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讲演录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由三十多为西方法政思想家组成的思想长廊;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有关古今政法思想的历史路径和演变机理,展示了一个在繁复多元的思想观念中古今一贯的政治主题,即如何寻找和塑造一种适合人性的良善政制;在遵从古典思想的前提下,这套讲演录强调的乃是现代的自由政治,即从历史生成的视野来审视现代的自由主义法政思想以及制度实践,它旨在强调指出,建设一个自由、共和、宪制、民主的现代政治,不仅是西方千年历史的未必是完美的思想成果,而且也是解决现代中国问题的一大症结所在。
政治是从社会中分化出来的相对独立的领域。那么,推动政治从社会中分化出来的原因是什么?政治生活为什么会不断发展变化?在政治领域中,为什么会呈现多样性?本书从形成人类社会的最基本的动因——利益概念入手,着重从思想史、哲学及语言学等方面对利益及政治利益进行了深入分析。对于人们从自己的生活环境出发,更好地认识政治现象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本书为“决策科学化译丛”之一,提炼出了科学家在政策与政治过程中可以选择的四种理想化的角色,即纯粹的科学家、科学仲裁者、观点辩护者以及政策选择的诚实代理人,讨论了价值标准、不确定性和科学政策等因素对科学家的选择的影响,考察了美国出兵伊拉克时和环境争论中政府作出决策和科学家作出选择的过程,讨论了科学家的选择对科学、政策和政治的重要后果。
《信息与能量:人性中的逻辑与历史》主要有以下几个章节:章物质、能量与信息的统一性;第二章劳动启动了人类的心理活动和文化活动;第三章社会实践主体确立的标志意识的诞生;第四章情归何处情感的社会化;第五章社会实践的成果个体人格的建构;第六章社会沟通的奥秘;第七章语言社会信息沟通媒介;第八章均衡人与人之间能量交换的工具货币;第九章科学实践与艺术实践的差别;第十章社会博弈行为形成的客观基础;第十一章中西社会传统博弈规则的确立程式及比较;第十二章社会实践的文化全息性;第十三章求道与求义人格拓展的两个向度;第十四章人类艰难的自我之路等。
《习仲勋论统一战线》收入了习仲勋同志一九四〇年至一九八九年关于统一战线问题的讲话、报告、文章等一百零八篇,除选自《习仲勋文选》和《人民日报》等报刊外,大部分是首次公开发表。习仲勋同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倾注大量心血,长期致力于统一战线工作的探索和实践,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确、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加强港、澳、台、侨等方面的工作,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做出了贡献。习仲勋同志在党的统一战线工作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形成的重要理论观点,对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书是一部汇集了国内外学者论述了关于当代环境政治学理论与实践中的重要议题的专题论文集。全书分为三大部分,共15章,分别在比较政治学视角下探讨了生态政治理论、生态社会主义和环境政党与运动自20世纪9O年代中期以来所取得的进展及其面临的问题。编者希望,它不仅可以成为东西方环境政治学者理论对话的起点,而且能够为处在重要转折阶段的中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与环境政治学学科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借鉴。
权利与义务和权力与责任,这两组词语是一个占老的话题,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它是现今社会生活中的两组核心概念和基本概念,是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不可或缺的内容。人们不分男女老幼、国家民族、阶级阶层、职业界别,都与它们如布帛菽栗一样须臾不可分离。但是,迄今人们还没有给予它们具有普适性的、科学的定义或阐释。
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宣传思想和意识形态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批示。在此基础上,本书在坚守党的意识形态阵地,突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指出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指明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方面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书在研究途径和思路上,将生态政治理论划分为三个层面,进行分层研究。这三个层面分别为:政治体系内生态,主要指政治体系与诸次体系的纵向生态与反生态关系,以及诸政治次体系间的横向生态与反生态关系;政治体系与社会环境问的生态与反生态关系;政治体系通过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间的生态与反生态关系。三个层面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通过逐层分析,在理论层面上寻求人们所向往的政治的生态化发展。本项目研究的目的,是尝试通过对政治体系的生态学分析,实现政治学与生态学的对接与融合,为建立一门新兴学科——政治生态学——探索路径。
洪涛等编著的《心术与治道》研究了战国后期至西汉中叶这一中国历史重要转折时期儒、道、法诸家关于政治思想与政治制度的构想、观念、规划。其政治思想的重要特征是:诸子百家在论战中不断综合及至融合,逐渐向一个大一统王朝国家相应的包罗万象的思想体系发展,最终结果是,在西汉中期形成融合了儒、道、法、墨诸家要素的、在表面上得以“拒斥百家”而享独尊地位的官方“儒家”。
《西方政治思想史方法论研究》是来自中国大陆和的十几位专家集中讨论了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内容涉及不同层面的方法论问题,既有思想方法层面的问题,包括理性主义、历史决定论、历史主义、普遍主义等;也有具体的研究方法论问题,如语境主义(学派)、施特劳斯学派、概念史研究、历史语义学、修辞学方法等,供读者阅读学习。
本书系“第二届中国青年政治学论坛”论文选集,主要围绕“中西政治思想与现代政治文明的关系”这一核心论题展开,全书立足中西两个政治文化传统,探讨政治文化的发展、演进、个性特征以及政治文明之间的互动关系,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论文集与同类研究相比,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内容广泛,涉及当前政治文化研究领域的诸多主题;二是论题新颖,由于作者均为本领域内的青年学者,他们的视野独到,思维活跃,能够把握和捕捉当前的研究成果。
在充分借鉴与利用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上,本书试图通过解读杰索普的著作和论文,系统地研究他的新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揭示出杰索普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贡献及其局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未来发展方向以及杰索普国家理论之于当前中国国家转型的启示意义。本书的论述结构依据杰索普国家理论的历史发展轨迹和理论演绎逻辑而设计,围绕两个核心主题:一是杰索普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重建和发展,一是杰索普对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危机与未来的批判性具体分析与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