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讨论传统艺术哲学中 一朵小花的意义 。佛家讲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国 ,意在说一花、一草这样的 小物 也有它自己存在的逻辑和价值,本身就是一个完满的价值和意义世界,是一种 大全 ,没有缺憾,不需要补充。 本书即以人类的艺术生活为切入点,来说人生命存在的价值,也是在讲一种回到世界、归复本真的智慧。上篇主要是一些观念性的讨论,如 无量的世界 懒写名山照 大成若缺 让世界敞亮 由青山白云去说 德将为汝美 无上清凉界 ,下篇涉及一些具体的艺术家,如陶渊明、王维、白居易、苏轼、倪瓒、石涛、黄宾虹等,理论和个案相结合,共同呈现了传统艺术哲学的这一重要面向,富有理论深度和穿透力。
本书是黄济教授的一部教育哲学研究专著,分为三编。编,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第二编,现代西方教育哲学流派;第三编,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作者站在现代教育科学发展的高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和西方教育哲学流派作了系统的梳理和评价,力求做到“古为今用”和“洋为中用”。 通览全书,内容精深,见解精辟,论述精到。作者按照“古今贯通,中西融合”的研究思路,对教育哲学一科作了迄今为止最为系统的总结和评价,在吸收古今中外教育哲学思想精华的基础上,结合当今教育实际问题,构建起了一个既有民族特点又有现代意识的教育哲学体系。其资料的丰富性、体系的完备性、论证的科学性以及视野的开阔性,在同类著作中独树一帜,是广大教育哲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者理想的参考用书。
本书讨论传统艺术哲学中“一朵小花的意义”。佛家讲“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国”,意在说一花、一草这样的“小物”也有它自己存在的逻辑和价值,本身就是一个完满的价值和意义世界,是一种“大全”,没有缺憾,不需要
本书是一部简明的介绍教育哲学思想史的导论性作品。书中着重论述了教育哲学发展史上关于自由、、文化关系、学校制度、人权等主题的讨论。诸如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柏拉图的国家教育思想,卢梭的性别教育和契约思想,布鲁姆的文化主体思想,古德曼的自由学校教育思想,艾里什的消除学校教育思想,弗莱尔的批判教育思想等等。 每一个思想家和流派都介绍得简短明晰,作为教育哲学的入门性读本,本书是相当不错的。
《因明正理门论》(印度陈那著?唐玄奘译),是陈那新因明的代表作,也是因明学的根本论著之一。?已故著名逻辑学者巫寿康先生(1937-1989),?用现代逻辑方法对《正理门论》进行了深入研究,辨析和阐释此论的基本理论,并以数理逻辑为工具,?揭示了该论思想体系的一致性。本书是当代研究《正理门论》的重要著作。
本书清理了从柏拉图的教育哲学开始直到当下备受关注的后现代教育思潮的进展,各个章节围绕着大致相同的几个方面的问题而展开:人是什么;如何认知;什么是真理;什么是善;学校的目的;教什么;如何教;如何评价学生;如何协调自由和纪律;总结。作者把这些教育思想和思想家划分为两大阵营,即保守主义阵营和自由主义阵营,并探索了这两个阵营在不同时期对这九个问题的回答。其中保守主义肇始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经罗马时期、早期基督教时期,并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文艺复兴之后是早期自由主义者如卢梭开始登场,至杜威乃灿烂一时,其后便出现了保守和自由的斗争和融合问题,以及这种状况的尝试性的解决。
《教育心理学》包括心理发展理论、学习理论、学习动机、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学习、问题解决与创造思维、学习迁移、品德心理、教师心理等12章内容。
