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扬名于世更多的是以其哲学家与文学家的身份出现的,其美学思想并不突出,但其关学思想却有其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对当代人生存状况的强烈关怀,正如萨特自己所言其“存在主义就是人道主义”。针对二战之后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日益显露,造成人的生存状况出现了种种非常严重的困境,当代人生存在迷茫、惊惧与恐怖的心理状态之中。在这种情况下,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应运而生,提出“存在先于本质”的生存论命题,将其哲学思想奠定在对人的生存关怀的基础之上,抛弃了脱离人生的静观的本质论哲学,具有振聋发聩的巨大作用。其美学思想就是这种哲学思想的反映。
审美现代性问题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转型阶段文化领域内的产物,如果说这是审美现代性问题提出的社会学背景,那么知识界对现代性问题的讨论则是促使学者们开始关注审美领域内的现代性问题的理论背景,本书作者根据对现代性的认识,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对审美现代性问题的论述。
在中国美学界,古希腊罗马美学作为西方古代美学的开端,德国古典美学作为西方古代美学的终结得到了深入研究,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作为其中介却被忽视,但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的思维方式和学科方法却被20世纪西方美学继承下来,对当代中国美学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书以问题为纲,从美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入手切入对象,站在当代人文逻辑的立场审视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的研究视阈及其阐释限度,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的基本精神就得以呈现。如何面对古典学术,如何既不勉强古人又要在视阈融合中让古典学术焕发新的生命,本书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中国美学范畴史的研究,作为一个重要的学术课题,引起学界应有的关注和兴趣,已是多年以来的事了。当通过立项、决定从事这一研究之时,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本书作者王耘,承担了其中唐代部分的研究与撰写工作,并将其纳入学位论文的计划之中。本书的基本内容,原是我主编并参与撰写的《中国美学范畴史》(三卷本)的一部分,也是王耘在其学位论文基础上,经过重大修改和丰富的一个文本。唐代美学范畴研究一直是中国美学思想研究相对薄弱的环节。迄今为止,学界尚未出版过专论唐代美学范畴的学术著作。除单篇学术论文外,唐代美学范畴研究通常被附带穿插于中国美学史或唐代美学史中,作为某一章节,甚至某一章节中的某一部分出现,篇幅有限,备受冷落。唐代审美品格论范畴,多元而完整地体现出唐代美学范畴的总体形态和本质特征,在唐代美
《审美与:奥古斯丁美学思想研究/北大美学研究丛书》主要围绕古罗马帝国时期思想家奥古斯丁在“审美与人的”这一问题上的看法展开,试图通过对奥古斯丁美学思想的阐释,凸显奥古斯丁的美学思想在其思想系统中的地位,进而推进对奥古斯丁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把奥古斯丁的论证带入当前美学的反思中,指明奥古斯丁的美学思想在今天的意义。
人创造文化,又被文化所创造;正所谓“我在文化中,文化在我心中”。文化总是体现为各种各样的符号,所以文化乃是借助符号来传达意义的人类行为,其核心就是意义的创造、交往、理解和解释。代表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文化价值规范与模铸人的思想、制约人的行为的文化力量的经典文化,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它的性与传统性。但是,随着社会意识形态范式的调整,市场逻辑与消费的理念显现出巨大影响力和渗透性,消费时代的文化经典逐渐从单一性的、精英掌控的标准走向多元性的、动态选择的趣味。毋庸置疑,经典文化渗透着历代文化精英的思想精华,但是,久而久之又常常沉淀成某种意识形态,并逐渐形成一统天下的局面,甚至发展到不允许不同的声音发言的程度;这种精英控制的等级阴谋不但损害了普通大众创造文化的积极性,更有可能扼杀人类精
本书为朱志荣教授主编的《中国审美意识通史》的明代部分,本书在概观明代文化和审美意识的基础上,从文学(主要是时代性的文体如小说、戏曲和小品文)、书法、园林、服饰、绘画、瓷器、家具等艺术形式和生活器具之中具体展开对时代审美意识的考察和梳理,历史地、逻辑地展示了有明一代审美识意的时代特色。
