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证据排除规定与规程理解与适用》由司法解释起草人对《关于办理刑事案件严格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和《人民法院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规程(试行)》进行系统解读,从侦查、起诉、辩护、审判等方面明确非法证据的认定标准和排除程序,进一步明确人民法院审查和排除非法证据的具体规则和流程,有助于审判人员进一步树立规则意识、证据意识、程序意识,有效防范冤假错案发生。
本书是讲授证据运用的实务型教科书,作者群体覆盖刑事、民事、行政领域,均长期在理论教学或司法实务一线,功底扎实、经验丰富,特别注重全方位培养读者的理解、分析及证据运用能力。 本书立足我国刑事、民事、行政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既有规定,涵盖证据运用基本知识和实务操作要点,并以大量案例贯穿其间。一方面,于宏观中全面介绍证据运用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则、基本环节和基本方法;另一方面,在细微处详细辨析不同诉讼领域理解与适用证明责任、证明对象、证明标准的差异。同时,通过数百个真实的 小案例 ﹐针对全书的具体知识点,包括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的审查判断技巧,进行深入阐释。 本书实务性、实践性、实用性突出,内容全面清晰,语言平实易懂,既可作为法科生的教学、自学用书,亦可作为司法实务人员的参
本书在系统梳理和批判性评价自罗马法以来,两大法系围绕证明责任问题所提出的各种学说和规则演进的基础上,结合实证研究所揭示的中国民事法官在证明责任裁判时所考量的多元因素和思路,提出了一套复合式、层进式的证明责任裁判标准和方法:规范说 导致事实真伪不明的证明过错 价值评价。其中,作者凭借其多年民事审判经验和不懈思考,敏锐地洞见到,法官在适用规范说判定证明责任时,亦须调查并考虑导致特定待证事实真伪不明的原因和一方或双方当事人可能存在的 证据义务 和 证明过错 (这正是规范说的一项严重理论漏洞或 盲点 )。可以说,由德国学者罗森贝克创立的规范说是大陆法系对证明责任理论提供的奠基性贡献,将 谁主张,谁举证 作为起点,在个案中考量相关因素的 利益衡量法 是普通法系对证明责任裁判作出的经验性贡献。而本书所提出的复
事实认定涉及非常复杂的认知机制。本书从认识论的角度来为这一机制提供规范性阐释。在认识论的诸多理论分支中,认知证成理论最为契合司法证明语境。究其本质,事实认定旨在获得一个具备正当理由的裁决。这一过程的关键在于:事实认定者所赖以作出裁决的 信念 必须具备正当理由。认知证成理论在应然层面上规定了 何种信念状态可被视为具备正当理由 ,并且阐述了 信念 获得证成的实现路径。就此而言,认知证成理论为事实认定之认知机制提供了基础性分析框架。以这一基本立论为前提,本书的目标在于建构事实认定之认知证成规范,即清晰阐释事实认定获得证成的规范性条件。
国内证据法学理论主流观点认为,在法律语境中,合法性是证据的一个重要属性,非法证据非证据。本书主要以民事诉讼中非法证据的可采性为视角来对上述理论命题进行检视。通过对两大法系证据可采性理论和有关国家立法、司法实践的历史性考察,可以发现,通过非法手段获得或以非法方式形成的证据在民事诉讼中并非不具有可采性;即使在实行民事非法证据排除的现代法律制度中,也并非所有非法获得的证据都不具有可采性。
本书是当代世界警务理论与侦查实务精要译丛之一,原著为《Cyber Forensics: From Data to Digital Evidence》,作者为Albert J.Marcella、 Frederic Guillossou。本书主要主要介绍了在综合网络取证调查中,如何使用特定的知识对数据的真实性进行识别、访问,并加以分析。书稿解释了数据的起源和发展、寻址的概念与数据存储、引导记录、分区、卷和文件系统等相关概念,及在网络取证过程中它们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如何认定数字证据等内容。全书共分为十三章。
证据是法治的基石,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基石。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 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六大任务之一,提出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 。法治以司法制度为基础,司法制度以证据制度为基础,证据制度建设是我国司法改革的*要任务。司法要摆脱人治的束缚,必须坚持证据裁判原则,实现证据法治。
