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高屋建瓴的环境法学经典教科书,历经七次精心修订,影响广泛深远。 四位著者均为环境法学界德高望重或颇具影响力人物,对环境法有精准透彻的理解。著者冷静思考、理性分析,构建出环境法学理论体系;关注具体细微的制度,展现全方位环境法律规制体系;同时兼顾实践性,有针对性地指导环境法律实践;大量吸纳全新环境立法和政策,时效性突出。 《环境保护法教程(第八版)》主要根据环境法领域内的法律、法规、规章的修订以及新的司法解释等,对内容进行更新,并深入阐释。此外,本次修订也着重对全书体例重新审视、对全书资料细致筛选,真正做到去芜存菁、吐故纳新,令其结构更趋均衡得当、表述更趋简洁准确,保持其权威性和先进性,并更适于法学专业本科阶段使用。
善待动物是人类文明进化的表现,虐待动物是任何国家、任何社会都接受不了的社会丑恶现象,危害极大,而且道德谴责在阻止虐待动物方面苍白无力。研究小组顺应世界文明发展的潮流,开展反虐待动物立法研究和立法推动工作,既是发展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怜悯生命的良好传统的需要,也是坚持现代生态文明、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建设人和动物和谐相处、人与人和谐共处社会的需要。
从2014年4月24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于2015年1月1日生效以来,这部法律被宣传贯彻的情况怎样、各项制度和措施是否得到真正的实施、企事业单位对有关规定是否予以遵守了、立法规定本身和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和挑战、是否达到了立法目标所追求的效果,都是社会各界所十分关心的问题。对此,中国政法大学组织专家,对新《环境保护法》实施一年来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评估:①评估对新《环境保护法》贯彻宣传情况;②评估重点环境管理制度的实施情况;③评估重点环境管理措施的实施情况;④评估企业环境守法情况;⑤新《环境保护法》实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本书内容包括:绪论,环境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危害,环境管理,污染源的调查与评价,环境监测,环境保护与绿化,环境影响因素及其工程分析,城市环境污染的防治和管理,环境立法与环境文化教育等,并提出了在不同类型的企事业单位和不同地域条件下有效进行环保的具体措施。书后附录介绍了我国几部主要的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以便读者查询。 本书涉及的环境保护知识面较宽,系统性和实用性强,可供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环境保护管理部门的有关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是蜚声海外的人才基地、咨政成效卓著的高端智库和前言思想荟萃的学术重镇。其主办的《环境法评论》常设热点专题、理论前沿、实务进展、国际动态、硕博论文集萃、新人新作、会议综述、案例评析、书评等栏目,每期具体栏目设置视当期稿源而定。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 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了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的方向,下一步全国各地即将开展包括自然资源产权确权、登记、空间管制、交易、生态补偿等一系列深化改革工作,亟需要相应的理论和案例实践作为指导。本书是作者在参与国家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研究的基础上,以落实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为目标,将国家当前*的改革要求、国外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案例和我国自然资源资源产权制度面临的问题进行总结提炼并上升到理论层面,本书从理论上提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自然资源产权结构体系,为当前学术理论的研讨提供了探索,解决了当前自然资源公权和私权混合、管理权与经
本书在广泛占有已有相关研究成果资料的基础上,以我国环境资源法的产生与发展的纵向历程为主线,采用叙议结合的方法,全面介绍了中国环境资源法各组成部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并对我国环境资源法在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加以探究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找寻和总结环境法这一新兴法学学科的发展规律,并从制度建设和非制度方法等方面对我国环境资源法各组成部分的发展和完善提出了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的独到见解和观点,为更好地把握环境法和环境问题的本质提供理论依据。本书观点新颖,资料翔实,可读性强,许多观点在环境法研究领域中都是次提出。 本书可拱环境保护、资源管理相关领域以及法学理论的研究者、立法机关工作人员、行政执法人员阅读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法学、环境科学、法理学专业以及环境与资源保护专业的本科生、
《自然资源使用权制度研究》作者黄萍以民法的视角结合环境资源法的理念,对自然资源使用权制度基本理论问题的剖析,避免了单纯从民法的角度或环境资源法的角度进行研究的片面性。本书针对我国自然资源使用权立法现状和实际存在问题,借鉴域外先进的理念和立法,提出完善我国自然资源使用权相关制度的构想,具有一定的建设性。
我们这个社会处于整体性的生态系统之中,这一特性决定了环境法从产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是一个全球性的法律领域。环境法作为一个新兴的法律、部门,随着全球化进程同步成长,全球化进程给它带来了不同的观察视角、不同的活动领域和不同的社会结构。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提出全球环境法是人们认识发展的必然。全球环境法的出现,至少可以使现有的全球环境治理结构产生革命性的变化。提出全球环境法的概念,目的在于思考全世界如何更好地共同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而不在于用一种新的体系去替代旧的体系。目前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存在内在的缺陷,无政府状态下的国家关系不足以组织起足够的力量来应付全球环境危机。于是,一个基于跨国民间环境保护活动的思考成为理解新的全球力量的起点。吴宇编写的《论全球环境法的形成与实现》就是基于