本书为1999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西方美学通史》(7卷本)的修订版,曾荣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八五”“九五”规划重点研究项目,在著名美学家蒋孔阳先生主持下,经近十年的努力才完成,这么大规模的西方美学史著,在国际都是。以时间作为分期,分别为古希腊罗马美学;中世纪文艺复兴美学;十七十八世纪美学;德国古典美学;十九世纪美学;二十世纪美学(上);二十世纪(下)
《席勒美学引论》是作者三十年研究席勒美学思想的总结。它以席勒美学著作的德文原著的自译本为依据,全面、系统、精深地研究了席勒的人性美学思想体系。全书分为导论:席勒的人性美学思想体系、《论美书简》中的美学思想、《审美教育书简》中的美学思想、《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中的美学思想、席勒的崇高论、席勒的美学范畴体系、席勒的戏剧美学思想、席勒的诗歌美学思想、结语:席勒美学的原创性贡献等部分,论述了席勒的以人性为核心,以美、崇高、喜剧、悲剧及其艺术作为审美教育的手段和途径,恢复人的人性完整的独特美学思想体系,剖析了席勒的主要美学著作的内容和表述的特殊意义和价值,揭示了席勒对于西方美学发展的原创性贡献:他是西方悲剧冲突论的奠基人,他是西方关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主潮论的创立者,他是西方崇
“公众审美调查”是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社会调查”类课程中的一门,设置这一课程的主要动机,是希望推进中国现代艺术及其创造活动的公众化进程,建立起一种真实有效的艺术与社会大众广泛对话的方式。这种对话的核心是艺术活动、艺术家、艺术作品与现代社会大众日常生活状态之间的相互趋近和认同,而不是间隔或分离。在对话与相互认同而生成的诸种可能性之中,选择与确认“自我”在现代生活和文化创造中的位置。这不仅对于年轻的艺术学徒来说是极其必要的,而且对于“实验艺术”专业在中国美术院校的建立与稳固发展来说,也是不可忽视的课题。
意象本是中国古典诗学的一个审美范畴,随着时代的变迁,意象也在传承与整合中不断开拓新的发展空间。本书各个大学的精英们对于美学热点、中国美学研究、西方美学研究、席勒美学研究和自然美这五个方面的研究成果,挖掘美学领域中的新亮点。
中国的审美精神研究,是一个古老的课题,曾经有过很多的论文和著作,但它们大多都在形而上的抽象概念上纠缠,要不就是在形而下的范围谈一些美学常识,很少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味。本书选取了一个新的角度,把世界还原为一个“有形的图像时代”,在人与人以及人与物的关系中抓住了欲望这个主线,着重分析和阐释在欲望得到充分释放以后的千姿百态的生活现象,并将这种分析和研究方称为:形而放学。全书从审美的角度,透视了政治、经济、道德、艺术,因为在这领域,人的欲望表现得尤其充分;同时,这领域也几乎涵盖人类社会生活,它们既不是单纯的形而上,也不简单属于形而下的日常生活。此书是美学研究领域的新收获,读来颇有冲击力和感染力。
唐代美学极富于审美主本的情感和倾向性,无论是初、盛、中、晚时期,都贯穿着文人的忧忠意识、爱国情思这条主线。这是唐代美学中最富于民族精神的主流,也是唐代美学中最有价值、最值得骄傲、最可宝贵的部分。唐代是诗的国度,诗是美的言语的极至,带动了其他艺术的昌隆。为唐代美学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对象。本书前部为唐代美学综论,力图从宏观高度对唐代美学进行整体把握;后部从微观上多角度、多侧面解读唐代美学的具体风貌。唐代的美学激情昂扬而不乏韵致,风骨俊键而不失婉媚
本书在对趣味理论的历史梳理基础上,结合现代神经医学和现代心理学研究的新成果,指出趣味是一种在特定的生理基础上的社会建构,是生命冲动的内在选择。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本书对高雅趣味的虚假性做了剖析,指出根本不存在趣味的高雅与否之分,而只存在趣味的真假之别,从趣味的真假出发,进一步对现代社会的审美趣味诸问题进行了研究。本书一方面对西方美学史上趣味理论从产生到发展到成熟的历史轨迹加以梳理和分析,找出“趣味”在传统美学中的作用和意义。另一方面艺术表达人性的出现。本书的写作采用了思辨和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按照传统美学理论来看,神经美学的研究方法属于非理论的趣味研究法。运用这种科学实证手段对趣味进行研究,可以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审美发生的生理机制,对现代美学研究有很大的帮助。同时,用这样的理论来
《生生美学论集——从文艺美学到生态美学》是程相占长期研究的学术成果集。《环境美学对分析美学的承续与拓展》一文,比较详尽地梳理了环境美学的理论背景、内在逻辑、发展脉络和基本观点;对于西方生态美学我也有了基本把握,《美国生态美学的思想基础与理论发展》一文,不仅正式开始向引进、介绍了西方生态美学,也为我自己构思生态美学提供了可靠的国际参照。《论生态审美的四个要点》一文则全面系统地阐发了作者的生态美学观。《生态美学与生态批评》,界定了生态美学与生态批评的工作性定义。《生态批评第三波:生态文艺美学》一文,简要地表明了作者对于生态批评发展前景与重点的看法。《论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联系与区别》一文,按照二者的学术发展进程划分为五个阶段、五种立场进行探讨,并重点阐发了第五种立场、也就是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