民事证明责任问题是当前民事诉讼理论界与实务界至为关注的核心问题,本书是作者凭借多年参与审判实践与教学工作的经验,对该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而形成的成果。 本书共分十章,从民事证明责任的基础、历史渊源、客观证明责任、主观证明责任、证明责任的分配与转换、表见证明责任、推定证明责任、特殊侵权证明责任等方面对民事证明责任及其分配规则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全景式介绍。无论是实体法的原则还是程序法的规范,无论是对理论的探讨还是对实务的分析,无论是确定个案证明标准的方法还是评价法官自由裁量权的不同观点,在本书中均有所体现。全书集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实例分析的广度于一体,为民事审判工作者和相关学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读本。
《天下·法学新经典.刑事证据法的理论问题(第二版)》是运用社会科学方法研究刑事证据问题的成果汇集。自2010年以来,我国刑事证据立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刑事证据制度的框架形成了雏形。刑事证据立法的发展,催生出了大量刑事证据问题,也呼唤着新的刑事证据理论的出现。《天下·法学新经典.刑事证据法的理论问题(第二版)》涵盖刑事证据法的功能和结构、三大裁判形态对证据法的影响、证明力规则、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实物证据鉴真、言词证据相互印证、过程证据、行政证据与刑事证据衔接、证明标准等前沿性问题。通过研究,《天下·法学新经典.刑事证据法的理论问题(第二版)》总结了我国非法证据排除的三大模式,提出并论证了“实物证据鉴真”的理论,提出了“新法定证据主义”的理论模式,提出了“过程证据”的概念……本书是刑
《图解立案证据定罪量刑标准与法律适用》(共五册)已经出到第九版,充分地说明了该套书的实践性和操作性。第二分册是“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案”。本书对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案中的具体罪名从立案标准、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罪与非罪、法律适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地介绍。其中的法律适用部分,罗列了*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使得读者能够一目了然地了解相关规定,节省查找时间。
本书内容全面、系统、实用,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对公诉人员增强证据意识、提高审查判断证据能力、全面提升审查起诉与出庭公诉水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对侦查人员提高侦查水平和收集固定证据能力,规范取证行为,从源头上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对审判人员准确把握证据标准,依法定罪量刑,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电子证据虽已引起我国理论和实务界的关注,但截至目前,尚未在制度层面对其认证规则予以具体设置,这就直接影响到司法实践的顺利开展。在三大诉讼法全面改进和完善的大背景之下,证据制度无疑是其中的关键一环,而对电子证据这一新型证据形态认证规则的设置可以直接反映出我国诉讼领域对电子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回应;同时,也可以对今后相应案件中相关证据的认定和采信提供可行的路径。本书写作的目的,便是试图明确界定电子证据的各项特质,尝试在我国的诉讼领域建立起具体的认证规则,并把握三大诉讼法修改以及相应司法解释密集出台的历史契机,争取使相关研究成果能够对后续持续进行的规则修改与完善提供一定的可行性建议和参考,从而使电子证据的相关认证规则在制度层面得以确立,进而对今后司法实践的顺利开展发挥积极的促进
本书是中国政法大学樊崇义教授主持的201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刑事证据规则研究”(项目批准号:12AFX010)的终研究成果。本书分为理论篇和实证篇两个部分。
本书主要是对贪污贿赂案、渎职案、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案中的各具体罪名的概念、立案标准、定罪标准、证据参考标准、量刑标准、法律适用等六个方面根据*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进行全面的解析和阐释,从而为公安部门立案提供参考,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目 录上篇 证据法的逻辑理念 章 事实、证据与事实认定一、客观存在与经验事实二、事实可陈述性与证据可信性三、“证据之镜”与法庭认识论四、事实认定与经验推论五、事实真相与似真性第二章 相关性是证据根本属性一、为什么说客观性并非证据基本属性二、是客观真相,还是盖然真相三、为什么说相关性才是证据根本属性四、司法是否具有可错性第三章 事实认定在法律推理中的作用一、认真看待事实二、法庭认识论中的事实认定三、事实认定是一个发现法律推理小前提的操作四、法律推理和事实认定中的正当理由第四章 证据推理方法之法学与历史学比较一、证据是历史学和法学共同面对的问题二、历史学与法学领域事实认定的差异三、历史学事实解释理论与证据法学 解释推论第五章 人工智能法律系统的证据推理模拟一、人工智能法律系统的历
