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纵是期货市场面临的最大威胁。《期货市场操纵法律规制论》在内容上跨越《期货交易管理条例》和《期货和衍生品法》两个时代的反操纵法律变迁,是国内第一部从法学角度研究期货市场操纵问题的专著。《期货市场操纵法律规制论》通过对理论基础、法律适用和监管体制等三个层次的剖析,希望能够深化学术界对期货市场反操纵问题的认识,为我国相关立法、执法和司法活动提供一些有益经验,进而促进期货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尤其是期货市场操纵二元规制理论的提出,不仅为我国相关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奠定了基础,也为我国期货市场反操纵立法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方向。
《国际金融消费者保护法律法规选编》精心收集、整理了20个国家和地区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法律法规以及若干国际金融组织的政策和制度,并组织相关同志进行了编译。在法规的国别和地区筛选过程中,银监会几乎兼顾了世界上所有拥有国别和地区的地理区域,并且充分考虑这些国别和地区是否在金融消费者保护领域具有借鉴性或典型性,主要涉及经合组织、世界银行和欧盟三个国际组织,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和中国香港六个国家和地区,欧洲的英国、爱尔兰、俄罗斯、捷克和塞尔维亚五个国家,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和多米尼加共和国三个国家,非洲的南非和乌干达,以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亚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尽管这些国家在立法层级上并不完全一致,有些以法案形式呈现,有些以指引形式呈现,还有些则是行为准则,但都指向一个共
本书的研究以《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CISG)的规则体系为依托,同时引入《商事合同通则》、《欧洲合同法通则》、《欧洲法通则:买卖篇》和代表性国家国内法上的对应性规则,系统阐述国际货物买卖统一法中的损害赔偿制度,并引用大量实证案例帮助分析。
国际商事仲裁第三人制度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命题,其是否具有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至今仍是一个存在激烈交锋、并具有突出的理论研究价值和直接的实践操作意义的重大课题。 从理论层面而言,仲裁第三人制度不仅与诉讼第三人制度具有直接的关联性,与代理、契约、公司制度、衡平法律思想等法律范畴存在内在联系,而且与目前普遍认可的仲裁制度为突出的特征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以及仲裁的契约性本质存在直接冲突。 从实践层面而言,仲裁第三人制度的有无对于仲裁实践操作具有直接的意义,在缺失仲裁第三人的情况下,当事人可能面临着再次起诉或仲裁的结果,甚至是相互矛盾的裁决,而在存在仲裁第三人的情况下,当事人则可以节省争议解决成本,一次性地解决所有相关纠纷。 本书写作特点可以概括为: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辩证唯物
本书具有以下几年特点:,理论与实务相结合。既有法学理念的探讨与论述,也有法律应用的分析和解释,并以相关反倾销实例如以说明和论证,具有可操作性。第二,内容的广泛性和资料的新颖性。本书所涵盖的反倾销法律的内容既包括世贸组织反倾销规则、主要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反倾销法律,也包括中国自己的反倾销法规;所涉及的反倾销案例既有国外发生的反倾销诉讼实例,也有在中国发生的反倾销诉讼实例;所参考的资料基本上是世贸组织成立以来与反倾销有关的*资料。第三,现实性与前瞻性相结合。本书内容主要立足于解决实现的反倾销问题,但同时又对中国“入世”后所产生的相关法律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探讨。第四,撰写角度比较独特。主要从律师从事反倾销业务角度对反倾销法律与实务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论述,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本书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联系日益紧密,各国在国际经济、文化中的优势,决定了其在国际合作中的不同地位。由于国际交往伴随着甚至主要是不同经济政治利益体的博弈过程,在资源、技术乃至话语权方面存在的重大差别,在国际竞争中各国往往面临由此造成的竞争力的压力,存在严重的利益分配不公的格局。为此,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及众多发展中国家和国际组织,纷纷致力于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工作。到目前为止已经成立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等国际性或地区性经济组织,通过了《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关于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成立统一法公约》等国际性公约或多边、双边条约,为维护国际事务,尤其是国际经济、技术等贸易秩序的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自改革开放到加入WTO,我国与世界的
本书共分十章,针对当前国际贸易救济面临的热点问题、新问题,就贸易救济规则的谈判和贸易事端的解决,以及我国的因应之策等,《国际贸易救济法律问题研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产业界、对外贸易界以及法学界、政府工作人员等,颇有参考价值。
本书阐述了债的发生、债的类型、债的效力、债的担保、债的移转、债的消灭等债法总论的主要问题,并就合同之债和法定之债展开了较为深入的论述。
《国际投资法原则》(Principies of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Law)一书作者是鲁道夫·多尔查和克里斯托弗·朔伊尔,该书2008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2012年原作者更新第二版。全书(第二版)共分为10章,即国际投资法的历史、渊源和性质,投资条约的解释和适用,投资者与投资,投资合同,准入与设立,征收,保护的标准,国家责任与责任分配,政治风险担保,争端解决。作者从原则到具体实践,从各派观点到主流演变,引用了百余个案例,由浅入深,对传统国际投资法的方方面面作了详细说明。这本书既是一部经典的教科书,又是一部专业领域的权威著作。这本书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国际投资法*发展趋势的追求。
《国际经济法学(第二版)/高校法学“十二五”规划教材系列》在编写时,在内容上,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务,都反映了近年来我国国际经济法研究领域的*理论动态和实践发展;在结构体系上,全面吸收、反映了近年来我国的*成果;在撰写形式上,通过案例导入,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既注重加深学生的理论功底,也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
