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会议本身并没有给这些根本性的问题提出完整的答案。如果说这次会议有成果的话,那就是它将中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中所面临的一些挑战的内容具体化了。收录在这本论文集中的是会议的大部分论文。这些论文大多完成于1991年6月以前。自那时至今,国际社会中发生了不少令人眼花缭乱的事件。这些变化进一步说明了我们所面临的挑战的严峻性。诚如与会的所有学者所提到的,我们正身处一个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历史阶段中,在观察与处理国际关系问题时,需要格外的冷静、格外的谨慎。本书中的论文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问题,希望在对国际问题作缜密周到的思考时,有一些参考的价值。本书聚焦中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问题,由18位中外知名学者就国际格局、国际关系学、国际政治经济学、中国外交等撰写专题论文,介绍了一系列有代表性的观点。
安德烈·冈德·弗兰克因依论而享誉世界,关于5000年世界体系的理论则是依论的直接延伸,作为发展研究的又一个重要内容,它以独特的视角展现出另一个不同的世界。弗兰克了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思想的时间局限,以人类中心主义揭示了5000年世界体系的进程和发展逻辑,从而否认现代世界体系的独特性,并指出西方正在衰落,亚洲可能重新成为世界中心。这些观点极具争议,但耐人寻味。人类中心论成了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中心话语,也是弗兰克世界体系理论的最重要基石。他抛弃了生产方式和意识形态的研究方法,更多地关注非西方世界在世界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和发展困境。他向社会科学中一些既存的理论前提提出挑战,把历史社会学的批判性发挥到,开拓了视野。对于弗兰克的成就,不管是褒奖还是批判,人们都不能忽视它,尽管弗兰克也很难完全走出
《中经博士文库:新中国民间外交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史观为指导,运用历史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全面系统地梳理并深入分析了新中国民间外交的理论与实践,是目前国内部研究新中国民间外交的专著。该书首先对民间外交的作用做了界定,然后对与民间外交相近的几个概念进行了辨析,分析了民间外交的特点和作用,接着分析了民间外交的主体和形式,民间外交勃兴的客观基础和理论依据,新中国的民间外交思想,新中国的民间外交实践,以及民间外交对新时期实现中国国际战略所起的作用,提出了加强中国民间外交所应采取的对策和建议。
《国际政治中"弱者"的逻辑:东盟与亚太地区大国关系》认为东盟与亚太地区主要大国关系发展的过程也正是东盟向这些国家推广“东盟规范”和社会化这些大国的过程.作者运用建构主义理论进行分析,而对占主导的现实主义“大国平衡”理论提出了挑战。在此理论框架下,《国际政治中"弱者"的逻辑:东盟与亚太地区大国关系》以东盟与亚太地区4个大国(即中国、日本、美国、印度)的关系为案例,认为以“东盟规范”为表征的东盟在认识方面的魅力或者说是东盟的“软实力”正是其对外关系成功的真正基础。《国际政治中"弱者"的逻辑:东盟与亚太地区大国关系》在理论方面的发现有两点:一,揭示了现实主义的理性计算和建构主义的社会化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被认为是相互对立的这两大国际关系理论流派是有接点的,二,证明了社会化是一个双向
自1998 年 5 月进行地下核试验并宣布为核国家之后,印度走向了公开核武器化并开始制定和发展核威慑战略之路。本书结合西方的核威慑理论以及印度自身的战略文化传统,系统、细致地分析了印度核战略产生的、国际根源,并在此基础上全面、深入地阐释了印度核战略的理论原则与实践,认为在“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和“可信的、限度的威慑”这两大核原则的指导下,印度正致力于发展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进而分析了印度核战略发展对地区安全稳定以及中印安全关系的影响。
李育民、李传斌、所著的《近代中外条约研究综述》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述介晚清、民国时期的中外条约研究,该时期留下了大量颇有价值的研究性和资料性著述,其中不乏精品力作,值得今天借鉴利用;下篇为新中国时期研究概况,这是一个各行各业均成就斐然的时代,学术研究也不断推陈出新,中外条约研究亦有突出的进展,为今后继续发展的基础,因此着重述介。
在清代中俄关系史上,北京俄罗斯馆的地位是非常特殊的。建交伊始,清政府便用“理藩”眼光看待俄国,给它“特设邸舍,以优异之”的待遇。何秋涛所说的“设俄罗斯馆以待朝贡互市之人,立俄罗斯学以训慕义观光之士”,《俄罗斯馆纪事(增订本)》通过大量的史料文献,为我们揭开俄罗斯馆的内幕,读者从中也可以管窥我国早期外国驻华机构的发展演变。
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东南亚华商投资中国大陆的问题素为学界所关注。东南亚华商在中国大陆的投资虽然从数额上来说并不是非常多,但是他们与港商的投资是中国引进外资的开路先锋,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独特的作用。研究探讨东南亚华商在中国大陆的投资现状、投资的方式与特点,以及如何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书以东南亚华商对中国大陆的投资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东南亚华商投资的动机,认为东南亚华商对中国大陆进行投资,总体上说是以寻利为主、情感为辅,但也有相当部分东南亚华商带有家乡情感因素的投资,他们的投资集中于祖籍地。通过利用宗亲关系及其他人文优势,东南亚华商成功地把社会文化资本转化为经济资本,以较少资本实现了跨国经营。东南亚华商投资中国大陆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利用香港的
本书通过对战后日本外交政策演变的分析,认为战后日本外交在宪法第9条和《日美安保条约》的制约下,基本上采用了所谓吉田茂的“中庸”路线,但这一外交路线受到左右两派的攻击,造成了“和平国家日本”和“大国日本”的分裂,并对日本通向“正常国家”的外交构成极大的障碍;进而又从“中等国家”外交的角度分析了战后日本外交的主体性,认为日本应放弃追求“大国外交”,从日本自身及国际形势的实际出发,采取“中等国家”外交的策略,这样反而更有利于日本外交主体性的发挥。
国际刑事法庭一个谈论了五十年的话题,一个难以成真的梦幻,在二十世纪末终成现实。本书为您提供了研究此问题的手资料。它论述了前南斯拉夫在解体过程中所发生的复杂武装冲突的来龙去脉,联合国建立前南斯拉夫国际刑事法庭的前前后后。它结合法庭审判的案例论述了法庭的组织机构及其职权、审判程序和证据规则,以及法庭成立后最初四年的运转和工作情况,并对前南斯拉夫国际法庭对国际常设刑事法院的建立,以及对国际人道主义法发展产生的影响作了初价。法庭的工作还在继续,让我们一起关注这国际法历史上的重要一页,一起关注这的跨世纪审判。
本书在掌握大量史料的基础上,详细地论述了远古时期的埃及与东地中海世界的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不仅仅向世界展示了古代先民们一个交往活动的过程,而且还可以他们的交往活动为桥梁,论述了从古代到当代的发展轨迹,求证出当今世界文明中的古代文明元素。
清末五大臣出洋是清末政治史、外交史上的重要事件,尤其对清末新政、预备立宪以至辛亥革命的发生影响很大,可是以往尚缺少对此事件的全面、系统研究。《清末考察政治大臣出洋研究》由陈丹所著,本书运用了大量中外文史料,特别是发掘了一些未刊档案、日记、年谱、地方志、报刊以及英美德日等国外史料。全书内容丰富、史料扎实、条理清楚、行文流畅、注释规范,具有创新性和实证性,是迄今对清末五大臣出洋事件的最全面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