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西方哲学史》共分4卷: 卷《古代哲学》 第二卷《中世纪哲学》 第三卷《近代哲学的兴起》 第四卷《现代世界中的哲学》 作者系统地梳理了从古代哲学到现代哲学的演绎与流变,深入浅出地勾勒了西方哲学的历程和重要思想,是一部集综合性与专业性于一身的著作。更为难得的是,作者极为高明地融合了史学与哲学,以清晰精练的文笔,讲解和分析了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使本书既具有专业性和学术性,又没有教科书式的晦涩和枯燥,不至于使普通读者产生隔阂,从问世之初就成为学术界的经典之作。因此《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认为,《牛津西方哲学史》的 专业性值得大书特书 ,《伦敦书评》也认为此书 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此外,作为在国外近期出版的当代经典学术著作,《牛津西方哲学史》代表目前国外相关研究领域的前沿学术成果,具有
《20世纪儒学通志》由《20世纪儒学纪年》、《20世纪儒学纪事》和《20世纪儒学学案》三部分组成。 《20世纪儒学纪年》是目前为止第一部20世纪儒学的纪年体学术思想史。以年度为单位,客观描述从1900年至1999年每一年发生的有关儒学的事件,包括儒家思想研究者、对儒学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人物、所发表论著的主要观点、当年产生的有关儒学的组织机构、当年召开的有关儒学内容的会议、当年政界人员对儒学的态度等等,全面地展示儒学在20世纪发展的基本面貌。 《20世纪儒学纪事》是以历史事件的形式选取20世纪儒学发展中不同时期所发生的与儒学有关的事件,分为四个阶段:一是20世纪伊始至五四运动前后,以组织机构和刊物为主;二是五四运动后三大思潮的对立与对峙,以现代新儒家的实践活动为主;三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
这不是一部普通的哲学史教科书.这部教科书本身即代表一种哲学。这是一部从哲学的最初渊源起直讲到当代的哲学派别为止的极完备的哲学史。阅读此书,与文化哲学家A.韦伯一起领会一切在欧美思想界占据地位的哲学学说与哲学传统。
近代中国的现代化思想,虽均重工业化、民主化、科学化这三大核心理念,也强调中国文化的现代复兴,但面对不同的历史情境,晚清与民国这两个时期又各有其独特性的一面。经济现代化方面,晚清强调“以商立国”、“商务”、“商战”、“自由经济”,民国则强调“以工立国”、发达国家资本、社会主义、统制经济计划经济;政治现代化方面,晚清强调“兴民权,开议院”、“君民共主”,民国则是国家主义、法西斯主义、新独裁论高涨;文化现代化方面,晚清强调“保教”、“以国粹激励种姓”、“古学复兴”等,民国则突出西化与苏化、现代化与世界化、科学与新道德等,展现出与晚清不同的特点。之所以如此,一则所学之典范欧西本身发生了历史与思潮的巨变,二则中国政局与思想脉络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历史的发展事实表明,任何一种现成的模
《中国哲学简史》原书是由北京出版社出版、拥有DU家版权、并由冯友兰先生亲自指导翻译和认可的哲学文化经典,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精神、智慧等方面的理解,融汇了史与思的智慧结晶,洋溢着人生的智慧与哲人的洞见,以宏观开阔的视野对中国哲学进行了深入浅出、融会贯通的讲解。
本书是一部从早期希腊时代一直到现代的西方哲学史著作。本书按照哲学基本概念和理论本身发展的次序来解释这些概念和理论;根据当代的认识对这些概念和理论作出评价和批评,并且阐明它们可能具有的永恒的哲学意义。对于学习哲学的人来说,一种系统的分析是重要的。因此本书丢弃纯粹的历史问题而把大部分篇幅留给解释和批评。当然,历史问题并不是完全被忽视,而只是缩小了讨论的范围而已。 这本是一部为欧美各国哲学系大学生和研究生以及一般知识分子提供的大型西方哲学史教材,但对我国的哲学工作和读者也不失其重要的参考作用。
本书是一部从早期希腊时代一直到现代的西方哲学史著作。本书按照哲学基本概念和理论本身发展的次序来解释这些概念和理论;根据当代的认识对这些概念和理论作出评价和批评,并且阐明它们可能具有的永恒的哲学意义。对于学习哲学的人来说,一种系统的分析是重要的。因此本书丢弃纯粹的历史问题而把大部分篇幅留给解释和批评。当然,历史问题并不是完全被忽视,而只是缩小了讨论的范围而已。 这本是一部为欧美各国哲学系大学生和研究生以及一般知识分子提供的大型西方哲学史教材,但对我国的哲学工作和读者也不失其重要的参考作用。
本书是一部从早期希腊时代一直到现代的西方哲学史著作。本书按照哲学基本概念和理论本身发展的次序来解释这些概念和理论;根据当代的认识对这些概念和理论作出评价和批评,并且阐明它们可能具有的永恒的哲学意义。对于学习哲学的人来说,一种系统的分析是重要的。因此本书丢弃纯粹的历史问题而把大部分篇幅留给解释和批评。当然,历史问题并不是完全被忽视,而只是缩小了讨论的范围而已。 这本是一部为欧美各国哲学系大学生和研究生以及一般知识分子提供的大型西方哲学史教材,但对我国的哲学工作和读者也不失其重要的参考作用。
胡适著的《中国哲学史大纲》用通俗的语言,学术的态度,在详细了解中国古代人物及其思想的基础上,论述了先秦诸子的思想概况及其流变,被视为一本划时代的著作,是近代以来,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的靠前部著作。虽然只有半部,它的出版被视为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为中国现代哲学的研究提供了较好的版本。
《大学》和《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两篇,宋代以前并没有独立成编。南宋理学家朱熹首次将《大学》《中庸》抽出,与《论语》《孟子》汇集在一起,并为其作章句集注,成《四书章句集注》一书。明清两朝的科举题目都是从《四书》《五经》中选取,《四书》遂为中国读书人的必修典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学》《中庸》的内容涉及为人处世的道理,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的重要特征,是儒家的代表性经典。? 《止于至善:傅佩荣谈大学中庸》是作者集多年研学中西哲学和古典文献,以现代白话文翻译,综合历代和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加入自己的注释和解读,帮助读者跨越时代的差异,去领会古代先贤的理想和价值观念,以其智慧和教诲来指导当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