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死亡问题不断地困扰着有死的人类。到底什么是死亡?如果说顺天应时的古人对死亡尚有几分乐天知命的达观的话,现代社会由于强大的科技力量的支撑,死亡越来越被边缘化。人们刻意回避死亡、制造死亡禁忌,营造一种没有死亡和看不见死亡的人生与社会,死亡是什么的问题越来越远离人们的生活和思考。然而,死亡不会因为人们刻意回避就推迟到来或者不再存在,也不会因为人们不愿意思考就放弃它存在的意义。 本书指出: 死亡是涉及人类生前、死后和死亡过程的认知图式、信念信仰和意义体系。 本书从 自然生命的结束 和 生活世界的解体 两个维度梳理了死亡的生物过程和社会过程,其中既涉及心肺死亡和脑死亡、濒死期、生理死亡、心理死亡等关于死亡的生物过程的具体知识和经验,又从公民身份的结束、社会关系的结束、人伦世
本书是庞加莱代表作之一,开创性地阐明了 假设 在科学研究中的方法论意义及其合法性,通过对假设进行分类,深入探讨了建立在假设之基础上的数学、物理学等科学知识体系。庞加莱看到数学及相关学科中存在的自由约定的特征,由此提出了 约定论 ,既要求摆脱狭隘的经验论,又要求不囿于先验论,这一思想在本书中得到了明确的阐发。具体而言,庞加莱在书中精辟地阐述了他的一系列富有创见和智慧的思想要点,包括:经验约定论;关系实在论;科学理性论;科学中的假设;统一性和简单性;数学归纳法;相对论的前瞻;进化认识论;操作论;科学中的语言翻译;空间问题;等等。本书出版后已成为科学哲学领域的经典,深刻影响了爱因斯坦等科学家。
思考一个难题*好的方法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着手处理有关自然、道德以及形而上学的大问题?怎样给出富有创造性的回应,挑战被认为是标准的概念、消除偏见以及先入之见?一种方法是利用问题本身,并且以一种它担负得起的富有创造力以及洞擦力的方式来构建它,以明晰取代混乱,使晦涩变得可理解。这些都是 实验 所支持的东西。在现代,或许就科学而言,术语 实验 意味着一种在现实世界中实施的物理的实践操作。但是,它可能还有许多更宽泛的定义,例如一种能彻底保持理智以及发挥想象的思维方式。爱因斯坦称这种 实验 为 思维实验 或者 思想实验 。在本书中, 实验 这个术语包含了悖论以及类比,如:用于举例说明,测试并梳理论证以及假说的情境,推平逻辑矛盾并推进理论破壁。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是科学哲学首要的核心问题,对于理解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乃至科学知识都至关重要。本书在阐述逻辑实证主义以及波普尔关于科学与非科学划界理论的基础上,指出从根本上弄清楚什么是科学、什么是非科学、什么是伪科学,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着巨大的方法学上的意义。
科学理论的演变与科学革命的机制,对于理解科学进步以及进一步思考在科学中如何做出具有重大进步意义的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本书除了讨论科学理论的常规演变外,着重探讨了涉及科学理论中重大演变的两种方式,即理论的还原与整合,突出阐述科学理论还原与整合的结构与逻辑;结合当代科学所关注的焦点,本书探讨了 当前把生物学还原为物理学-化学的困难之所在 。为了评价科学理论的进步,本书还讨论了科学理论的评价问题,并重点探讨我们所提出的科学理论的评价机制和原则(三性标准)。
本书考察了西方文明试图驯化命运的三种途径:希腊悲剧文化对命运的英雄般的肯定,基督教对神圣天命的谦卑接受,现代技术社会对命运的“否弃”。在此背景下,作者认为技术的不可控性重新把悲剧的维度引入了我们的文化。通过对《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安提戈涅》《美狄亚》等古典悲剧,以及赫尔曼斯与维勒贝克的悲剧小说的广泛考察,作者清晰地阐发了当代视野中的悲剧观,赋予诸如自由意志、决定论和生命的偶然性等哲学论题以崭新的光辉,为审视“悲剧重生于技术精神”提供了一种新颖独特的视角。
《现代科技与伦理互动论》共有十章,主要包括:其一是现状研究。明确科技带来的伦理问题的现实影响,并从生态伦理、生命伦理、网络伦理及核伦理方面等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其二是历史研究。探究中西科技发展与伦理变迁的历史溯源,明确二者发展的抑扬轨迹。按照中西方古代、近代及现代科技引发伦理变迁的不同特点的分析,明确科技与伦理的历史发展过程与历史阶段,探究科技伦理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及对当时与现代科技发展的意义,把握其内在的规律;其三是现实研究。包括科技与伦理关系的实然解析与应然诉求。如科技与伦理互动的内在关系与互动机制研究。把握科技与伦理之间具有的逻辑关联,明确科技与伦理之间是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的。其四是理论研究,包括科技与伦理互动的理论基础、障碍、理念、原则及实现维度等;其五是操作研究。
