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方便教学,本书部分撰写了模拟法庭审判的教学大纲、教案和讲稿;第二部分编写了8个案例脚本。在8个案例脚本的开头简单介绍了案情,详细地列出了参与模拟法庭审判的人数和角色以及所需的道具。学生可通过扮演其中的角色,熟记法庭审判的程序,以巩固所学过的有关实体法、程序法、证据和诉讼文书格式与写作等基础知识。 学生在教师讲授有关法庭审判程序的基础上通过这种模仿(教师根据课时情况,可以让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模仿,如这次让学生模仿开庭前准备阶段、开庭阶段、法庭调查阶段的内容,下次让学生模仿法庭辩论阶段、评议宣判阶段的内容,还可以让学生连续地模仿一个案件的整个开庭过程),待掌握了法庭审判的技巧后,再进行不需要脚本的模拟法庭审判,以达到一个更高的学习层次,这是我在教学中感到行之有效的方法,也为
这批教材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作者在编写时力求完整、准确的阐述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努力做到科学性、系统性和应用性的统一。 本书是本系列教材的一种。本书理论性、实践性、专业性强,涉及的学科领域广泛,章节和内容多,各校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对象和本校的师资条件和实验条件,在保证教学要求的前提下把握重点,注意取舍。
环境法学作为一门崭新的法学学科,发展迅速、学派林立。环境问题的潜伏性和复杂性客观上决定了环境法不仅要继续现有的基础理论研究,更应当走进现实生活,在实践中更好地维护公民的环境权益,从而实现环境利益的公平分享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书采用了案例比较、难点争鸣、热点探讨等编写方式,有针对性地选采了近年来比较典型的环境法案例进行了分析。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法律院、系必修课和邻近专业选修课选用,也可以作为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培训干部用书,同时对环境普法宣传工作和参加自学考试也有参考价值。
本书是行政法疑难案例研究的结集。与市场上流行的行政法案例教程相比较,本书的特点在于:,本书以真实发生的疑难案例为原材料,对其进行深度分析和论证。这些分析和论证方法,对所有从事法律学习和工作的人,都会有所助益。思辨性是本书的特色。第二,本着深入浅出原则,作才尽可能以平实的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法律思想,文章具有极强的可读性,许多内容引人入胜。可读生是本书的第二特色。第三,通过“知识之窗”、“法律文摘”等活泼多样的形式,作者力将与案例相关的*法理发展和其他相关知识传播给读者。内容丰富是本书的第三特色。第四,不同的作者对同一问题可能有不同的观点,各位作者分析案例的方法和手段也不尽相同,这些不同声音的存在,有助于读者思辨能力的提高。“存异”而不“求同”,是本书的第四特色。 本书的读者
模拟来自真实,高于真实。本书围绕模拟审判的原理、剧本和技巧而展开,为模拟法庭这个特殊的法律“实验室”,提供了一套可行的“实验指导”或“操作指南”。其中的“原理”部分,深入阐述了模拟审判特有的示范、检验、实践和培育等教学作用,以及模拟审判的软硬件建设、组织实施等;其中的“剧本”部分,以四个真实而典型的法院案例和案卷材料为基础,分别以民事、刑事、行政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审判剧本方式,将“真刀实枪”的庭审过程,一幕一幕地展现出来,有唇枪舌剑的争锋,有妙笔生花的书状,有好学深思的点评与分析,有法条有情理,有权利有义务,有程序有艺术,有审判有调解,有公正有效率,有真有假,有张有弛;其中的“技巧”部分,介绍和探讨了模拟审判,或曰真实审判的组织安排技巧、文书写作技巧、法庭语言技巧
世纪之交,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国家制定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描绘了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蓝图;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出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号召:依法治国的战略决策、西部大开发的进军号角,为法制建设和高等法学教育以及法学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课题;法学教育如何为西部大开发服务,更是我们西部的法学教育工作者不容回避的时代课题和神圣使命。 教材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学校教材编审委员会决定规划出版一套具有西南特色,体现我校教学、科研*成果及教材编写水平的高质量的本科系列教材。首批审定的28种教材,计有《中国民法学》、
司法制度为基本的国家法律制度,对我国的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法律职业道德为社会道德在法律职业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和升华。《司法制度与法律职业道德》在概要讨论司法制度与法律职业道德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审判制度与法官职业道德、检察制度与检察官职业道德、律师制度与律师职业道德、公证制度与公证员职业道德。《司法制度与法律职业道德》内容全面,阐述得当,用语规范,文字简洁。 读者对象:法学类大专院校师生,法律实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对法律、司法、法学、中国社会有兴趣的其他读者。
为适应教学的需要,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律师制度,下篇为公证制度,共十五章。 关于律师的学说,有律师学和律师法学两种称谓。我们认为这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学科,前者是后者的属概念,它的研究对象不仅包括律师法律制度,而且还包括律师的知识构成和律师工作的技能、技巧等内容。本书上篇涉及的内容仅限于律师法律制度,故谓律师法学。 我国的公证制度正处于一个系统规范的时期,我国的公证法正在紧锣密鼓地创制之中,有望于今年内正式出台。我们在编写中大量地参照了现在已基本成型的公证法草案中的条款,力图及时地反映我国公证制度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但草案毕竟不是法律,相关规定还以正式条文为准。
