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文化理论研究》从经典文本出发, 全面把握、深入挖掘和系统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思想, 并遵循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本质与特征、形态与功能、趋势与使命以及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构建的逻辑顺序展开论述, 从而形成一部系统再现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的专著。《马克思恩格斯文化理论研究》共分五章, 主要内容包括: 导言 ; 文化的产生与发展论。
探寻历史之谜,创立社会形态理论,为人类解放指明方向,是马克思奋斗终生的目标与价值诉求。《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及其中国实践研究》立足于马克思的文本,依据唯物史观的内在逻辑,分析了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现实基础与主观基础,梳理了社会形态理论从理论的酝酿准备到初步形成再到发展成熟并在晚年实现完善与深化的整个发展过程,概括了社会形态理论包括方法论、社会横向结构、历史纵向演进、社会演进图式、社会形态跨越以及社会形态实证分析在内的主要内容,描述了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在俄、中两国的初步发展与实践,由此探讨了我国在初步实践的多维反思中科学界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定位,构筑起包括根本任务、根本路径、基本原则和根本目标在内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论,并最终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
《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纲》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近现代学术与文化的主潮,20世纪中国走向繁荣的主流思想,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人结合其革命实践,介绍、学习、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另一方面是由于专业学者以各种形式参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与讨论。中国共产党内外、专业学术领域内外所进行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及其与中国社会、中国传统的相关性的讨论,彼此间发生了重要影响。在研究中国共产党内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同时,研究中国共产党外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专业学术研究的历史,有助于更加全面地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体会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独特智慧,总结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和本土实践相结合的经验教训,以构成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的主要任务和使命。
万光侠、张九童、夏锋著的《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中的思想政治范式转换研究》全面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问题,分七章分别论述了人本思想政治教育: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现实的个人的存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出发点;人的生活世界与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人的生命存在与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人的公共存在与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人的文化存在与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人的价值存在与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
《列宁法律思想史/吕世伦法学论丛》为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史“三部曲”的第二部,是作者们历经多年不懈地潜心研究获得的成果。该书详细而系统地概括与阐释了马克思主义者、世界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国家)的列宁法律思想的发展历程。该书创作的动机与目的,首先是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法律思想武装自己头脑,亦有利于我国法学教育与法学研究人员及法律实践工作者,不断坚持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法律观,自觉地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更好地为中央改革开放方针和法治中国建设服务。《列宁法律思想史/吕世伦法学论丛》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由法律出版社出版于2000年。本次编集,在原版的基础上稍有调整。
《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思想生平研究资料选编:任弼时思想生平研究资料》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研究综述”:对30多年来相关研究情况进行总括性概述。通过全面的梳理、分析和总结,力求反映出研究的基本情况。包括研究阶段的划分、每个阶段的代表性成果、研究热点及重点、提出的主要观点,以及研究方面的不足、启示等。(二)“重要文献和研究文章”:在对大量有关任弼时思想和生平研究资料进行筛选的基础上,精选出有代表性的重要文献和研究文章若干篇。(三)“研究文章篇目索引”:以全面展示30多年研究成果为目的,对大量研究文章篇目进行系统收集整理,形成以年份编排的目录索引。每部分所收内容截止到2011年底。
本选题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党际关系理论发展的历史考察,揭示了内蕴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和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际关系思想中的基本价值观和方法论。作者还从党际关系的基本构成、形成动因以及党际关系的范畴与性质三个层面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党际关系理论的基本分析单元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的思想渊源与基本内涵;马克思论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与社会条件;马克思论人的发展的主体向度与运行机制等。
当今世界正处于新全球化时代,其产业轴心、结构、内在张力、控制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深刻地改变着人类全球实践结构与生存方式。人类文明日益成为更加多元的共同体,各种思想和价值取向纷纷登场,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对于正处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中国而言,这一趋势更加明显。人们更多地关注现实中的物质利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不浓,学习热情不高,使得曾经指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马克思主义在新时期的中国面临生存挑战和困境。因此,必须让马克思主义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面向大众出场并彰显其价值,实现精英化到大众化的飞跃,从而超过其在中国的政治在场性,开辟通向中国所有领域的出场路径,获得大众广泛的心理认同。要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追溯马克思主义初在中国出场的基础
本书围绕马克思主义信仰展开研究,澄清了若干相关问题:一是指出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概念确立的合法性依据,以及这一概念所包含的目标、理论、道路和人格四方面内容;二是总结归纳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在社会、组织和个体中的不同功能表现;三是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心理结构,指出它是需要、认知、情感和意志的统一体,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建立的心理机制;四是逻辑地梳理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将其分为准备酝酿、斗争成型、确立传播、曲折前行和深度绽开五个阶段;五是根据当前情况,毫不回避地指出了当前存在的信仰淡漠、信仰物化、信仰转向和信仰混乱现象,并从外部、内部、历史、现实、理论和实践五个方面深入分析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六是经过分析,提出了“四个有赖于”,指明了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
本书围绕马克思主义信仰展开研究,澄清了若干相关问题:一是指出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概念确立的合法性依据,以及这一概念所包含的目标、理论、道路和人格四方面内容;二是总结归纳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在社会、组织和个体中的不同功能表现;三是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心理结构,指出它是需要、认知、情感和意志的统一体,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建立的心理机制;四是逻辑地梳理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将其分为准备酝酿、斗争成型、确立传播、曲折前行和深度绽开五个阶段;五是根据当前情况,毫不回避地指出了当前存在的信仰淡漠、信仰物化、信仰转向和信仰混乱现象,并从外部、内部、历史、现实、理论和实践五个方面深入分析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六是经过分析,提出了“四个有赖于”,指明了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
在对以往研究成果进行科学借鉴的基础上,本书调整了整体研究思路,在研究过程中,对共产国际、联共(布)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做全面准确的整体评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分为二看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细化研究。在整体研究思路指导下,立足于“面上系统全面、点上突破创新”。
王凤才主编的《重新发现马克思》在深入解读国内尚未关注的德文资料基础上,对国内尚未充分重视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马克思主义进行前沿性系统研究;以“重新发现马克思”为主题,梳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路,澄清当代德国马克思主义核心问题;在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框架中,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马克思主义发展趋向进行批判性反思。本书作为国内部系统研究当代德国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它不仅试图填补国内该领域研究的空白,推进当代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深化拓展;而且试图发掘当代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当代德国哲学研究的新的学术生长点,并揭示当代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对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以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启发意义。
本书较为全面系统地发掘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思想、观点、原理和范畴,阐述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基本要素,揭示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在人类权利思想发展中的变革,分析阐释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中国化”及其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