何为科学?科学是否客观?科学能否解释一切?《科学哲学/牛津通识读本》为当代科学哲学中的主要问题提供了一幅清晰准确的鸟瞰图。萨米尔·奥卡沙开篇扼要介绍科学发展的历程,继尔探讨科学推理的本质、科学领域的革命以及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等理论问题。萨米尔·奥卡沙所著的《科学哲学》作者还审视了专门科学领域中的哲学问题,科学和 之间的争端,以及科学作为双刃剑的利与弊。
本书以论述苏轼的自然观为中心,兼顾他的科学技术思想和科技方面的诸多具体贡献,包括在发展生产、兴修水利、抗灾救灾、防疫灭病等方面做出的值得千古称颂的实绩。可以说,本书的撰写和出版,弥补了学术界研究苏轼文化遗产的不足,更全面地评价了苏轼这位可与世界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们比肩的文化名人的历史地位,更深入地探讨了苏轼在自然观方面对后世的积极影响。同时,也让读者看到了在文学家、书画家之外,一个更多面的苏轼。
经络是一个知道的人很多,但明白的人很少的中医学概念。如果将经络弃之,传统中医理论将难以存在,中医现代化之门也会永远紧闭。而靠针灸技术吃饭的医生们则*是尴尬,不会给患者介绍自己的技艺和功效了,因为从此没了说法。既然丢不得,那就必须把这件事弄明白。为了避免混乱,马晓彤*的《经络 生命信息之网/自然国学丛书》分为四章,分别从不同语境讨论经络这个复杂的问题。**章从传统中医学视角看经络,第二章从现代中医学视角看经络,第三章从整个医学的视角看经络,第四章从大科学视角看经络。四个视角体现了不同的特殊语境,综合起来,将会对经络有一个较为全面、清晰的认识。**章所说的经络是传统中医学的说法。古时的中医还没有受到现代科学知识的影响,认识事物较为直观。在古人眼里,凡是具有网络、循环与脉动特征的系统
思考一个难题优选的方法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着手处理有关自然、道德以及形而上学的大问题?怎样给出富有创造性的回应,挑战被认为是标准的概念、消除偏见以及先入之见?一种方法是利用问题本身,并且以一种它担负得起的富有创造力以及洞擦力的方式来构建它,以明晰取代混乱,使晦涩变得可理解。这些都是“实验”所支持的东西。在现代,或许就科学而言,术语“实验”意味着一种在现实世界中实施的物理的实践操作。但是,它可能还有许多更宽泛的定义,例如一种能保持理智以及发挥想象的思维方式。爱因斯坦称这种“实验”为“思维实验”或者“思想实验”。在本书中,“实验”这个术语包含了悖论以及类比,如:用于举例说明,测试并梳理论证以及假说的情境,推平逻辑矛盾并推进理论破壁。
为什么很多才华横溢的人步履维艰、跌尽跟头?而才能平平的人却能平步青云、扶摇直上?其实,成功与失败根本的原因在于一个处世的“调”不同。 有道是“地低在海,人低成王”,地不畏其低,方能聚水成海;人不畏其低,方能孚众成王。为人处世还是要采取低调谨慎的态度,不可处处占上风。但讲求处世低调,不是教你无所作为,而是教你以退为进,该藏要藏、该露就露,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低调:藏与露的艺术》将“低调”这传千年的处世哲学的内涵娓娓道来,阐明了藏与露的奥妙和艺术,启迪读者掌握“低调”这一最实用的,顿悟人生的成功之道。 玩转乾坤的学问,安身立命的通行准则,让你在人性丛林中占据主动,在危急时刻化险为夷,在重重困境中扭转乾坤,让自己的人生之路越走越宽,事业舞台越做越大。
《现代科技与伦理互动论》共有十章,主要包括:其一是现状研究。明确科技带来的伦理问题的现实影响,并从生态伦理、生命伦理、网络伦理及核伦理方面等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其二是历史研究。探究中西科技发展与伦理变迁的历史溯源,明确二者发展的抑扬轨迹。按照中西方古代、近代及现代科技引发伦理变迁的不同特点的分析,明确科技与伦理的历史发展过程与历史阶段,探究科技伦理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及对当时与现代科技发展的意义,把握其内在的规律;其三是现实研究。包括科技与伦理关系的实然解析与应然诉求。如科技与伦理互动的内在关系与互动机制研究。把握科技与伦理之间具有的逻辑关联,明确科技与伦理之间是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的。其四是理论研究,包括科技与伦理互动的理论基础、障碍、理念、原则及实现维度等;其五是操作研究。