《五卷书》的由来:印度一个国王,有三个笨得要命的儿子,“对经书毫无兴趣,缺少智慧”,有一个“精通许多事论而享大名”的婆罗门,写下了《五卷书》,在六个月内教会了三个王子统治论,从此,《五卷书》“就在地球上用来教育青年”。《五卷书》分为《朋友的决裂》《朋友的获得》《乌鸦和猫头鹰从事于和平与战争等等》《已经得到的东西的失去》和《不思而行》等五卷,作为印度皇子们的书,是名副其实的一座智慧宝库,修身、齐家、治国法则,为人、处世、交友智慧,哲言警句俯拾皆是。《五卷书》不仅用于教育印度王子们治国安邦之策,也因其趣味浓郁的内容获得普通人民的喜爱,并用于学习为人处世之道。《五卷书》一直以来以其在印度文学史上的影响著称于世,不仅在印度文学长河中占据着重要的文学地位,在世界范围内也影响深远。季羡
众所周知,在70年代末出版的《批判哲学的批判》中,李泽厚首先“解构”了康德,然后又“重建”了康德,这一“解构”、“重建”的过程应该说基本上是成功的,其结果就是他把当时被极“左”思潮所束缚的“人性”概念拯救了出来,构建了以“知、情、意”或者“自由直观、自由意志、自由感受”为旨归的内涵丰富的“主体性”哲学(见《批判哲学的批判》书后所附《康德哲学与建立主体性论纲》一文)。这样一来,人们就再也不能仅用单纯的“社会性”来看待“人性”了,具有积进取的精神和无限开放的品格的“主体性”概念适应了当时改革开放的政治经济形势
本书是一部简明的介绍教育哲学思想史的导论性作品。书中着重论述了教育哲学发展史上关于自由、、文化关系、学校制度、人权等主题的讨论。诸如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柏拉图的国家教育思想,卢梭的性别教育和契约思想,布鲁姆的文化主体思想,古德曼的自由学校教育思想,艾里什的消除学校教育思想,弗莱尔的批判教育思想等等。 每一个思想家和流派都介绍得简短明晰,作为教育哲学的入门性读本,本书是相当不错的。
本书是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性名著,于1957年首次出版,此后多次重印。作者写作此书有两个目的:一个是使此书成为教育哲学的入门书,简单指出哲学与教育理论之间最显著的联系;另一个是为没有接触过哲学的大学和师范学院的学生提供有关哲学思想的简介。因此,本书不仅谈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还论述了教育哲学的某些基本方法,其中重点对许多教育概念、术语及有关问题提供了充分的、语言文献学意义上的解释。
《哲学与教育课程论题:关系、结构与过程》的核心观点是:所有的哲学都是在研究事物之间的联结关系,以及这些联结关系所形成的结构和这些结构形成的过程。因而可以通过对以往哲学流派的整合来构建同一性分析问题的思维逻辑方式,并将其贯穿于对诸多问题(包括逻辑、范畴、伦理、美感、心理、教育等)的再思之中。
众所周知,在70年代末出版的《批判哲学的批判》中,李泽厚首先“解构”了康德,然后又“重建”了康德,这一“解构”、“重建”的过程应该说基本上是成功的,其结果就是他把当时被极“左”思潮所束缚的“人性”概念拯救了出来,构建了以“知、情、意”或者“自由直观、自由意志、自由感受”为旨归的内涵丰富的“主体性”哲学(见《批判哲学的批判》书后所附《康德哲学与建立主体性论纲》一文)。这样一来,人们就再也不能仅用单纯的“社会性”来看待“人性”了,具有积进取的精神和无限开放的品格的“主体性”概念适应了当时改革开放的政治经济形势
《哲学与教育课程论题:关系、结构与过程》的核心观点是:所有的哲学都是在研究事物之间的联结关系,以及这些联结关系所形成的结构和这些结构形成的过程。因而可以通过对以往哲学流派的整合来构建同一性分析问题的思维逻辑方式,并将其贯穿于对诸多问题(包括逻辑、范畴、伦理、美感、心理、教育等)的再思之中。
《因明正理门论》(印度陈那著?唐玄奘译),是陈那新因明的代表作,也是因明学的根本论著之一。?已故著名逻辑学者巫寿康先生(1937-1989),?用现代逻辑方法对《正理门论》进行了深入研究,辨析和阐释此论的基本理论,并以数理逻辑为工具,?揭示了该论思想体系的一致性。本书是当代研究《正理门论》的重要著作。