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称论是以物理学、数学等自然科学所发现的对称性为自然存在基础的新哲学理论。对称性也能够阐释,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内核同样是这个对称性,因而以对称性为核心的哲学――《对称论》能够通解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内在奥妙,揭示出其核心规律。对称论由此破解了辩证法的核心结构也是这个对称性,人类历代的智慧和文明的发展历程,也是这个对称性的规律显现。
《现象学对于认知科学的意义》主要探讨了当代现象学与认知科学研究的互补,具体涉及:现象学在认知科学非表征主义纲领产生的作用;胡塞尔意识现象学在认知神经科学中的应用;海德格尔与当代计算机系统设计;具身人工智能与现象学的关系;内时间意识的认知科学研究;当代现象学精神病理学的发展;新现象学与认知科学;东方传统中的第壹人称训练——太极拳与弹定;意识研究第三种进路:唯识学,由唯识学看胡塞尔的自我中心主义。
本书内容介绍:自上个世纪后期以来,有关先验论证的论争在国际哲学界逐渐形成一个热点,吸引了许多哲学家的参与。本书通过康德、斯特劳森、普特南等哲学家对先验论证这一哲学论证形式的研究,从前提、结论和它们之间所采取的路线,来对先验论证进行归类,辩明这一论证在知识论与逻辑上的根据,阐明它对于非经验知识的论证的意义。
《吹沙三集》是巴蜀书社出版的《吹沙集》、《吹沙二集》的续编,主要辑存了作者最近十余年已刊和未刊文稿以及诗词吟稿。本书作者更多地强调了和着重论述了早期启蒙说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内容包括思史纵横、嘤其鸣矣、序跋选存、师友评说、湖海微吟和编后絮语六部分。
本书比较研究在20世纪影响深远的三位思想家的后形而上学思想。作者以“归家”的隐喻概括尼采、海德格尔和福柯“逃离”现代世界、“回归”本真世界的基本思路与旨趣,考究三位思想家借助古代希腊的想像和艺术的启示而在“现代性批判”、“思想史反思”以及“本真家园之构想”上的异同。作者提出以权力关系和自由关系为核心的“生存关系论”,并以此为坐标辨析三位思想家之思想的意义、价值与疑难,强调关注“生存关系之正当性”的问题对克服现代性危机的重要性。本书的论域和方法突破了哲学、美学和艺术学的学科界限,其思其说别有新意。
这本书包括作者以前发表过的九篇论文。代表了一种对亚洲经典文献重要性的持续认同,这不仅仅是因为亚洲哲学自身的魅力,而且因为其可以作为当今哲学难题的通路。在这部颠覆性的著作中,作者对于自我的形成和流动性、选择的本质和可能性、人与人之间伦理要求的多样性,以及哲学本身作为一种交流活动的本质等问题给予了特殊的关注。
本书在回答康德哲学中,关于自然的自然哲学和关于自由的道德哲学如何最终成为一个哲学体系的同时,提出还应领悟这其中的辩证关系:这是一种基于自由的自然与自由的最终和谐一致。而这也是康德的道德哲学最终导向一种道德宗教和信仰的真正原因和意义之所在,也是康德批判哲学较为深刻之处。本书通过揭示个性自身如何内在、自然乃至必然地生发出普遍性这一基本哲学问题,借以澄显自由儒学的可能路径;在对自由情感思想阐发与运用的同时,使自由情感成为宗教哲学和自由儒学理解的基础。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十五辑):现象学与实践哲学》是“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丛书第十五辑,部分收录了2012年11月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召开的“现象学与康德哲学”专题会议论文,部分为约稿或来稿,作品质量高,代表外现象学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