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 书证提出命令 制度,扩展当事人收集证据的途径 修改、完善当事人自认规则,更好平衡当事人处分权行使和人民法院发现真实的需要 完善当事人、证人具结和鉴定人承诺制度以及当事人、证人虚假陈述和鉴定人虚假鉴定的制裁措施,推动民事诉讼诚实信用原则的落实 补充、完善电子数据范围的规定,明确电子数据的审查判断规则
《民事诉讼法(第3版)》有以下特点:首先,它有大量的援引、脚注、有关民事诉讼的论文以及许多著名判例都是阅读、研究不可或缺或非常有用的法律资源。从该书本文的内容来看,比耶鲁大学著名民事诉讼法教授JamesHazard1985年著的《民事诉讼法》多两章,约30万字。正如《民事诉讼法(第3版)》作者在序文中所说:“第三版的目的是使这一卷本包括重大变动和发展的内容都能跟上形势,确定内容丰富、翔实”。 其次,书内有附录《西方法律出版公司民事诉讼法检索》,共有八章,导言除外。告诉读者Westlaw有关民诉的联邦和州的规则、法令、法规、判例法、判例和论著、评论等等数据库以及多种检索方法。只要我们有Westlaw联网关系,就可随时检索你需要的详细资料。同时还让你可把握新的动态,给你提供新的数据库,仅用你的指端就可拥有法律文献
本书立足于法经济学方法,着力于解释当事人的选择激励,透析以“选择”为主线的当事人行为在具体诉讼决策中存在的规律,试图通过建构若干能有效解释当事人具体诉讼行为变化,提供能够预测当事人行为选择的数理模型。
调解复兴 一书运用了大量真实的事例,生动地层示了“六约模式”在实践中诞生、在锤炼中成长、在指导中成熟、在转型中发展的历程,通过对“六约模式”的萌芽、成长、成熟和转型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历史社会背景和矛盾纠纷主要类型进行深入分析,详细论证了”六约模式”的创新性、科学性和指导性,值得广大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人员和人民调解员阅读和借鉴。希望广大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人员和人民调解员认真学习”六约模式”,切实体会六约人自发实践、勇于探索、锐意创新的精神,在人民调解王作中,依法化解基层矛盾,结合“六约模式”,因地制宜,争当人民调解能手,将管用、实用、好用的“六约模式”辐射、推广至全省,为维护我省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平安广东”、 “幸福广东”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有社会便有纠纷,纠纷多南社会中个体间意识之差异所造成纠纷便要化解,纠纷化解之道又多建构于社会中群体意识之存在,对于纠纷解决之研究,学界不乏高论,而《法意文丛·权威·规则·模式:纠纷与纠纷解决散论》以[权威——规则——模式]为分析模型,从纠纷解决的主导权威、规则依循和模式选择展开论述,对传统与现代、城市与农村、中国与西方兼有比较虽内容庞杂,亦不无作者苦想冥想之管见,惟愿以此书始,勾连一条纠纷与纠纷解决研究的新路。
在民事司法领域,作者一直比较欣赏有理论水准的实践家和谙熟社会实践的理论家,作者一直比较反对远离实际和艰深晦涩的理论空谈,就儉作者不太赞成,罔顾理论学习而总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一样。民事诉讼理论固然有对民事司法实践的提升和超越,但它更多的、也是更有价值的层面是对实践的契合与关照。理论工作者除了凭借自己渊博的知识和深刻的洞见获得公众的信赖之外,更要学习,向实践学习,以使作者们的理论更能反映和助益于司法实践,当年费孝通老先生曾担心单纯送法下乡,法治秩序好处未得,礼泊破坏弊端却生。所以法学家,特别是诉讼法学者没有“入世”和“出世”的问题,都应“入世”。诉讼法学理论不该沉迷于淡漠的自作者陶醉,更不能成为远离现实社会之外的主观遐想,而应当参与生动的法律生活,反映并解读现实社会的各
《民事程序法研究》是我社与中国民事诉讼法研究会合作的成果。该套书每年至少一辑,第12辑的刊首语由中国民事诉讼法研究会会长张卫平教授以《问题的提出》为题,表达了他对做学问和民事诉讼研究的一些心得和体会,文章短小精悍,且极具可读性。第12辑以专题化形式呈现。但有几个新鲜新颖的专题值得推荐。个是诚实信用原则专题。该专题刊发实务界和理论界关于诚信原则这一民事诉讼活动基本原则的研究性文章和实践性成果。如收录了江伟法官和陈巧玲检察官的《诚实信用原则到诉讼规则》,针对我国民事诉讼活动中当事人虚假陈述大量存在,提出通过诚实信用原则对当事人的虚假陈述进行规制实有必要;该文作者从自身的工作实践出发,以理论与实践结合,论证了从诚信原则到规则的实践逻辑和实现路径。第二个是本辑开设第三届青年论坛专栏,
由董开军、张卫平和俞灵雨主编的《民事诉讼法修改重要问题研究》为中国法学会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2011年会论文集,收录的论文主要为民事诉讼热点法律问题和相关理论探讨,具体涉及:审判程序、法院调解和非讼程序、证据制度、公益诉讼、检察监督、恶意诉讼及其他。
这套《吧城华人公馆(吧国公堂)档案丛书》之一的《公案簿》的校注、出版工作,公元2000年起列入中国厦门大学的校际交流中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本书是原始档案记录的年代分别是1832年6月8日—1834年8月1日,1843年10月20日—1844年6月7日十年间的吧城华人公馆(公堂)事务。本书正文原以毛笔楷书、行楷、行草、草书汉字书写,杂以古今字、异体字、俗字、当时通行的简体字,本次校注径改为中国大陆现代规范的繁体字。档案原文中,凡公元纪年皆使用苏州码,公元纪月、纪日皆使用汉字,本次校注皆以阿拉伯数字统一之。档案原文中,钱款额、物品数额、人数等往往混用大、小写汉字或苏州码,本交校注地于几可能带小数(即非整数)或百位数以上的货币、度量衡数据,一律改用阿拉伯数字表示之;对于其中带有多级计量单位的货币、度量衡数据,本次校注一