《国际贸易术语解释与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以INCOTERMS2010和CISG为视角》由邓旭、陈晶莹主编,本书以解读《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各贸易术语的内容及其运用为重点,逐一解释了各贸易术语下买卖双方的具体义务,并结合《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规定.具体阐述了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运用各种贸易术语时买卖双方的权利、义务及违约责任,并强调了国际货物买卖实务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本书既可作为从事国际货物买卖的企业、公司的实务工作者的参考读物,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法》、《国际商法》等课程的参考读物。
为应对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需要,2014年1月4日,上海财经大学与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在多年友好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自贸区法治方面的深度合作,双方共同成立上海财经大学自贸区司法研究中心,并启动了涉自贸区法律适用专项调研期课题。本书为地提起课题研究成果的汇总。
这是一本展示租赁业全貌的工具型图书,书中涉及了与租赁相关的法律、监管、会计、税收等各方面内容,作者采用国际化视角和比较研究的方法,详细介绍了租赁理论和实务,其中不乏国际租赁发展的*理念和前沿问题。 这本著作对我国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开展融资租赁业务很有帮助,也有利于学术界、政府有关部门对涉及融资租赁的诸多法律、监管、税收、会计问题开展深入的研究,完善相关立法和政策。本书的内容主要是关于租赁的,但也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与租赁有关的税收、融资、证券化、营销、国际贸易和投资等内容,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务性,因而也可以作为开展培训和咨询的工具书。
自1989年“冷战”结束之后,国际社会进入了平与发展的新时代,国际竞争已由原来的政治、军事对峙,转向政治经济科技实力的竞争,经济全球化更加剧了这种竞争态势。国际关系格局已由原来的以强权为导向转向以规则为导向。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以及通过条约对各成员贸易政策、法规强有力约束,标志着国际贸易迅猛发展,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加深,学好国际贸易法,掌握国际贸易规范(游戏规则)有着重要意义。为此我们编纂了本书,希望它能反映当今时代国际贸易法的基本方面和发展趋势,满足学界师生了解这方面知识的需要。
该教材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国际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并充分反映了现代国际经济法的发展变化。该书由国际经济法总论和包括国际贸易法、国际投资法、国际金融法、国际税法、国际经济贸易争议的解决等在内的若干分论部分组成。每章的结构包括提要、重点问题、正文论述、法律应用和课后复习五个部分。本次修订,作者结合*生效的国际条约和有关司法解释对相关内容作了介绍和分析。
本文集是武汉大学法学院及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联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法学院举行的“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经济法”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成果,也是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主持的“货币跨国流通中的若干重大国际法律问题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本书就目前国际学术界所关注的国际经济法的若干热点与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以期对科学的构建国际经济法理论体系,对国际经济交往中的重要实践问题提供帮助与指导。
《国际经济法》是*确定的法学主干课程之一,在我国的法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实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培养适合时代要求的法学人才,全面提高法律人才的素质,我们组织编写了这本国际经济法教材。 本教材按照国际经济法发展的总体方向和教学要求,在吸收国内外关于国际经济法研究的*成果的基础上,根据*颁行的《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规定编写而成,具有以下特点: , 内容完整,编排合理。本教材共分十一编:国际经济法总论、国际货物贸易法律制度、国际服务贸易法律制度、国际技术贸易法律制度、电子商务的法律规范、国际贸易管制的法律制度、国际投资的法律制度、国际货币金融法律制度、国际税收法律制度、国际经济组织法律制度以及国际经
杨文云编著的《金融监管法律国际协调机制研究》通过对机制概念的辨析和阐释,在理论探寻的基础上,构筑金融监管法律国际协调机制基本理论,为全面分析和有效构建金融监管法律国际协调,发挥金融监管法律国际协调在维护金融稳定、推进金融全球化以及改善金融监管法律自身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对金融监管法律国际协调机制四个相互关联的方面(机制要素)——协调原则、协调主体、协调客体、协调方式等进行了详细研究,回答了依据什么协调、谁协调、协调什么和如何协调等四个紧密联系的问题,为构建金融监管法律国际协调机制,促成金融监管法律国际协调作用的有效发挥提供了基础。通过机制模式研究,本书对巴塞尔委员会、WTO和欧盟等协调机制模式进行了分析和完善,并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对CEPA进程中内地与香港地
国际经济法是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作为一个新兴、独立、综合的法律部门,与其他法律部门相比,国际经济法在主体、对象及渊源形式等各方面均具有较明显的特殊性。本书从国际经济法的个性角度出发,对其基本原理、基础知识、主要内容、*法律规则以及实践中常见法律问题予以系统介绍与阐释。全书共五编十七章。编为国际经济法基础理论,主要讨论国际经济法的概念、特征、体系以及国际经济法主体所涉法律问题;第二编为国际贸易交易法,围绕调整国际贸易交易关系(货物买卖、技术转让、服务贸易)和与国际贸易有关的其他交易关系(货物运输与保险、贸易支付)的法律制度内容进行阐释;第三编为国际贸易管制法,分别以WTO法和中国对外贸易管制法为核心,论述调整国际贸易管制关系的国际、国内法律制度;第四编为国际投资法,分
本书为我国国际经济法名家余劲松先生*有名的一部国际投资法经典教科书,常年畅销,数次荣获*大奖。 作者以其高超的驾驭能力,构建了完整的学科框架体系,并用精准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明了国际投资法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介绍了我国外资法和有关国际投资的国际条约和协定的法律制度和规范,旨在使读者掌握国际投资法的专业理论与法律规则,培养其对国际投资与外商投资中的法律问题进行分析并解决的能力。 为了使本书能反映国际投资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更好地适应教学的需要,作者及时对书稿进行了修订。第四版在对全书进行审定与修正的基础上,特别对外资管理制度、对外投资管理制度、双边投资协定的重要条款、国际投资争端解决机制等方面做了重要补充与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