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著作从管制本身着眼,敏锐地抓住了“在路径依赖下,我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在管制手段上仍带有明显计划色彩”这一现实和本质的问题,紧密围绕“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市场取向改革”这一核心,运用经济法的理论深入探讨了国家为什么干预土地资源配置、国家凭什么干预土地资源配置等法律问题,系统论证了市场取向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应有的价值与功能体系,总结归纳了各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规律性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剖析了我国现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由来、特点及所存在的内在结构性缺陷,得出了“土地用途管制权应当首先是一项市场规制权,应当按照建构一项面向市场、常态性、基础性的市场规制制度的要求来重塑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结论,进而初步提出了重塑我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基本框架。
本书的研究以理清空间权的基本问题为逻辑起点,通过对空间权的概念、体系、客体以及其与传统物权理论关系等诸问题的梳理,从中透视出空间地上权在空间权体系中的地位与特点。同时,通过对空间地上权本质要素的抽象概括,界定了空间地上权的特有内涵,从而为其法律属性的定位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展开有关该项权利取得与公示、效力与消灭等本体问题的研究,揭示出该项权利从取得到消灭的内在规律,探寻空间权利冲突的形态及其法律规制的有效途径,最后,就建立我国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制度提出了若干设想与建议。
土地所有权,是民法体系中的一个最核心理论问题。这不仅反映在许多民法制度是以土地所有权为基础建立的,而且还反映在其他一些民法理论,也直接或间接地与土地所有权相关。作者十余年以来长期关注并倾心于对土地问题的研究,在专著《中国土地法理论研究》之后观点逐渐鲜明,于本书中明确提出:土地所有权国家独占是资源时代的必然趋势,我国集体土地所有权国有化是改革的必由之路。土地所有权已越来越远离私法而成为社会法的权力类型。中国土地法制制度必然以使用权为核心建立。土地资源利益应当还原社会。这种土地所有权国家独占的观点,经济学界亦有部分专家赞同,此不同于我国现行土地制度的论断。势必引起一场重要的论争。
本书的研究以理清空间权的基本问题为逻辑起点,通过对空间权的概念、体系、客体以及其与传统物权理论关系等诸问题的梳理,从中透视出空间地上权在空间权体系中的地位与特点。同时,通过对空间地上权本质要素的抽象概括,界定了空间地上权的特有内涵,从而为其法律属性的定位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展开有关该项权利取得与公示、效力与消灭等本体问题的研究,揭示出该项权利从取得到消灭的内在规律,探寻空间权利冲突的形态及其法律规制的有效途径,最后,就建立我国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制度提出了若干设想与建议。
本书从立法、司法及民俗等角度,对清代土地所有权问题以及围绕其所发生的纠纷解决进行了详尽考察和深入探讨。其主体部分分系由两篇长篇论文组成。篇是作者在1980年代出版的《清代土地所有权发研究》一书基础上,借鉴了其他学者的书评意见修改而成。作者试图通过探讨清代中国民地所有权的存在方式与民间的法生活的实态,来阐明民地支配的构造之全面面相。第二篇以坟冢之问题为视角,来探讨期间的罪与罚问题。
《土地纠纷实务处理与深度解析》根据作者执业实践和客户咨询问题,系统梳理农村集体土地征收(征用)及补偿、农村土地承包及经营权流转、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及宅基地、国有土地使用权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合作开发房地产合同、土地使用权抵押、土地登记等方面的典型疑难纠纷问题,进行详尽、专业的分析,点出实务操作要领,可供相关读者学习和使用,也可供法律专业人士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