本书共包括“我国自然保护区现状”、“我国自然保护区现行相关立法及存在的问题”、“我国自然保护区分类及国际比较”、“自然保护区立法基本原则的界定”、“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自然保护区设立、功能区划和规划的审批管理”、“自然保护区分级、分区管理制度”、“自然保护区机构与自然保护区日常管理”、“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资金保障”、“自然保护区土地权属管理”、“自然保护区资源利用”、“自然保护区及其相关社区权益保护与公众参与”等十二章和“主要名词术语”、“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自然保护区相关法律法规”两个附录。 本书是在一系列研究报告的基础上修改编写而成的,具有很高的客观性、科学性和针对性,对于规范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提高我国自然保护区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是一本高屋建瓴的环境法学经典教科书,历经六次精心修订,影响广泛深远。 四位著者均为环境法学界德高望重或颇具影响力人物,对环境法有精准透彻的理解。著者冷静思考、理性分析,构建出环境法学理论体系;关注具体细微的制度,展现全方位环境法律规制体系;同时兼顾实践性,有针对性地指导环境法律实务;大量吸纳*环境立法和政策,时效性突出。 本次新版,主要根据经修订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的《环境保护法》对内容及结构进行更新与优化,尤其是对新法增加或修改的新制度与新规则进行深入阐释。增设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突出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生态保护补偿、环境保护目标责任、环境信息公开、环境保护公益诉讼等重要法律制度,阐明了环境保护是国家基本国策。 阅读本书,获取知识外,亦可感受学术宗师和
《藏区生态法研究:从藏族传统生态文明的视角》讲述藏族传统生态文明是藏族在历史上形成的关于宇宙、自然、人生的伦理道德、禁忌观念、法律规范、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总和,是藏民族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自古以来,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民族对高原生态环境的脆弱及自然资源的珍贵有更为深切的感受。如何在脆弱、有限的生态环境中生存,是藏民族自古以来始终面临的重大问题。藏族传统生态文明与藏族同胞血肉相连并蕴含着现代生态理念,是藏区生态法治化难得的本土法文化资源。藏族传统生态文明不仅有利于我国藏区民众现代生态法治意识的形成和藏区生态环境法律体系的生成,还有利于我国藏区生态环境法律切实有效地实施。所以,充分发挥藏族传统生态文明的现代性价值,对于藏区生态
本卷共设8个栏目,其中包括“环境法学基本问题研究”、“能源资源法研究”、“环境公益诉讼立法研究”、“外国环境法与国际环境法研究”、“环境法律制度研究”、“环境法学书评”、“案例评析”和“环境资源法学研究进展”。这些栏目的设置与以往有所不同,明显的变化是增设了“环境法学书评”和“案例评析”两个栏目。这些栏目未必一定是以后各卷都要安排的栏目,因为我们本来就不想把《评论》办成一个先固定框架再往里面硬塞填充物的“千部一腔”的出版物,但同时也表达了我们的一些想法,比如,《评论》应尽可能地反映环境法学研究和我国环境保护实践的进展。
气候的变化导致的全球性连锁反应,如地球两级冰山的融化、海平面的逐年上升及“气候难民”的出现等,日益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张。为切实保护环境与资源,人类通过诸多制度和手段来应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本书为“环境法:挑战与应对”专号,旨在研究当下国际与国内环境法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前沿问题,并对其主要领域与热点事件进行总结与梳理,对存在的问题与难点进行省思。不仅涉及环境法层面,还涉及环境伦理与环境公共治理等领域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既关注国际环境法理论的研究,也关注中国语境的环境法问题。 本书的作者既有中国环境法的领军人物和中坚新锐,也有伦理学、公共管理学的权威学者,文章有时效性和可读性。 本书适合环境法、环境伦理与环境公共治理领域的研究者及相关专业的学生阅读,对关心环境保护领域的制度建设的政府官员、环保NGO和企业人士,亦有重要价值。
《环境法--原理与案例》由高桂林、刘向宁、李姗姗编著,本书内容共分为三部分:环境法基本原理、我国环境污染防治法和生态环境保护法、国际环境法。在中国环境法典型案例及其评析部分,通过理论阐述、法律规定、案例介绍及其评析的结构形式,准确、精练、系统地阐述了环境法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主要包括环境及环境问题、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环境法的主要制度、环境法律责任制度、环境污染防治法的专门制度、生态环境保护法的专门制度等。在国际环境法典型案例及其评析部分,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环境保护公约及保护组织,WTO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为重点内容。 《环境法--原理与案例》根据法学专业本科生的环境法学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充分体现了环境法学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践性。本书也可以作为环境法学的学习者和环境执法、
2014年4月24日,《环境保护法》完成全面修订,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作为环境保护立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基础性法律,新《环境保护法》回应了社会各界的呼声,在理念、制度、保障措施、法律责任等方面,都有重大突破和创新,对环境执法和守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帮助环保工作者、企业事业单位、司法人员、环境公益组织以及热心环保事业的各界人士准确把握《环境保护法》的新理念、新制度、新举措,环境保护部直接参与修订工作的同志合作编写了本书,对新《环境保护法》的每一条的条文主旨、立法背景、条文解读和相关规定都做出了详细介绍和专业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