的原因之一。
全书共分7章,主要由4个部分组成。部分包括一、二章,主要论述战国秦汉时期商人、商业资本自身的一些情况。首先,概述了战国以前商人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依据商人经营商品的性质和经营业务的类别等,对战国秦汉时期的商人进行了大致分类,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不同门类商人的特点;从商业经营的微观角度,阐述了战国秦汉时期的商人在经营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经营之道。力图从宏观与微观上,对战国秦汉时期的商人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其次,对商业资本的产生、发展,商业资本的积聚方式、积聚数额等方面的问题,作了一些探讨和说明;并着重论述了战国秦汉时期商业资本的各种流向,诸如经营商业、经营土地与高利贷、窖藏与浪费、流入国库与中饱私囊等。以期对这一时期商业资本的发展线索和大概情况,有一个比较全面、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