本书属于法学专业民商法学方向课程系列教材之一。 亲属法学作为集基础理论和实践操作于一体的法学课程,是研究有关亲属法律制度和法律现象的科学。它是民商法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独立学科内容和鲜明特征的部门法学。 亲属法学的内容是由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决定的,它包括:婚姻家庭的基本理论,亲属法的鲜明特征、调整对象和本质及作用,亲属法的原则,亲属的种类、亲属关系的产生和终止及其法律效力,婚姻关系的成立和效力,婚姻关系的终止及其法律后果,夫妻双方、父母子女及其他家庭成员间的权利和义务,收养、扶养、监护制度,以及救助措施与法律责任、亲属法的适用、处理婚姻家庭纠纷的实践经验等。以上都是亲属法学应当研究的重要课题。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律师、公证事业在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同时,其本身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关于律师、公证工作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律师、公证员队伍不断壮大,律师和公证事业在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律师和公证制度,获得律师和公证员队伍的有效帮助,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书的编写从这一目的出发,在全面系统地介绍我国律师和公证制度的同时,力求反映律师和公证事业的*发展动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培养学生职业精神的同时,注重发展其基本职业技能。本书既可以作为普通高等院校本科生、法学硕士研究生、法律硕士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以作为执业律师和执业公证员的重要参考资料。
《中国律师学》自2000年出版发行以来,曾经十余次印刷。然而,近年来,我国法律不断修改,如2001年《律师法》修改,废除全国律师资格考试,实行全国统一的司法考试制度,《商标法》、《专利法》、《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都曾不断修改,律师事务所体制变化也很大。所有这些变化,使得原版本内容已经显得陈旧。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对这本书进行了修订,在根据修订后的法律修改之外,作者还根据理论的发展对有些章节进行了重新编写。 本书试图从体例、内容到写作风格上较过去所出版的关律师学方面的著作有所创新。从研究写作计划到书稿定稿,全体撰稿人员始终贯彻这样几点思想(1)律师学应用的基本内容,律师从事律师业务的基本方法,本书首先应当阐述清晰;(2)相关资料、数据尽可能详细;(3)探究有关律师立法及司法实践中有待
本书以民警执法执勤的法律法规和基本技能为起点,以强化依法执行警务的观念、增强安全防范和警务执法程序意识、提高实战能力为重点,通过训练,着重解决警务活动中的技能战术的养成问题,达到 一要、二增强、六会、五掌握 的基本目标,即要严格树立依法执行警务的观念,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增强警务规范意识,会徒手防卫与控制技术、会使用警械、会搜身带离、会使用武器、会通信联络、会现场急救,掌握警务战术基础动作、掌握盘查嫌疑人的方法、掌握查控嫌疑车辆的方法、掌握搜索建筑物的方法、掌握抓捕犯罪嫌疑人的方法。使民警熟练掌握一般警务活动中 防、控、查、抓、带 等基本环节的技能和战术动作,提高民警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
(农业行政处罚案例评析)由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组织编写。针对农业执法重点和难点,该书以农业执法案例为素材,结合《行政处罚法》和有关农业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案例所涉法律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书中还附录了近年来有关法规询问答复和司法解释。该书是农业执法人员培训的指定教材。 本书以100个农业执法案例为素材,以行政处罚法的内容为主线,融合现行农业法律法规规定的精神,采取案例评析、以案说法的方式,对案例所涉法律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掌握行政处罚法,又熟悉农业法律法规。考虑到行政强制措施与行政处罚关系密切,因此,本书还选编了几个与行政强制措施有关的案例。
逻辑学是一门关于推理和论证的学问。法律逻辑学是逻辑学与法学交叉的学科,它的主要任务这一就是研究逻辑理论和逻辑方法在法学研究和司法实践中的运用。 本书选取大量的典型案例,系统阐述了法学研究和法律工作中的逻辑分析、逻辑推理、逻辑论证的方法;生动地分析了逻辑理论与逻辑方法在法律工作中的运用。全书共分为七章,分别为:章:绪论;第二章:命题逻辑;第三章:词项逻辑;第四章:模态、规范逻辑;第五章:归纳逻辑;第六章:逻辑基本规律;第七章:逻辑方法。每章前设“本章知识点概要”,对各章所涉及的知识点作了简明扼要、提纲挈领的提示和归纳。
本书共五编二十四章。内容包括物证鉴定中的基本理论同一认定、种属认定等、基本技术光谱、色谱、质谱、显微镜、电泳等和常见痕迹物证、文书物证、化学物证、生物物证、音像物证等的发现、提取、检验、鉴定的实用技术。本书主要供法律院校本科生教学使用,也可供从事审判、律师、公安、检察等工作的人员参考或专业培训使用。
痕迹学是研究过程系统中各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发生信息传递、交换的规律和特点,以及研究接收和破译这些信息,从而寻找到相对应的子系统的一个庞大的边缘科学技术群。从古代痕迹检验经验到近代传统痕迹学和现代痕迹学,都是刑事、民事以及行政执法的一个主要技术支柱。于是,根据我院刑事侦查和刑事科学技术专业教育发展及实际各方面工作的需要,我们编写这本《痕迹学教程》,算来这应是我院(系)第五代痕迹学教科书了。在成书过程中我们尽力借鉴了当今一些自然科学相关的原理和方法,吸收了现代社会科学的成果,总结了痕迹学理论与实践的新成就,力图阐述当前痕迹学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使这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司法调查、事故调查、保险赔偿调查以及痕迹鉴定工作,并侧重解决刑事诉讼中的有关痕迹技术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