《图解立案证据定罪量刑标准与法律适用》(共五册)已经出到第九版,充分地说明了该套书的实践性和操作性。第五分册是“贪污贿赂案、渎职案、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案”。本书对前述三类案件中的具体罪名从立案标准、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罪与非罪、法律适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地介绍。其中的法律适用部分,罗列了*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使得读者能够一目了然地了解相关规定,节省查找时间。
从国内外已发表的有关证据理论的著作、论文来看,对三大诉讼证据制度的核心基础理论缺乏集中、系统的横向比较研究。本书力图填补这一证据制度基础理论上比较研究的空白,试图对三大诉讼制度所涉及的证据理论在共性与个性上进行判识与认知,从而更好地探讨、发掘和提炼证据基础理论的基本内涵与精神实质,更深入、系统地把握证据基础理论的内在规律与专门属性,从而为证据理论的基础建设增加新的活力并将其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为立法机关提供充分、可靠、科学的理论依据,为司法机关务实、科学、高效地运用证据规则对事实问题进行判断和认定提供有力的理论诠释与智力支持。 本书开拓性地对三大诉讼证据制度的核心基础理论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纵深性的比较研究,梳理、整合了有关三大诉讼证据制度自近代以来的许多学术流派及
《图解立案证据定罪量刑标准与法律适用》(共五册)已经出到第九版,充分地说明了该套书的实践性和操作性。第四分册是“妨害社会管理秩序案”。本书对妨害社会管理秩序案中的具体罪名从立案标准、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罪与非罪、法律适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地介绍。其中的法律适用部分,罗列了*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使得读者能够一目了然地了解相关规定,节省查找时间。
基于国内外电子数据证据的运用实践,本著作深入讨论并辩证性地完善了当前电子数据证据属性理论和电子数据专家证据的举证理论,构建了电子数据法庭质证和认证的理论体系。电子数据方向的研究人员、取证人员、检察官、法官、律师皆有可能受益于本著作。
本书共15章,作者对英美法系证据法学的理性主义哲学基础进行了探讨。对证据法的概念、法律推理和论证、事实的构建、证据的跨学科性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物证技术学是一门法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主要研究如何在物证技术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将自然科学技术应用于分析与判断诉讼中涉及物证的有关专门性问题。现代法治社会已全面迈入物证证明时代,案件事实的认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物证证明,尤其是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对物证背后蕴含的信息予以科学解读。司法实践证明,物证技术已成为当前执法、司法机关正确履行职能的重要手段,为科学、公正处理案件提供了可靠依据。 本书首先系统阐释了物证技术学的相关概念、历史沿革、基本理论。同时紧密联系当前司法实践,对物证鉴定制度、鉴定程序等予以梳理与评析。针对物证技术学的外延范畴,着重论述痕迹物证、文书物证、微量物证、生物物证、毒品毒物、电子物证等物证技术学分支领域的基础理论、检验方法以及实践应用,并配
在美国司法制度中,有特色的是它的证据制度。美国证据制度及其相关的证据规则,对于美国审判制度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我国近年来司法制度改革的重点,就在证据制度。目前,在三大诉讼中,相应的证据规则都是研究的热点,而且统一的证据法也在研究和制定中。因此翻译了这本在国际上有影响的证据法教材。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1、反映科研和教学的*成果。 2、在正文展开中,是在大量的庭审过程的记实性记载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3、资料丰富。除了教程内容之外,还有丰富的教学参考资料。 4、有大量的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