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第一次将经济和历史联系起来,拆解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马克思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融于一体,通过严谨的学术研究和论证,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这一历史性的伟大发现。在广泛而坚实的考察之后,马克思发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奇妙关系,从而论证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在人类政治和经济发展目前,《资本论》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确立。
本书围绕重释马克思哲学这一主题,展示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这一目标,把马克思哲学置于一个宏大的理论背景中,从理论与文本、理论与历史、理论与现实三个维度展开对马克思哲学的研究,并用新的实践、科学和哲学成果重新阐释已经成为 常识 的马克思哲学的基本观点,深入探讨被忽视、被遗忘的马克思哲学的基本观点,系统论证马克思有所论述但又未展开、同时又契合着当代重大问题的观点,并使之上升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从而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新的马克思的 形象 ,为我们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思维空间。
从话语(体系)建设的视角研究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提升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问题。面对特定场域中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不强”甚至“失语”问题,创新性提出并详细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体系”的概念,主张用大众话语克服马克思主义“失语”问题,突出“转化”思维,努力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一套讲得明,听得懂、学得会的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体系,实现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和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双重功效。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报告(2022)》(以下简称 《报告》 )是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 部社会科学司的指导和支持下,经过半年多调查研究形成的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年度报告。《报告》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年度发展概况、教师队伍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对外学术交流、社会服务七个方面,从数据展示与解读、取得成绩、存在问题、对策建议四个维度,对2022年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状况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梳理,可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参考用书。
本卷主要考察1875年到1895年间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在此时期,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自然辩证法的构想,揭示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提出了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设想,以史学研究证实了社会形态理论,科学预测了资本主义垄断趋势,扩展了《资本论》视野,突出了唯物史观的辩证法向度。他们指导各国创立工人政党,反对机会主义,科学探索无产阶级斗争策略。这是马克思主义在论战和研究中日益深化的阶段。
本卷主要考察1895年至1917年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围绕第二国际后半期马克思主义者与修正主义的论战和斗争,对第二国际主要思想家的思想进行了深入分析和阐述。着重论证了一些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如罗莎·卢森堡等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捍卫和新的探索,也揭示出其历史局限性;深入分析修正主义代表人物如爰德华·伯恩施坦等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和攻击,并揭示其思想发生根本变化的原因;对一些思想家如卡尔·考茨基等复杂的思想发展过程进行具体考察,实事求是地给予评价。
本卷全面阐述了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过程。全书考察了欧洲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革命风暴、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成就,在思想史的解读中再现了马克思主义形成的时代背景、思想来源;展示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早期思想发展轨迹以及他们向唯物史观迈进的路径与印记,呈现了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和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引导读者沿着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阐发新世界观的历程,感知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思想光芒。
马克思在批判、吸收了前人丰厚思想营养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人类解放理论。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纠结关系及其开解构成了解放理论的逻辑基础与逻辑起点;多维度解放与人类解放的张力构成了解放理论的逻辑主线;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境界构成了解放理论的逻辑归宿。西方学者基于各自理论背景和时代现实进行了不同的阐释与反思,其理论立场与观点可视为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思想延伸与现实追问。当代中国所开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对人类解放进行理论与实践双重探索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伟大举措。人类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主题,如何准确而深刻地把握 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演进史 ,并以其指导现实的人类解放与发展历程,是理论界面临的重大问题。该书选取这一理论主题进行研究,选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作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组织文艺及科技工作者从事科学文化活动的特殊机构,延安文化社团经历了抗战全面爆发前后的兴起、战略相持阶段的兴盛、战略反攻阶段及战后的转变三个时期。各文化社团以构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为目标,明确以大众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形成以实现认同感为基础的政治共识,确立以文艺为载体的路径形态,彰显出以革命为主题的时代特色,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牢固建立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主导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书是由上海财经大学资深教授,全国经济哲学研究会会长张雄教授主持的一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课题 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史研究 的结题成果,2022年年底获得国家免检成绩。是一本最前沿的理论创新之作,按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精神,来梳理和整理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精神遗产。 该书旨在从经济哲学的角度,分析我们较为熟悉的叙事,由此在感性及表象的事实的基础上,再次翻转为新的反思对象,通过对一种 在场形而上学 的文本解构,使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原在思想的预设得到显现,为当下中国改革实践的理路创新提供必要的思想明证和价值导向,为当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获得全面深化改革的话语支撑,提供学科交叉的重要思路。
能够进行自主的选择,这是人不同于其他存在的一个显著特征,人类学意义的人的自由,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指选择的自由,而选择本质上就是价值选择,是根据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评价进行的选择。价值论研究本质上属于哲学基础理论的研究。相对于我们以往的哲学理论主要建立在科学认知或知识论基础上来说,价值论研究为我们打开了观察世界理解问题的另一个窗口,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思维空间,使我们的哲学理论更能体现、更能发挥其作为方法论智慧的功能。
