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史研究的对象和任务、方法论等方面入手,系统梳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解放时期的应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中国的发展与创新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力求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展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历程。
《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是较早系统研究马克思早期思想的著作。它通过阐述马克思与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关系,阐释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形成的实际历程,对西方“马克思学”关于两个马克思的观点进行了有说服力的反驳。获《光明日报》“光明杯”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中国人民科研成果奖。
《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文化:当代中国文化的传统和展望》的宗旨是探讨当代中国文化的渊源、特征和未来发展趋势。近代以来,塑造中国文化的主要是三种文化力量: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马列主义)、自由主义和属于本土传统的儒家文化。马列主义和儒家文化对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持续的和决定性的,它们之间的相互契合之处形成现代中国文化强势和显性的价值取向,它们之间相背离的一些价值取向,则构成现代中国文化某些隐性但牢固的特征。自由主义的影响则起伏不定,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之间它在中国大陆几近绝迹。80至90年代自由主义重显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但始终也未能真正成为决定性力量,属于中国文化中的弱因素。因此,《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文化:当代中国文化的传统和展望》将主要探讨马克思主义(马列主义)和儒家文化、它们在中国
当生态运动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时,有人警告说,持续的消费主义和增长将引发生态灾难。这种“绿色”哲学代表着对马克思主义基本信条的挑战,因为马克思主义传统上忽视了生态可持续性的问题。《生态马克思主义》回溯了生态解释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融合的历史,探讨了绿色政治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考察了从这些运动中兴起的新的政治学,并表明了红-绿联盟如何才能转变政治风景。本书由特德·本顿主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源语境研究:20世纪30年代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中国化》有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研究视角的独特性。本书以“语境”作为视角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源问题,它的好处在于:既可以从宏观上探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及中国化的内外语境,回答源于西方文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被中国人接受和中国化;也可以从微观上探究马克思主义具体文本的解读语境。这样的研究视角在当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开拓性,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和研究进路。 第二,认识架构的逻辑性。本书从内外语境、文本互动、思想交锋、视界融合以及语境动因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研究的主题,从而以“外”、“内”、“合”三方面建构了一个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源语境认识的逻辑架构。 第三,理论观点
王永贵等编著的这本意识形态领域新变化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研究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为指针,紧紧围绕意识形志领域新变化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个主线,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深刻论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历史必然性及其时代创新的基础上,对当代中围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与时俱进和实践指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创新等理沦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科学闸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我国生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新理念和新论断同时,结合社会调研深入研究了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新变化新特点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战略对策,特别是针对意识形态领域在社会思潮文化条件传播手段接受对象和宗教渗透等方面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立足当代辩证法研究的前沿理论,在深入发掘、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献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辩证法,如马克思的“批判本质”的辩证法、恩格斯的“理论思维”的辩证法、列宁的”三者一致”的辩证法。同时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理论遗产、实践基础、批判本性、当代课题等重要内容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凸显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理论魅力,对于掌握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精髓和实质、深化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资本论研究文集》汇集了作者胡世祯自改革开放以来苦心研读马克思《资本论》著作后发表的50余篇论文,内容主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反对私有化的主张。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研究》在全面梳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深入阐述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原因与条件、社会发展与结构转换、社会发展与社会运行方式的变革、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社会发展与文化传统的调适、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等理论问题,构成了一个逻辑严谨、层次分明、由理论到实践的框架结构,既是文本依据和理论来源的挖掘和深化,也是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拓展,为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提供了一种全面的视角,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丛书以全新视角围绕马克思主义研究进行阐述,《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丛书共5本,由北京师范大学杨耕教授担任丛书总主编。本书《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从宏观维度及学术理论上再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前沿观点及热点问题,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新进展和新成果,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境遇,为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开启了广阔的空间,是融资料性、学术性、前沿性和性为一体的系列丛书,对于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意义,展示了我国学者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方面达到的学术水平,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的新进展和新成果。
《形而上学的没落: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系的当代解读》试图就哲学变革形成更加深入的探讨。它的形式似乎是思想史的,牵涉到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在思想史进程中的基本关系;而它的内容则是哲学存在论的,以重释马克思的存在论变革为枢轴。在上述两个方面,这本著作首先是批评性的:它不满意于第二国际理论家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哲学存在论的阐释方案——这种阐释方案在使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基础趋于瓦解之际,或者完全错估费尔巴哈哲学对马克思的意义,或者使这种意义消失得无影无踪。同时,这部著作又是探索性的:它试图在现代形而上学的视域中来阐说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基础,并探索从这一基础出发来规模和发挥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为此它要求在存在论主题上与当代哲学开展出积极的对话,以便经由这种对话而敞开一个决定性地现代形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