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审理物业服务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是人民法院颁布的第二部涉及《物权法》的司法解释。本司法解释从维护广大业主合法权益的角度出发,对物业服务合同的效益、违约责任、物业费纠纷处理、物业服务合同的解除等问题作出了规定。本司法解释体现了《物权法》和《合同法》的内在联系,便于法官理解和操作,也便于人民群众掌握法律规定,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你手里拿着的这本书,依我的看法,是所有谈论动物权利这一主题的书中的一本入门读物。汤姆.睿根清楚地阐明了动物权利意味着什么和应该意味着什么,在这方面,没有人比他贡献更大。作为数十年来公认的动物权利运动的哲学代言人,汤姆.睿根的观点,在激进这个词的本意,即“直抵根本”这个意义上,一直是激进的。正是这一点使他能够基于纯粹的道德理由。谴责任何动物试验,无论这些试验被认为对人有什么好处。我全心赞同这一立场,这也是我次听到的由汤姆.睿根最雄辩地予以阐述的立场。汤姆.睿根关于动物的哲学,其核心思想是原创性的。它并不依据已有的哲学体系,也不附着于功利主义学说或者任何其他传统的观点。它是一种头脑与心灵独特组合的产物。正是这一点使得汤姆·睿根受到那些关心动物的人们的爱戴,也正是这一点令本书如此令人振
劳务派遣法律规制是劳动立法和劳动法学中的重要问题,我国劳务派遣用工的比例要远远高于欧美日诸国,本书以我国劳务派遣的实践和实务为基础而进行的以法律解释为核心的研究。旨在兼顾劳务派遣的理论研究和实务指引,为我国劳务派遣的规范化提供理论基础。
税法之适用离不开税法解释,凭借税法解释才能赋予“字面上的税法”以现实的“生命力”。在现代法治国家税法解释问题备受关注,是现代税法学的一个重大课题。本书以哲学解释学、利益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成果为基石,以简益平衡作为中心线索,综合运用利益衡量方法、归纳演绎方法、比较方法、实证方法、经济分析方法,在系统地从认识论、方法论和制度论方面研究税法解释问题。本书的研究将对税法解释学、税法学、法律解释学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同时也会有助于解决我国税法解释操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法律规范的膨胀,经济法的挑战已不容回避,经济学理论也大举侵入“法律的帝国”,本书即是苏永钦先生对此的反思与回应。
本卷聚焦于关税及其他相关税种的研究,但其不拘泥于税种本身的讨论,而是在关注整体理论的同时,对其适用中的各个问题逐一破解,上至国际贸易涉税问题的解决,下到“海外代购”“个人携带物品入境”等生活化问题的关注,意在保持视角的新颖,实现研究思路的创新,开拓新的研究模式。
本书共八章,每一个问题都力求从让案例说话,从裁判文书中提出问题,并进而分析问题。本书绝不满足一案一议的叙事方式,而是将问题的分析建立在“案例类群”的基础上,在案例的比对,归纳中引发问题的思考。本书对司法中的每一具体做法与观点,均通过注释说明有关案例文号及其相关案例的做法,力求真实、客观,容易查实。这一开创性研究,对于实务界的指导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光阴荏苒,岁月流金,薪火相传,法学永继。自1915年9月东吴法学院创办以来,时光近一世纪,然东吴之辉煌、法学之昌盛,至今仍为世人津津乐道;东吴法学院于中国法治建设与法学教育史上之地位,亦可谓震古铄今,叹为观止。近现代法学大师中,王宠惠、吴经熊、盛振为、丘汉平、董康、王伯琦、孙晓楼、杨兆龙、李浩培、倪征噢、潘汉典等诸位先生,或执教于东吴以哺育莘莘学子,或出身于东吴而终成法学名宿。人人握灵蛇之珠,家家抱荆山之玉。合璧中西,形成“比较法”之特色;戮力同心,铸就“南东吴”之美誉。苏州王健法学院系承继东吴法学院而来。前辈业绩,自然荫庇今人,但全院师生,在以先贤为荣之余,更感使命重大,无一日或敢懈怠。自1982年恢复法学教育以来,励精图治,锐意进取,在教学、科研上取得了一系列优异成绩,业已成为当代
《建设工程索赔管理与实务》(作者董际平、张平)主要阐述建设工程索赔的基本理论,侧重介绍建设工程的索赔管理,以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管理作为索赔管理的核心内容,衬托施工合同管理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本书的另一特点在于其实践性,作者为本书配置了各类工程索赔案例,以庭审纪实的方式,将各类工程索赔的争议焦点及实质性问题展现在读者面前。《建设工程索赔管理与实务》在建设工程的索赔理论与实践结合方面做了积极有益的探索,揭示了索赔意识和索赔管理对于实现索赔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本书还附录了相关建筑法律、法规,便于读者对照使用。本书可以作为建设业主及工程管理人员从事索赔管理的工具书,也可以作为律师、法官和教学科研人员的参考书籍。
工伤(industrialinjury),是产业社会形成后职业伤害的代名词。如何对从事职业劳动过程中的受害人赔偿和补偿,一直是法学界关注的问题。本书就职业伤害受害人权利救济从私法向社会法的跨越入手,分析了两个法律门类之间属性的差异,随后就工伤保险法的基本原理、具体法律制度的架构,如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工伤保险待遇、工伤保险基金、工伤保险程序法等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与阐述。分析过程中,既对现行制度的利弊进行了相应的评析,也依据工伤保险法律制度的社会法属性进行了理论前瞻。同时,也对工伤保险法律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康复和工伤预防进行了相应的阐述,这一部分正是对传统私法局限的重大补救。,鉴于我国工伤保险法律制度尚属初创,制度的实施有一个渐进过程,本书就未参加工伤保险之用人单位中的职工遭受职业伤
银行法研究银行监管机构、银行、银行消费者之间的法律关系。三者之间的法律关系随着金融产品的变化、创新而不断更新。无论进行何种更新,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和保护银行消费者权益是银行法不变的主旨,监管机构法、审慎监管法和银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具体内容都是围绕着这个主旨设计的。但是,法律和金融市场的特点决定了银行法存在着滞后性,对金融危机或多或少只能作出被动的反应,影响了其主旨的实现。本书结合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研究了银行法从理念和具体制度安排上如何减少滞后性,从而能够在程度上能动地应对银行失败。
《外国税收征管法律译本》的出版是为了配合税收征管法的修改而进行的,因此,所翻译的这六部外国法律和资料是以征管程序法为主,但美国《税收法典》(以下简称“法典”)是一部集实体法和程序法为一体的法律,且内容相互交叉,为保持其完整性,即翻译了“法典”前8个分标题的内容。
长期以来公司治理研究的理论基础猬集于新古典经济学路径,然而对于新古典经济学视为已然解决的前提假设--政治背景,公司治理的国内相关研究较少。一国公司法质量与该国公司所有权结构之间的关系是公司法质量及法与金融学理论研究的焦点。然而在中国政治经济转型的语境中,转型路径所决定的政治约束对于公司所有权结构可能较公司法质量变化的影响力度更强,但国内对这一问题的理论探索尚显单薄。 《中国公司法律制度:政治经济学维度的解读》即以体现政治描述变量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模型为理论建构起点,基于中国公司治理所现实嵌入的政治经济语境,对中国公司法律制度的立法生成、演化变迁、运行绩效进行了规范结合实证的探讨;对决定中国公司所有权结构的政治因素提出了不同于"代理成本"作用机理的解释;更进一步检验了公司法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