《台湾地区民事诉讼制度》对我国台湾地区的民事诉讼法律制度的特点和内容作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主要论述了台湾地区民事诉讼制度的基本原理和制度,包括管辖、当事人、证据、通常诉讼程序、简易程序、小额程序、上诉审程序、再审程序、调解制度、第三人撤销诉讼等,并分析其司法改革的经验和发展趋势,较为详尽地展示了台湾地区民事诉讼法的精神、理念和具体的制度,同时关注了台湾司法活动的*动向,力求及时把握其有关民事诉讼制度或者立法方面的*变化。
《民事诉讼程序类型化研究》的主要内容:(1)梳理了民事诉讼程序类型化发展的进程;(2)廓清了民事诉讼程序类型与民事诉讼程序类型化的关系;(3)探讨了民事诉讼程序类型化的动因及标准;(4)以类型化方法建构民事诉讼程序及其体系,将各民事诉讼程序之间的脉络关联表现出来;(5)分析了类型化的各民事诉讼程序。
《民事程序法研究》注重的是研究成果本身,而不是研究者的名气。只要文章有新意、有创意,我们都会给予刊载。培养新人,发现新人,促进青年学人的学术研究,也是我们《民事程序法研究》的目的所在。 学术是一定要有争鸣的,没有争鸣,学术研究便没有生气和活力。因此,我们也希望那些具有争鸣性的论文能在《民事程序法研究》上得以发表,以推动学术观点的多样性。《民事程序法研究》是学术开放和自由的空间。 《民事程序法研究》一方面重视登载学术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关照民事程序法实务运作中的经验总结、调查报告,使学术界的研究人员能够了解实务运行实况,不至于理论研究与实务脱节。因此,我们也希望实务界的人士能够继续为《民事程序法研究》提供有关成果,为理论与实务的互动发挥作用。
《民事程序法研究》(第十三辑)的刊首语由中国民事诉讼法研究会会长张卫平教授以《为新民诉法司法解释点赞》为题,从民诉法司法解释的贡献和付出等角度,表达了对司法解释的重要意义和现实价值,且极具可读性。 本辑以专题化形式呈现,撷取了代表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界高水平高质量学术成果。有几个新鲜新颖的专题值得推荐。由刊首语、制度探究、学理研析、实务探微、紫荆沙龙、书评构成。值得推荐的是,本辑聚焦第三人撤销之诉这个热点问题,各位学者集思广益,形成了我国当下第三人撤销之诉的集大成者。还有紫荆民事诉讼青年沙龙实录,读者可通过此感受到民诉法学术精英的“头脑风暴”。
本书主题是民事诉讼证明妨碍规则之具体适用,属于我社与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合作的西南政法大学民事证据规则系列*选题成果。作者包冰锋为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曾出版专著《民事诉讼证明妨碍制度研究》,合著《民事诉讼法律精要与依据指引》《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与制度》等。其中,个人专著《民事诉讼证明妨碍制度研究》荣获第三届中青年民事诉讼法学优秀科研成果专著类一等奖。该专著是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其博士论文曾获“2011年度西南政法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和“首届陈光中诉讼法学优秀博士论文奖”。全书内容包括:民事诉讼证明妨碍的基本法理考究,医疗诉讼中证明妨碍规则之具体适用,亲子关系诉讼中证明妨碍规则之具体适用,知识产权诉讼中证明妨碍规则之具体适用,产品缺陷诉讼中证明妨碍规则之具
《台港澳民事诉讼制度(第二版)》是“厦门大学法学院诉讼法学系列”之一,全书共分24个章节,主要对课题作了探讨和研究,具体内容包括法院与管辖、证据制度、上诉审程序、执行程序、当事人制度等。《台港澳民事诉讼制度(第二版)》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本书主要从五个方面对我国举证时限制度进行了论证和阐述。部分为举证时限制度基本理论基础。这部分对举证时限制度的内涵和外延、举证时限制度的价值及功能进行了阐述,指出了举证时限制度的存在基础。第二部分为我国举证时限制度的建立与发展。该部分对我国举证时限制度的建立以及演变系统地进行了梳理,将我国举证时限制度的全貌予以显现,从这部分可以明显看到我国立法以及司法实践在举证时限制度上的不断变化。第三部分为域外举证时限制度之比较。由于我国举证时限制度是一项完全从国外移植而来的诉讼制度,因而对国外举证时限制度的了解是我国该制度完善的前提。此部分主要对英美法系国家以及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举证时限的规定进行了介绍,并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举证时限制度进行评析,指出其举证时限制度的特点及原因。第四部
廖中洪所著的《民事速裁程序比较研究》在比较世界各国有关“民事速裁”类型、裁判机制、设置原理与基本理论思想的基础上,从我国民事纠纷的特点以及民事司法裁判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于构建符合中国实际的“民事速裁”类型、机制及其裁判制度,以及我国《民事诉讼法》有关民事简易快速裁判制度的立法完善,提出了我们的思考、想法与研究观点,希望有助于我国“民事速裁”程序制度及其速裁机制的构建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