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尔敏论证逻辑思想研究》稿全面诠释了图尔敏的论证逻辑理论,并从逻辑哲学的角度探讨了关于图尔敏论证逻辑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则,进而做出前瞻性的思考。以论证逻辑的考察为出发点,《图尔敏论证逻辑思想研究》稿探讨了图尔敏逻辑哲学若干重要而基本的问题。图尔敏的实质逻辑思想是图尔敏研究问题的线索,也是文章的内在逻辑理路。图尔敏的“工作逻辑”拓宽了逻辑的功能和范围,开启了逻辑的实践转向。图尔敏对论证逻辑的研究可以被概括为对一种新逻辑观的阐释。图尔敏的这种新逻辑观可以理解为逻辑论证模式的认识论基础;域的理论可以被理解为评价论证逻辑理论的一个标准,而围绕对主义或者相对主义这两种思想的批判,意在寻找一条中间道路;图尔敏提出面向实践的合情理性理念,可以被看作是逻辑理性的一次重要的转变。从总体上看
《逻辑学基础》考察逻辑学的范围、研究对象、性质和作用等最一般的问题;着重介绍命题逻辑、词项逻辑、谓词逻辑、模态逻辑和归纳逻辑等各种逻辑分支;分析逻辑学的基本规律和论证。在每章的写作中都体现了理论和实例的结合,尤其注重结合思维训练来作分析。每章后面都有相应的练习题,还精选了综合练习200题作为逻辑思维训练用。为便于自学参考,教材中所有练习题都附有详细解析。《逻辑学基础》最后一章与现行同类书相比,《逻辑学基础》做了许多改进,增加了论证的加强、削弱和假设,论证有效性分析等内容。
基于对标准方案和图尔敏模型的综合,本书提出一种刻画论证宏观结构的方案。为在理论上证成这一方案,《论证结构--表达和理论》对论证的辩证理解、图尔敏的保证概念以及组合与收敛的区分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书将自身提出的方案与论证结构刻画的其他方案,包括威格摩尔图表法、波洛克的推论图、论辩的语用辩证方案等进行了比较研究。最后,《论证结构--表达和理论》还探讨了省略论证的合理重建问题和位于论证结构分析与论证评估边界的一些问题。本书由詹姆斯·B.弗里曼著。
基于对标准方案和图尔敏模型的综合,本书提出一种刻画论证宏观结构的方案。为在理论上证成这一方案,《论证结构--表达和理论》对论证的辩证理解、图尔敏的保证概念以及组合与收敛的区分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书将自身提出的方案与论证结构刻画的其他方案,包括威格摩尔图表法、波洛克的推论图、论辩的语用辩证方案等进行了比较研究。,《论证结构--表达和理论》还探讨了省略论证的合理重建问题和位于论证结构分析与论证评估边界的一些问题。本书由詹姆斯·B.弗里曼著。
本书在借鉴国内外上归纳逻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归纳逻辑面向21世纪学术研究的前沿问题。系统阐述了休谟问题和归纳悖论、穆勒五法的条件化,分别论述了归纳逻辑的因果化研究方向和概率化研究方向、贝叶斯确证逻辑的恰当性,贝叶斯统计推理的恰当性、贝叶斯决策理论的恰当性、归纳逻辑在博弈分析和贝叶斯网络中的可应用性等问题。从逻辑、哲学与认知三个方面总结了归纳逻辑发展的趋势和展望了现代归纳逻辑的未来,预测了归纳逻辑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中国逻辑史教程》内容介绍:温公颐晚年完成的中国逻辑史系列专著,在国内中国逻辑史研究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书中提出的许多理论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热烈讨论和进一步地探索。他的这些著作,不仅在国内为众多学者所关注,被用作专题学术理论研究的参考书和逻辑专业研究生的教材,而且被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推介到海外。本书就是其中之一部,本书在1992年获全国高校教材奖。本书共分十一章主要讲述:《周易》逻辑思想、儒家逻辑思想、名家逻辑思想、墨家逻辑思想、秦汉时期逻辑思想、魏晋南北朝逻辑思想、唐代逻辑思想、宋代逻辑思想、清末逻辑思想、近现代逻辑思想等内容。
在Cantor和Posy的基础上提出实无穷与潜无穷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上的分野,直觉主义将无穷问题从本体论转到认识论。指出Brouwer思想发展的两个阶段对于理解直觉主义一系列概念至关重要。分析了这两个阶段里直觉、构造概念和无穷观所发生的重大变化。详细分析了自然数概念的构造性、递归函数类及其与ω-规则的关系,指出Brouwer的基本观念是非有穷的序列只有在能构造、能直觉时才能成为数学的对象,从直觉主义角度解决了ω-规则等问题。从直觉主义数学观、和数学命题的真值性等多角度证明了直觉主义逻辑应该是可构造理论的逻辑,而并非他们自己所宣称的是构造性理论的逻辑,从HQC的不完全语义和完全语义解释证明了HOC事实上是最弱的可构造理论的逻辑。
偏好是哲学、计算机科学、决策论和博弈论等学科的核心概念,偏好及其逻辑性质在行为哲学和理性选择理论中尤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书利用逻辑形式化的观点和方法,借助一阶逻辑和模态逻辑的语言,采用近年发展起来的动态认知逻辑的方法,为偏好和偏好的变化建立了逻辑模型,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书还重点探讨了偏好与知识、信念之间的相互关系。本书可作为哲学、计算机和经济学专业的教材,适合相关专业的老师和研究生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