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比较的视角对我国民事诉讼体制结构进行深入的剖析。立体地刻画了我国民事诉讼体制的基本特征和基本结构,并进而阐明了我国现行民事诉讼体制生成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要素。由于现行民事诉讼体制是原有社会体制的产物。有悖商品经济社会条件下民事纠纷解决的基本特性和规律,已经不再适应我国民事诉讼现在和将来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实现民事诉讼体制的转型。通过转换体制,建构一种能够适应现代社会民事纠纷解决的诉讼体制,这种转换后的新体制是以当事人主导为其基本结构的体制。本书还进一步从技术层面详细地论述了诉讼体制转换的基本作业。为我国民事诉讼法划时代的修改提供了全新的理论和技术指导。
民事诉讼法学是高等教育法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为训练法学专业学生掌握基本的民事诉讼法知识、培养其诉讼程序规则思维方式和综合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为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作者结合多年教学与研究成果,撰写了《法学实践教学系列丛书·民事诉讼法:原理与实训》。《法学实践教学系列丛书·民事诉讼法:原理与实训》以程序基本理论和诉权理论为框架,以正当程序和程序效力为分析工具,紧扣民事诉讼法及重要司法解释,吸取理论界研究成果,系统介绍民事诉讼目的、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诉讼标的理论、既判力理论等民事诉讼基本原理,以及民事诉讼管辖、当事人、审判组织、法院调解等民事诉讼法基本制度,《法学实践教学系列丛书·民事诉讼法:原理与实训》还完整地讲述了民事诉讼证据规则、民事诉讼程序和执行程序等
????《新民事诉讼法讲义--申诉抗诉与再审》编著者苟鹏。2012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此次修订民事诉讼法,是巩固司法体制改革成果的重要步骤。检察机关对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的原则和制度,在此次法律修改中得到进一步明确和完善。从1991年民事诉讼法到2012年民事诉讼法,检察机关监督民事诉讼的制度在多方面得到完善和加强。在监督原则上,从监督“民事审判活动”,到监督“民事诉讼”;在监督方式上,从单一的抗诉,到抗诉、检察建议、再审检察建议等多种监督手段并行;在案件来源上,从检察机关自行“发现”生效民事裁判错误,到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检察机关抗诉;在抗诉对象上,从对生效民事裁判抗诉,到可以对调解书抗诉。这些变化,预示着检察机关对民事诉讼的监督正在从制约公权
本书所研究的上诉制度是民事诉讼法的重要制度之一,它不但涉及诉讼法的基本理论,而且与各项具体诉讼制度密切相关。可以说,司法公正与效率的实现,离不开上诉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以公正与效率作为理想的民事上诉制度设计的基本价值取向,探讨民事上诉制度运作的一般原理、结构与功能,进而在全球“接近正义”运动和司法改革的背景下,分析我国民事上诉制度之缺陷及其深层次原因,立足本土实践,借鉴域外经验,从理论和制度上建构我国未来的民事上诉制度,是本书研究和写作的基本思路。本书对民事上诉制度作了全面探讨和分析,包括原理、构造、制度运行以及国内外制度改革,并且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重构意见。
和大家分享民商事诉讼仲裁律师的经验、教训和知识是孙巍写这本书的初衷。在六年多的执业过程中,孙巍经历了很多,有教训,也总结了一些经验和实用知识。孙巍希望这些教训不要在同行,尤其是那些刚入行的律师朋友们身上重演:又希望和其他律师分享若干年来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共同提高执业水平。起初,这种愿望是通过在律师事务所内举办讲座和培训进行的,后来孙巍开设了个人博客,有了更多的读者。现在,孙巍希望能够借助法律出版社这一全国最、最权威的法律出版机构,以书的形式和更广泛的朋友交流。
务实《人民法庭民事审判实务问答》是基层法官精神的充分体现,通过精心提炼审判实务要点,有利于凝聚共识,便于当事人开展诉讼活动、提升诉讼能力、消除诉讼障碍,是贯彻司法为民理念的体现。《人民法庭民事审判实务问答》是一线法官对人民法庭审判实务常见问题之见解,深度剖析法律规则,准确诠释法律适用标准,完整呈现疑难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思路,有利于读者把握焦点问题的裁判规则和裁判视角。全面《人民法庭民事审判实务问答》结合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内容涉及合同、侵权、物权、劳动争议、婚姻家庭及诉讼程序等方面,涵盖人民法庭法律适用各主要方面。
本书是我国部全面、系统研究劳动争议诉讼程序问题的专著。作者从比较法的角度紧密结合我国国情,根据现代法治原理和民事诉讼原理,探讨了劳动争议诉讼程序的特殊法理。在对劳动争议和劳动争议诉讼的界定、劳动争议诉讼主管的宏观与微观分析、正事人、证明责任的分割、审判机构、行为保全、简易程序和小额程序的适用等问题的论述上均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作者在本书中提出了在我国民事诉讼中专章设立“劳动争议诉讼程序特别规定”的建议,并初拟了构造精致的立法建议稿,这对于完善我国劳动争议诉讼立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强调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下,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障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从诉讼程序角度,为合理、高效解决劳动争议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彰显了其独特的理论
执行程序应有二条分别以行政性权力与司法性权力为核心的程序主线。行政性权力由行政人员行使,也可由法官和行政人员共同行使,但司法性权力只能由法官行吏,二种执行权都应充分展现其刚性,在必要时也应适当展示其柔性。至少行政性权力的行使应遵循职权主义,债务人必须以其善意的配合换取执行权主体和债权人的宽宥。执行程序中的当事人同样应拥有诉权,没有诉权与之间相对应的执行裁判权是专断的。诉权是构建执行程序内控机制的必要工具,也是连接二条程序主线的桥梁。
为了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引导民事司法活动和人民调解工作的健康进行,迫切需要深入研究民事司法心理学。基于这一考虑,我们组织了部分心理学和民事诉讼法教师,进行这方面的专题研究,写成了这本《民事司法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经过在法学和心理学书刊中搜索查重,它极有可能是我国本正式出版社的民事司法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