科学哲学还应当涉及一些更为广泛的领域,如科学社会学、科学价值论、科学与技术等等。由于本书的主要目的在于对20世纪科学哲学的发展进行简明的概括与介绍,这些方面的问题尽可能地融入以上部分的叙述中,而不再单独地加以介绍和叙述。在20世纪结束、21世纪开始的时候,全面细致地回顾科学和科学哲学在一个世纪中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科学哲学是一个新兴的哲学学科,它是在争论中产生的,而且在争论中发展了一个世纪,甚至直到今天也没有一个罗为明确的框架和一些清楚的总体结论。作为“新兴哲学丛书”的一个部分。本书主要是关于这一学科的形成、主要观点和发展的客观的展现。但是这种介绍是建立在一个新型的基本框架之下,这种工作对我们全面地认识科学和科学哲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技术与自由--马尔库塞技术哲学思想研究》为社科院博士后文库丛书,《技术与自由--马尔库塞技术哲学思想研究》讲述了:技术时代人的自由解放是马尔库塞技术哲学思想的主题。一方面是深刻揭示和批判了当代发达工业社会对人的全面统治和奴役:另一方面,他试图在批判的基础上重建一个真正的自由世界。马尔库塞虽然有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极为深刻的批判。却始终找不到解决人的自由解放的正确的途径。在面对技术文明的异化现实时,他不是逃避到抽象的前技术时代(本能的人),就是逃避到个人孤独的内心世界中(审美的人),从而走向了审美乌托邦。
作者通过对人机协同系统学术史的考察,发现:计算机从一开始只是帮助人进行辅助性的计算、推理和决策,到后来具有越来越多的自主学习和推理能力,甚至某些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系统已经具备了原本只有人类才具有的直觉能力。这表明,人机协同系统的推理机制实际上是一个动态迁移过程——即人的推理能力不断向智能机器系统迁移的过程。
《一般科学哲学史》分为三篇,从溯古希腊自然哲学家的思想之源头开始,论述了近现代科学与科学哲学的兴起、流变及重要哲人科学家与科学哲学家的科学哲学思想,并介绍和阐释了后现代主义兴盛时段,西方重要哲学流派代表人物的科学哲学思想。全书既囊括了一般意义上的科学哲学思想与理论体系,同时又介绍了历史上重要哲学家的科学哲学思想,脉络清晰,语言平实,详略有序,精谨有致。读者可从科学哲学的源头、发展与自我反思中学习、体悟其中的思想内涵。
从未有哪个时代像今天一样,科学让人类社会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向前演化。这场两千多年的长程奔跑似乎来到了冲刺阶段,不断有人做出世界末日的预言,那么,科学很终带给我们的究竟是生存还是毁灭?科学研究的目的究竟是什么?科学能告诉我们保证真理吗? 带着这样的优选关怀,《人人都该懂的科学哲学》首先讲述了科学脱离哲学、独立成长的过程,然后以智慧设计论、弦理论、占星术、有神论、社会建构主义、女性主义等充满争议的问题为例,辨析了科学的定义、方法和目的,科学和社会的关系。的科学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笛卡儿、休谟、培根、波普尔、库恩等纷纷出场,上演了一场绵亘数千年的很好辩论。
人生宝贵的两项资产,一是头脑,二是时间。无论做什么事情,即使不用脑子,也要花费时间。因此,管理时间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你事业和生活的成败。如何有效地利用和安排时间,让自己的工作与生活更加和谐有序,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创造更大价值,是每个想要成功的人士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谁偷走了我的时间?——高效能人士的时间管理手册》讲述了十倍速的时间管理之道,让读者从设定目标开始,学会时间管理。《谁偷走了我的时间?——高效能人士的时间管理手册》精选了古今中外经典的时间管理案例,教给读者正确认识时间和生活的方法,帮助读者学会制定完美计划,让同样时间取得更多成果。 《谁偷走了我的时间?——高效能人士的时间管理手册》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传授的时间管理“秘籍”只要得到充分且正确的使用,就
《系统哲学之数学原理》运用数学、自然科学、系统科学的理论,对系统哲学作出论证,以彰显系统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内在统一性。哲学的数理化历来是一个重大课题。《系统哲学之数学原理》尝试用数理方式研究“系统哲学”,体现系统论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中的高度统一,同时提供一种新的思维范式,帮助人们在哲学与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