本卷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及同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者,于19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在参加工人运动、阶级斗争实践,以及与错误思潮的论战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体系,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使马克思主义从众多思想流派中脱颖而出,成为同资产阶级思想相对立的唯一科学的理论体系。
本卷主要反映邓小平理论形成发展过程,以及苏东剧变中及之后世界马克思主义曲折发展的历程。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大理论创新成果,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代表了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时期理论创新的标志性成果。期间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探索过程中最后都从“改革”走到了“转向”,教训深刻而惨痛。苏东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在经历低潮后又在积蓄力量,马克思主义重新展示了强大理论魅力和实践威力。
自1902年霍布森的《帝国主义研究》一书首次出版至今,帝国主义理论研究百年来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本书将百年马克思主义帝国主义理论批判史划分为经典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和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三个阶段,通过对各个阶段理论延展的独特性与连续性的辩证解析,既揭示出不同时代理论家对整体的马克思主义帝国主义批判理论所作出的贡献,也融通各家批评指出其不足之处,以期为当代帝国主义批判理论研究提供某种可贵的导引性见解。
本卷主要考察了列宁主义形成与发展的客观条件、科学和思想发展条件,列宁同民粹主义、“合法马克思主义”和“经济派”等错误思潮的斗争及其对列宁主义形成与发展的意义,阐述了作为列宁主义基本内容的无产阶级建党思想、革命战略和策略思想、科学马克思主义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帝国主义理论和以“一国或多国革命首先胜利”为标志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等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内涵及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贡献。本卷还阐述了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在日本和中国的初期传播。
本书探讨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思潮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解读。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这股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潮,以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解读,使西方马克思主义步入新的发展阶段。本书旨在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出发,就此思潮的解读形成专门性、系统性、逻辑性研究。全书以科恩、罗默、赖特、埃尔斯特等诸多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主体伦理解读为向度主线,剖议其解读进路中既内在递呈又逐次否定的类主体解释、类主体解释背景下的阶级主体解释、生产力发展背景下的群体与阶级群体主体解释、个体主体解释、 智者 解释,阐明其解释的总体性贡献、缺陷与启示。
本书系统全面考察了马克思主义国际话语权的演进历程,对马克思主义国际话语权演进的历史进行分期,对不同时期马克思主义国际话语权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勾画出马克思主义国际话语权演进的总体图景。除了把正统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外还对国外非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进行了考察。在世界整体层面上探讨了马克思主国际话语权的历史演进,使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还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国际话语权下降或提升的原因,总结了相关经验教训等。
这四本书收录了布哈林生前四部重要的著作,包括:列宁批注版《过渡时期经济学〉》(郑异凡等译)、《社会主义及其文化》(郑异凡译)、《辩证法概论》(孟广钧译)、《时代》(赵永穆译)。 文集勾勒出布哈林一生思想的发展轨迹,涉及到社会主义理论建设的多个方面。这四部著作中的三部(《辩证法概论》《社会主义及其文化》《时代》)在此之前从未与我国读者见面。《过渡时期经济学》及列宁的批注过去虽在我国公开出版过,但都是以独立形式分别出版,将二者放在一起出版尚属首次。 《过渡时期经济学》是布哈林1920年完成的政治经济学著作。本书从理论上分析资本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规律,分析过渡时期的基本特征。书中论述了社会革命时期生产力暂时下降以及在新的基础上发展的必然性;展示了过渡时期城乡关系的根本变
马克思的伦理思想是马克思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梳理马克思的伦理思想对于我们从整体上认识马克思的思想,对于在现实中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无疑有积极意义。劳动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互动交往的过程,是幸福的源泉。劳动使人成为人,创造了世界,创造了人类文明。劳动的发展史就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劳动是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劳动。书稿从马克思伦理思想的产生,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劳动伦理运行机制,劳动异化以及劳动解放与新道德的构建等方面对马克思伦理思想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本书全面系统研究了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政党理论,包括政党本质和无产阶级政党理论、马恩政党理论演进的历史与逻辑、人类解放与无产阶级政党、无产阶级政党的崇高理想与纲领策略、无产阶级政党的使命任务与自身建设、中国共产党人对马恩政党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等内容,构成了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无产阶级政党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研究发展具有重要推进作用,对强化党的初心使命、深化党的建设理论研究等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可作为党员学习教育的基本教材,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党建专业的院校师生等的基本学习研究文本。
现代性问题是人类社会在当前阶段所普遍面临的难题,其既代表从传统社会转型而来的现代社会的“共相”,也呈现不同制度条件下现实表征的“殊相”,二者的相互结合使其揭示出的问题丰富而具体、根本且现实,也使“现代性”成为审视当代社会现实重要研究范式。本书在哲学、文学、社会学、史学、教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诸多学科围绕现代性问题的理论成果和研究突破加以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从多学科视角审视现代性对诸多领域的现实影响,为进一步深入理解现代性问题奠定思想理论基础。本书共分上中下三编。上编为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的思想性研究。从具体的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人的存在、自由等方面的理论中挖掘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思想,并回馈于现实向度,论析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性地位。中编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
本卷主要考察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跨世纪发展的历史。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一书,第一版问世于2006年。它最初源自200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理论与当代中国生态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最终成果。该书出版后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界的极大关注,故在法国巴黎荣获2009年首届世界政治经济学杰出成果奖。应土耳其卡努特(Canut)出版社之约,出版了土耳其文版《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上、下),并获2013年度输出版优秀图书。这次入选《人民文库》(第二辑),删除了附录,压缩了江泽民、胡锦涛期间内容,增补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新思想、新论断、新提法、新举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发展已经进入新时代新发展阶段,希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更好发挥对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和经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